1 思維空間的界定與意義
思維空間是指思考的過程與思考的深廣。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是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自由度,以便使學生能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加工,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將學習的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它既有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合理編碼知識,從而有效貯存和保持知識的效能,更主要的是有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效能。
在教學中,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大多是以教師的的教學行為或教學內容為中心,以完成了本節課所準備的教學任務為目標,所以,經常出現老師替學生說,幫學生想,代學生做的現象。45 min的時間內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以致嗓音沙啞,累不堪言;而學生如嬰兒進食般的吸收教師反復咀嚼過的知識,其結果是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仍是支離破碎。于是,經常聽到一些教師無奈的說:“該知識(題)都講了許多遍了,學生還是不清楚(出錯)”。
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最終更多地是通過學生學習成績體現出來的。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當以學生是否接受、掌握該節課的知識,并將知識真正納入其原有的知識框架做為教學目標,這也是衡量每一節課的成敗與否或效率高低的的依據,所以教師應當更多地思考如何讓學生積極動口“說話”,積極動手操作,大膽質疑,也就是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把學生引入教師所設置的智力陷阱中,通過新舊知識對照,師一生、生一生之間交流,出現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再通過思維過程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最終達到快樂的銜接。在這個知識生成過程中,知識的記憶、保持是牢固的,教師的勞動才是有效的。這就需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和討論,在這個空間里,可以是對接受性知識的質疑或揣摩,也可以是在問題情境下的釋疑,或是在激烈的討論中的辨疑。
同時,在教師所給的思維空間里,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這種獨到的見解,可能在教師的知識儲備中是不完備的或空白,反過來會督促教師去查閱資料來補充或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能夠使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產生較大的共鳴,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好的學習效果又會激發師生的思維達到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可保持學生對所學學科的旺盛興趣,激發教師研究業務的激情,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也就不會出現上述所提到的老師的無奈現象??梢娊o學生留出思維空間,可以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 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的藝術
2.1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留給學生思維空間,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力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是生長新知識、新方法的種子,努力解決遇到的問題,成了推動學生獨立主動地思考、積極深入地研討的內部需求,所以良好問題情境的設置是促使學生思維活躍的動力。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在引課、講課或習題處理等各個環節中。例如,在學習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內容時,可以用問題引入:“我們思考一下,麥田中的一株小麥的生存會受到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學生會很積極地思考并回答。然后,讓學生將回答出的內容進行分類,學生能夠分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然后再讓學生根據這些知識總結歸納生態因素的概念。這部分知識就在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考下迎刃而解,并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在講課的過程中也給學生留出思維的空間。例如,在講染色體變異時,教師將多倍體的成因、多倍體的特點介紹完之后,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多倍體有這么多優點,我們就可以人工誘導產生多倍體植物,為人類造福。如果你是一位育種工作者,你認為技術關鍵是什么?育種程序又如何設計?”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努力思維的同時也提高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適時組織討論,可以有效地留給學生思維空間,是學生思維活動的興奮劑
小組討論是激勵學生求異思維和集中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大家共同討論的條件下,活動可以經過教師不斷的評價和引導逐漸上升,把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推向較高的水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盡可能找出多種答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性。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沒有確定答案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有助于他們理解知識。例如,在學完生長激素的內容時討論“增高鞋墊能使人增高嗎?”;在學完三大物質代謝后,討論“不吃面食就可以減肥嗎?如何科學有效地減肥?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對嗎?”。這要比教師的一言堂的效果要好的多。對于易混淆的內容進行討論同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辨析能力。例如,極核與極體的區別與聯系,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的區別與聯系等,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在爭辯中明是非,在比較中曉異同,提高了學生比較、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層次也得到了提升。
2.3把握好多媒體演示與傳統講解的有機結合
在生物學中,生命活動過程的教學內容很多,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DNA的復制、基因的表達等生命過程,內容很抽象,生命活動的連續性強,只用傳統的語言描述和板書展示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作用非常大,節省了教師許多頗費口舌的講解,同時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活躍思維,激發興趣,收到良好效果的作用。但是如果因此取代了教師的講解而一味的展示課件的話,反而會限制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和切身體驗。課件展示雖然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但是在享受的同時思維停留在某一點上,而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有時一種靈感或一個問題的出現是一瞬間,稍縱即逝的。對有些知識,學生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掌握不全面,教師還應當將多媒體展示與板書講解,甚至和學生的動手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例如,有絲分裂是一個難點,又是減數分裂及遺傳規律的基礎,是必須要掌握好的一個重點。多媒體課件展示可以很形象,直觀地展示其過程,必不可少。但如果在此基礎上總結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量變化規律仍然用課件展示的話,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如果師生共同總結并板書,學生親手繪制各個時期的典型圖,學生會掌握地更好。
總之,如何讓教師從條理清晰、步驟完善、苦口婆心的講解中拯救出來,讓45 min成為學生思考學習的主陣地,是教師永遠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