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地處贛西北邊緣,因交通#65380;區位等諸多因素制約,經濟相對滯后,存在發展邊緣化問題#65377;作為著名革命老區和典型山區縣,銅鼓要發展,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客觀分析銅鼓縣情與外部環境,立足山區實際,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山區經濟發展新途徑#65377;
一#65380;突破三大瓶頸,著力構筑山區發展基石
人才缺乏#65380;交通不便#65380;投入不足是當前制約山區經濟發展的三大瓶頸#65377;銅鼓要發展,必須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內外“兩個市場”#65380;“兩種資源”,強力突破瓶頸制約,積極構筑經濟發展基石#65377;
(一)以人為本,為山區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65377;人是經濟變量中的最大變數#65377;作為邊緣山區縣,銅鼓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外部人才也難以引進#65377;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樹立“以人為本#65380;人才興縣”理念,聚人心,集人氣,努力打造一支多元化的優秀人才隊伍#65377;要大力優化縣域用人環境#65377;近幾年,縣委健全了一系列選人用人機制:一方面每年從省內外大專院校引進一批高學歷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大力選拔了一批素質高#65380;能力強的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和關鍵位置#65377;雖然人才緊缺和外流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人才高齡化#65380;專業不對口等現象依然存在#65377;為此,我們還需堅持“尊重民意”和“注重實績”原則,進一步完善公開#65380;公正#65380;公平的人才選用機制,為人才提供優良的成長環境#65377;要積極打造人才創業興業平臺#65377;對于經管類人才,工作上要委以重任,讓他們放心#65380;放手去干#65380;去闖,待遇上可特殊安排,不斷激發其市場開拓能力;對于科技類人才,可實行科技推廣個人收益制,不斷激發其科技創新能力;對于本土農村致富能人#65380;優秀基層干部和回鄉創業人員,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鼓勵其為家鄉發展貢獻更大力量,真正做到事業#65380;待遇#65380;感情三留人,確保人才“引得進#65380;留得住#65380;用得活”#65377;
(二)交通先行,為山區經濟發展提供輻射支架#65377;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命脈#65377;銅鼓現有公路通車里程860公里,其中省道110公里,縣道168公里,鄉道358公里#65377;現有的交通狀況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當前重中之重就是要激活縣內外交通動脈#65377;要大力完善縣內交通網絡#65377;建設以城區為核心的輻射型交通網,形成沿路開放開發的快速發展帶#65377;按照“統籌規劃#65380;合理布局”方針,建設東南西北交通主干道,形成東至帶溪,南到排埠,北達港口,西通高橋的快速通道,打造縣城至13個鄉鎮場的“一小時經濟圈”#65377;要積極暢通出省出縣交通要道#65377;加強與兄弟縣市和毗鄰外省縣市合作,加快瀏陽─銅鼓二級紅色旅游公路#65380;武吉高速公路銅鼓段和南昌─長沙一級公路建設,形成以高速路為樞紐,以高速路出口至中心集鎮的快速通道為支架,以縣鄉村油路為延伸的現代交通網絡#65377;
(三)爭資融資,為山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65377;資金是經濟發展的源泉#65377;我們應按“用好政策#65380;強引外資#65380;激活民資”思路,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間產業資本流向,千方百計吸引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快速增長#65377;要努力創建金融安全區#65377;從銅鼓目前狀況看,不僅吸引外資困難,而且本地資金還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和區域中心城市#65377;鑒于此,我們要努力創建金融安全區,爭取金融部門加大對我縣資金投放力度#65377;要強化銀企合作,啟動信用擔保機構建設,提高企業的社會信用度和融資能力;建設守信企業和誠信社會,為我縣爭取更多經濟發展機遇#65377;要加大爭資引資融資力度#65377;其一,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加大對我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65377;其二,要穩步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創新招商方式,注重委托#65380;中介#65380;網上及會展招商;建立健全招商責任與激勵機制,提高項目技術含量,狠抓項目落實;構建專業招商“人才庫”#65380;合作企業“資料庫”和產業推介“項目庫”#65377;其三,要充分激活民間資本,適度降低民營經濟注冊門檻,適當簡化準入程序;在用地#65380;稅費等方面優先扶持利于結構調整#65380;培植財源#65380;擴大就業的民企;建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區#65377;
二#65380;挖掘三大優勢,積極培育山區特色經濟
特色就是差異,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65377;銅鼓要想在激烈的經濟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就要積極培育具有本土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揚長避短,揚優成勢,真正做大做強做旺三大特色經濟#65377;
(一)立足生態優勢,做大特色種養經濟#65377;近年來,銅鼓堅持生態立縣,不求全面求優勢,著力在區域布局中彰顯特色#65377;一方面加大了生態公益林#65380;水土涵養林#65380;旅游觀光林的保護力度,一方面先后投入幾千萬元,重點扶持茶葉#65380;高山蔬菜#65380;中藥材#65380;黑山羊等特色種養項目,其中黑山羊飼養量近7萬只;茶園總面積發展到1.2萬畝,并實現境內無害化生產的全覆蓋,“銅鼓幽居茶”被評為江西省品牌名茶;高山蔬菜基地發展到1萬畝,覆蓋全縣近一半鄉鎮4000余農戶;中藥材產業已形成年產1億元能力#65377;
(二)立足自然資源和傳統產業優勢,做強特色加工經濟#65377;山區要發展工業,必須立足自然資源和傳統產業優勢,與特色種養業相依托,突出發展勞動密集型#65380;資源開發型和加工配套型工業企業#65377;銅鼓根據自身情況,本著做強特色加工經濟的信念,已形成醫藥化工#65380;竹木建材#65380;綠色食品加工等特色優勢行業,使銅鼓成為藥材加工生產基地#65380;建材生產加工基地#65380;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65377;下一步要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打響銅鼓名牌,推進產業集聚,力爭到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0家,億元企業發展到2-4家,千萬元以上企業發展到16家,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億元,工業稅收入超6000萬元,工業總量占GDP的比重達40%以上#65377;
(三)立足自然人文景觀,做旺特色旅游經濟#65377;銅鼓境內風光旖旎#65380;文化底蘊深厚,有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65380;毛澤東化險福地等60多處著名景區,旅游資源呈現為紅色#65380;綠色#65380;客家三大體系#65377;作為南方重點林業縣,銅鼓森林覆蓋率高達86.4%,位居江西省之冠,有“天然氧吧”之美譽#65377;同時,銅鼓還是秋收起義策源地之一,是“全蘇區縣”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贛西北唯一的客家縣#65377;我們應充分利用銅鼓豐富的旅游資源,集中三四個重點招商項目,以“紅色旅游”為“龍頭”,策動整個旅游業發展#65377;要著力打造以毛澤東脫險福地#65380;革命軍舊址為主體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依托森林公園和交通主干線,建設一批以避暑休閑為主的農家樂和特色山莊,努力把銅鼓建設成國家級紅色#65380;生態旅游和客家文化基地,成為贛西北休閑避暑勝地,力爭2010年全縣旅游業產值達2億元,成為全縣支柱產業,跨入全國旅游先進縣市行列#65377;
三#65380;加強三個合作,不斷提升山區開放水平
合作是發展的前提#65377;銅鼓位于贛西北邊緣,遠離行政經濟中心,經濟輻射的邊際效益非常薄弱,要加快發展,在苦練內功的同時,更要加強區域合作,提升對外開放水平#65377;
(一)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合作共贏#65377;目前,長珠閩三大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處于升級時期,資本輸出不斷擴大,產業向外轉移速度加快,對廉價的土地與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65377;作為長珠閩的共同腹地,江西和這三大區域均有較強的互補性,又有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基礎#65377;因此我縣一定要緊抓產業中部大轉移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融入長珠閩,特別是利用武吉高速公路建設的有利時機,努力走出去,主動迎上去,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對接,積極引進長珠閩地區目前向外轉移的食品加工業#65380;紡織服裝業#65380;礦物制品業#65380;家具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山區發展注入新活力#65377;
(二)加速與省際區域經濟的合作#65377;省際毗鄰縣市都有其獨特的區位特征,在資源#65380;產業#65380;市場等諸多方面也存在相似之處,便于開展區域合作#65377;加速融入湘鄂贛邊區應成為銅鼓今后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65377;銅鼓必須立足資源優勢#65380;后發優勢,主動融入三省邊區經濟圈,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獲取#65380;組織和配置資源,可以促使湖南瀏陽等較發達省際縣市對我縣經濟起到拉動#65380;集聚作用,緩解我省中心#65380;次中心城市對我縣帶動力弱的問題,同時也利于我縣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65377;
(三)加深與省內兄弟縣市的合作共融#65377;銅鼓要避免邊緣化,必須主動加強與周邊兄弟縣市的合作,積極探索與周邊縣市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65377;要轉變各自為政觀念,探索區域共建機制,根據互惠互利#65380;互相開放#65380;資源共享#65380;共同發展原則,以市場為依托,加強橫向聯系,形成統一開放市場,力爭在機制#65380;市場#65380;產業#65380;資本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全面對接,促使資金#65380;技術#65380;人才等要素加快優化配置,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形成相互開放#65380;市場一體#65380;產業相聯#65380;分工合作的開放型經濟帶,使各縣市的經濟關聯性增強,彼此輻射帶動效應增大,逐漸形成優勢互補#65380;互利共融的發展格局,促進邊緣山區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65377;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