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發展。《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其中不乏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思想。這些思想為后人構建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但《資本論》科學發展觀思想仍有歷史局限。
關鍵詞:《資本論》科學發展觀思想 歷史局限
繼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歷史命題。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大升華,是執政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學習馬克思《資本論》中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對于探索科學發展觀的源與流,以及深化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實踐,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資本論》中的科學發展觀思想選粹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資本論》通篇散現著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這里只擇其精粹予以介紹和評析。
首先,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實質上就是關于發展中的方法論問題。《資本論》的方法論是一個體系,《資本論》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資本論》辯證方法不僅僅服從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而且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其次,關于可持續發展思想。馬克思在分析“勞動過程”時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馬克思在預見未來社會時指出:在“社會公德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未來社會里,人類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化,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只有在這種“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中,人們才能夠“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
第三,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和途徑,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勞動者對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而小生產又是發展社會生產和勞動者本人的自由個性的必要條件。”(5)至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和條件,馬克思闡述道:“……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這個自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馬克思的論述表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實現這一飛躍的條件或標志是人不再屈從于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成了本身的主人——自己社會關系的主人和對自然關系的主人。
第四,協調發展思想。《資本論》中發展的思想可以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方面是社會生產的協調,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社會利益關系是不協調的。但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家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又基本上是協調的,因為剩余價值主要是通過競爭和按資分配實現的——這正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二、對《資本論》中科學發展觀思想的評析
(一)《資本論》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并未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概念,更不可能構建相關理論體系,但其中的研究思路和所探討的問題,卻為后人構建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開辟了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之源。
1、《資本論》為后人提示了科學發展觀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其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資本論》正是從最廣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發,研究他們求解放,從而實現其自身根本利益的道路的。盡管《資本論》沒有明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但《資本論》研究問題的基本立場卻留給后人重大的啟示。
2、《資本論》為后人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全面協調發展問題的路徑。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人本身必須占有生產資料,從而成為自己社會關系的主人,能夠駕馭自己的社會關系,能夠合理地調節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而這個先決條件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使生產力高度發達,并將德育、智育、體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馬克思的觀點顯然是科學而正確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大多數人不占有生產資料,他們還必須通過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計,因而對于他們而言,也就無所謂自由和全面發展。再說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完全陷入金錢或財富崇拜的社會,其生產的基本特征是為生產而生產。這樣的私有制社會是不可能使人自由全面發展的。
關于如何解決不可持續發展問題,當今世界一直存在著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逃避現代化,認為既然以機器大工業為代表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在創造了巨額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人與自然“失和”的“現代化疾病”,所以,“回歸自然經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第二種思路是依靠現代化,即認為現代化是不可逆轉的,不可持續問題的解決,只能依靠現代化生產方式的進化來實現。馬克思100多年前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方式進行的大膽探索,堅持的就是要用更多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來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構想給后人的啟示是:從現代化進程中去尋求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辦法,才是正確的思路。
關于全面協調發展的路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從兩個方面給予提示的。一方面是從生產力的角度強調要按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安排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使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實現平衡;另一方面則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強調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力不斷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合理調整。時至今日,全面協調發展仍然是在馬克思思路的框架內逐步實現的。
3、《資本論》為科學發展觀實現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如前所說,《資本論》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辯證法,這是任何一種理論研究都必須堅持的基本方法。另外,通常情況下,凡是資產階級學者看到物與物關系的地方,馬克思都能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例如,在馬克思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中,他不僅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而且研究作為自然一部分的人與人之間的資源占有和分配關系,馬克思清楚地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倒不如說是人與人之間資源占有和分配不公平的問題,是社會制度問題。馬克思的研究方法,對于我們今天探討科學發展觀問題,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二)《資本論》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歷史局限
任何理論和思想都是特定時代問題的折射和反映,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痕跡。《資本論》中的科學發展觀思想也不例外。這主要表現在:《資本論》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變化規律的專著,不可能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述。《資本論》中涉及到的“人”是“資本化的人”和“貧困化的人”、即“階級的人”,其基本立場是廣大無產階級的解放,因而其中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就帶有強烈的階級性。《資本論》未能把“資源有限”引入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視野。眾所周知,“資源稀缺”是馬歇爾以后的經濟學家才專注到的問題。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值以紡織工業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階段,因而馬克思與同時代的其他經濟學家一樣,也是在“資源無限”假設的理論平臺上探討社會經濟問題的。這樣,馬克思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涉及“資源是有限的”這一人與自然關系研究中理應探討的問題。“人口數量對資源的影響”未被特別關注。盡管《資本論》也談到人口數量問題,但將人口數量的增長與資源聯系起來思考,在當時是不可能的。《資本論》只研究生產力本身的協調發展,而未深入涉及區域、城鄉,以及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雖然《資本論》中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帶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但馬克思在這方面的重大貢獻是不能低估的。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馬列部)
責任編輯:何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