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著重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關鍵時期,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反映了建設高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標志著我們黨長期以來對社會和諧目標不懈奮斗和追求的新的重大突破和推進,表明我們黨對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的認識的深化。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繼承與發展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精華,第一次把“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結合在一起,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黨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它繼承、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
《決定》強調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就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建共享,有極動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深刻內涵、目標服務、工作原則、重大意義和重大部署等各個方面。
“共建共享”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和原則。這是因為,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很高的目標任務和要求,需要不斷化解社會的各種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的和諧因素,這就需要團結、發動和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才能過達到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并在二O二O年前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目標和主要任務。因此依靠人民、團結和發動人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成長壯大的不竭源泉。另一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必須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使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成為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的過程,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節建設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說,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只有共同參與、共同建設,才能共同享有;也只有共同享有,才能激發人民共同建設的積極性。
當然,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外,還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些原則構成有機整體,缺一不可。特別是堅持黨的領導,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勇于探索,銳意進取,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