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十一五”規劃的第一項任務,這是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65380;城市支持農村力度的又一重大舉措#65377;2005年以全面取消農業稅為標志,拉開了新農村建設的序幕,也揭示了中國農村改革已進入新階段#65377;因此,全面統籌城鄉發展,對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65377;
1#65380;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理念和指導思想
十六大以來,我國在農村改革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一是把“三農”工作作為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明確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國總體上已經具備“以工促農#65380;以城帶鄉”的判斷;四是制訂了“少取#65380;多予#65380;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65380;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五是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65377;統籌城鄉發展是新階段“三農”工作的重要拓展和升華,它與建設新農村相互依存#65380;相互補充#65377;
2#65380;統籌城鄉發展是適應社會矛盾變化的客觀要求
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65377;在進入后農業稅時代,我國社會面臨著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一是經濟增長與發展不平衡#65380;資源和環境約束的矛盾;二是廣大社會成員的公共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65380;公共產品供給短缺的矛盾#65377;這兩個矛盾在農村尤其尖銳#65377;因此,適應社會矛盾的變化,需要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65377;城鄉之間公共產品供給的巨大差距,嚴重影響了社會公平和穩定#65377;有必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65377;
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把建設新農村依托在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創新的基礎上#65377;隨著農業稅的取消,農村公共服務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根本轉變#65377;所以,應當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擴大公共服務范圍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除了效率類公共服務,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65380;信息服務等外,還應包括義務教育#65380;公共醫療#65380;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類公共服務和財產保護#65380;法律援助等民權類公共服務#65377;公共財政應首先滿足農民最迫切的公共需求#65377;從公共財政承受力和效率角度,需要優先解決農民增收#65380;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目前農村最需要解決的是民生類公共產品的供給#65377;因此,需要盡快解決農村最急需和最現實的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如提供免費#65380;強制和無差異的義務教育#65380;建立農村公共醫療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等#65377;按照亞行最近估計,我國每年只需拿出1000億元,就能保證中國2500萬最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為1.2億農村學生支付9年的學費;為7.7億農村人口建立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這樣的支出有很強的可行性,必將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65377;
要轉變觀念,政府是公共服務最重要的主體,但不是唯一的主體#65377;應該在以各級政府作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前提下,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65380;農村傳統自治組織的積極作用#65377;由于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65380;范圍上存在差別,各種民間組織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了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的某些空白#65377;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比較強大的情況下,有可能形成政府與民間組織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良性互動#65377;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督機制#65377;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除了體制因素之外,重要之處在于透明化和問責制,包括對政府公共服務決策和執行過程的透明化和問責制#65377;因此,需要建立比較完善的民主監督機制,發揮農民自治和各類民間組織的作用;同時建立相應的審計機制#65377;
3#65380;統籌城鄉發展需要以深化改革為基礎,進行制度創新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政策的配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統籌安排#65377;新農村建設必須伴隨一系列體制創新,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65377;今年是“十一五”時期的第一年,全國將全面免征農業稅,這是國家#65380;集體與農民三者利益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65380;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65377;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也使農村原有的深層次矛盾凸顯,并引發了大量的新情況#65380;新問題,如全部取消農業稅后,如何遏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卷土重來,避免農民負擔反彈;怎樣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正常運轉#65377;中央已經明確,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將著力推進鄉鎮機構#65380;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65377;
在中央和地方實行分稅制后,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對稱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65377;在現有財政約束的框架下,要進一步擴大中央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農村資金大部分流入城市,農業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重點已發生轉移,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動力嚴重不足,必須重新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將現有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成帶有合作性質的金融機構或是帶有社區性質的商業銀行#65377;
農村稅費改革是惠民利民的重要措施,只是邁出了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步#65377;因此,新農村建設需要以深化改革為基礎,進行制度創新,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實現城鄉協調發展#65377;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關鍵是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65380;農村經濟體制改革#65380;行政管理體制改革#65377;統籌城鄉發展不僅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農村綜合生產#65380;生活能力的提高,因而制度安排上必須有所體現#65377;新農村建設中的“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村容整潔#65380;鄉風文明#65380;管理民主”的目標不僅涉及到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包含了社會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體現了制度改革的配套要求#65377;在制度安排中,基礎秩序更重要#65377;統籌城鄉發展不能只盯著制度安排的表面,應該更加關注這個制度能夠運作的基礎秩序,制度安排必須采用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65377;中央進行相關的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制度安排,加大中央財政向農民#65380;農村#65380;農業傾斜的力度,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資金保障#65377;
新農村建設中要切實維護農民權益#65377;改革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因而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尤為重要,不能加劇農民群體的弱勢困境#65377;應該明晰與農民利益悠關的土地權益,消除農民與土地之間的模糊關系,比如說,“30年不變”到底是農民使用權限不變?還是法律有效期為30年?在此基礎上,如果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不到有效落實,將會導致農業生產的短期行為,一些地方農村灌溉系統失修和土地的掠奪式利用就是例證,導致了一些農田土地肥力下降和大量使用無機肥,加劇了生態污染,形成了惡性循環#65377;強化農民的利益保護和利益訴求機制,改革現有的信訪機制,將之與人大相結合,強調司法援助和法律保障;堅持農民群體自身維護利益的必要性,認為單純靠外界維護有一定的局限,要發展以農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為重點的農民組織,提高農民自我發展和保護能力#65377;
4#65380;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加快新農村建設,有利于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建立反哺#65380;支持農業#65380;農村的新機制#65377;在廣大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活動,必須統籌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將鄉村的規劃建設同城鎮的規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這就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反哺#65380;支持農村提供了一個有效載體,有利于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65377;要按照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鄉風文明#65380;村容整潔#65380;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65377;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65380;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65377;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65377;培養有文化#65380;懂技術#65380;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65377;
在新農村建設中,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65377;組織一系列建設項目的實施是該項建設的最重要的實質性內容#65377;以規劃為先導,統籌推進科學規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65377;在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應該立足現實,放眼現代化,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避免出現規劃問題#65377;因此,在“多予#65380;少取#65380;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65380;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的指引下,應該結合各地實際,全面科學規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65377;
參考文獻:
1.陳祖煌,建設新農村:解決“三農”的長遠戰略,[J]南方日報,2005-12-30
2.李昌平,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問題, [J]人民網, 2005-11-29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