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當代傳播技術條件下,傳播全球化在市場和技術的推動下成為一種現實,即在個球范圍展開的各個民族國家之間全方位的溝通、聯系和相互影響。在市場經濟的交換機制推動下,傳播全球化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打破空間和時間障礙的文施手段和操作程序,甚至模糊或打破民族國家的傳統界限,強化了各個民族國家在同際合作背景下相互合作的關系。
從當今信息傳播的社會實踐過程來看,在信息傳播的文化訴求中,核心是信息傳播的受眾,這涉及到三個方面。
首先是知識的擴散。當今時代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離不開知識增長的背景。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為主的知識工程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大工程,是信息傳播空間放大的自然結果。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中國社會的制度轉型對信息傳播本身起著加速和擴大的作用,換句話說,信息傳播的空間是越來越大,信息傳播的渠道是越來越多。從信息傳播的形式來說是多樣性大于同一性,信息傳播媒體本身向小型多樣化發展如微型傳播工具的市場推廣;選擇性大于強制性,傳播載體本身向多樣化和系列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水平越高,人對精神財富和文化知識的需求越大,乃至信息傳播本身成為當今市場經濟中一個趨之若鶩的新增長點,激發了無數投資者的熱情。反過來說明人的思維模式和思維內容在信息傳播的誘導下越來越呈現出開放性,話語實踐和社會確認在逐步開放的信息傳播結構中相互激蕩。
其次是創造一種消費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被表現和被展示在信息傳播空間中的信息和想象逐漸變成工業化的生產對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產業”、“文化工業”、“媒介產業”或“傳播工業”等專有名詞所包括的“硬件產品”和“軟件(節目)產品”所形成的產業結構及其消費市場,社會的文化訴求轉化為大眾的消費行為。今天的信息傳播的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部分,而前者的保證有賴于后者的實現,具體化為信息傳播的影響力指數。受眾的文化態度轉變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消費動因,并通過市場調查的統計方法顯現出來。不同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對比存在于信息傳播的消費過程中。
第三是象征認同的需求。在當今中國社會的體制轉型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在信息傳播層面上表現出來的不同觀念、小同文化象征,彼此在表現形式和價值取向上存在著相容和不相容的一面,因而產生的分歧就在于,是按照一種既定的文化觀念進行篩選過濾還是充分考慮受眾的社會分化所帶來的文化觀念的多樣性。我們在經濟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已經觀察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多元化所增加的權力主體和行為主體,打破了原來的經濟權力結構。與此相應的文化多元現象是信息傳播空間的擴大產生新的社會文化群體和社會傳播網絡,使文化本身在開放中處于流動和斷裂狀態。“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絕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賦予某一種類型的文化以惟一的合法性,而是用象征產品的多樣化來豐富社會發展的文化內涵。
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當中所要承擔的使命是社會轉型,這涉及到經濟意義上和象征意義上的信息傳播網絡的結構轉型,即要跟世界經濟體制和世界傳播趨勢接軌。從軟件到硬件,從廣告到節目,信息傳播產品要積極參與在世界范圍內流通,更要考慮在一個區域間的合作、聯動。中國媒體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報業的發展應該也必須和市場的發展和資源的配置相一致。現在市場變化很大,分割與合作的可能也越來越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五年以都市報為標志的傳媒快速發展引人注目,中國傳媒業的發展速度和增幅,遠遠高于其他行業的增長幅度。
數字化時代,互聯網的風行,首先打破了信息的壁壘,在信息的管道里環球同此涼熱。信息的播散速度甚至超過我們感覺的速度。這使中國傳媒業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也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完全技術化的時代。技術進步對媒體的快速發展有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時時都要考慮和面對的問題就是,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動作才能始終保持領先,始終保持其先進性,我想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與借鑒,交流與合作,包括技術層面的交流與合作。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社)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