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65380;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關鍵在于解決“三農”問題#65377;
江西省信豐縣在省#65380;市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把新農村建設作為統攬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的總抓手,規劃先行,試點啟動,點面結合,整體推進#65377;
一#65380;推進產業集群#65377;信豐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攻方向,認真貫徹省委#65380;省政府提出的“希望在山#65380;潛力在水#65380;重點在田#65380;后勁在畜#65380;出路在工”的二十字興農方針,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活力#65377;一是發揮比較優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65377;出臺了新產業發展和新經濟組織發展五年規劃,開展了產業幫扶到戶#65380;協會組建到村兩項行動,實行“一個產業一個思路#65380;一套實用技術#65380;一套扶持辦法”#65377;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每年拿出400萬元扶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以“市場+公司+農戶”的方式推進產業化經營#65377;扎實推進“一村一品”#65380;“一鄉一業”,發展標準農業,打造地方品牌,初步培育了臍橙#65380;煙葉#65380;甜玉米#65380;生豬#65380;水產#65380;商品蔬菜#65380;中藥材(半夏)#65380;西瓜#65380;草菇#65380;速生豐產林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65377;“一座山頭一棟房#65380;一塊果園一口塘#65380;一池沼氣一欄豬#65380;道路修通農家旁”的“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既提升了臍橙產業的規模#65380;水平,又每年新增水面養殖1500畝,還加快了工廠化養豬的步伐#65377;二是發展現代物流#65377;抓緊建設投資3億元,占地13.3萬畝,集包裝#65380;倉儲#65380;加工#65380;配送于一體的江西南部最大的江信農產品物流中心#65377;三是按照統一品牌#65380;統一標準#65380;統一工藝的要求,重點發展臍橙#65380;甜玉米#65380;蘿卜干#65380;草菇#65380;紅瓜子#65380;半夏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65377;四是以節會促銷售#65377;成功承辦中國(贛州)第四屆臍橙節,信豐榮獲“一王二金”,實現贛南臍橙王三連冠#65377;臍橙節極大地提高了贛南臍橙的知名度,提升了信豐形象,推進了臍橙產業化進程#65377;五是反彈琵琶#65377;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和食品工業小區#65380;鐵石口工業小區#65380;大橋工業小區,有6個鄉鎮開通了到工業園的公交車,農民可乘公交車到工業園上下班#65377;全縣有產值超億元主導產業2個,產值超億元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個(中僑)#65380;產值超5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個#65380;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的銷售企業5個,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一個#65380;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個#65377;形成了26萬畝臍橙#65380;2萬畝煙葉#65380;3.5萬畝甜玉米#65380;60萬頭生豬養殖#65380;10萬畝商品蔬菜#65380;5.4萬畝水產養殖#65380;2萬畝中藥材的產業群#65377;構筑了以園區經濟為龍頭,工農產業互補#65380;城鄉協調互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65377;
二#65380;培育新型農民#65377;突出農民教育,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建立了培訓基地#65380;培訓教材#65380;師資隊伍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65377;一是按照“到工業園上班,回新農村居住”思路,把職業技能培訓與促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65380;發展勞務經濟有機結合起來#65377;政府出錢培訓,農民免費學技,企業按需用工,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滿一個月的農民,縣財政給予補貼400元(其中270元為工資性補助#65380;100元為伙食補貼)#65377;依托職業中專#65380;白云學校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重點建設服裝設計#65380;電子技術等骨干專業,開展新增勞動力培訓#65377;兩年來全縣已舉辦工業用工培訓12期,培訓農民工3.2萬人#65377;近兩年全縣外出務工減少3萬多人,大都留在本地工業園區務工,有800多人返鄉創辦了企業#65377;二是結合臍橙#65380;煙葉#65380;甜玉米#65380;生豬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65377;根據產業特點和農民生產習性,農業技術培訓采取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65380;集中與分散#65380;階段性與系統性相結合,以實際操作培訓為主,組織本縣專家編寫了一批通俗易懂#65380;農民歡迎的“傻瓜教材”#65380;“口袋教材”#65377;各鄉鎮都建立了至少一個與主導產業相結合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對一年內接受4次以上種養#65380;加工#65380;營銷培訓的農民,財政補貼每人50元#65377;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利用縣委黨校的師資力量和場所,開設了中央電大果蔬種植技術#65380;畜牧獸醫和鄉鎮企業管理三個專業,拓寬了培訓農民的領域,提升了培育新農民的層次#65377;預計到2009年可以實現村村有一名“留得住#65380;用得上”的大學生#65377;全縣圍繞10大農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7萬多人次#65377;三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培養合作農民#65377;依托產業建協會,依托基地建協會,依托龍頭企業建協會,各鄉鎮#65380;村都成立了以各領域能人和鄉村技術員為骨干的專業協會,并以各專業協會為紐帶,提供生產#65380;經營#65380;信息#65380;技術等服務#65377;四是把理事會運作作為農民自我教育#65380;自我提高#65380;自我發展#65380;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65377;通過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規范運作,依靠村民理事會來組織實施試點建設管理的具體事宜,做到建設管理資金由理事會籌集,建設合同由理事會簽訂,工程進度由理事會督促,建設質量由理事會監督,從而實現“群眾事情群眾辦,群眾事情群眾管”的目的#65377;
三#65380;創新體制機制#65377;一是建立“政府主導#65380;農民主體#65380;干部服務#65380;社會參與”的“三農”工作機制#65377;縣#65380;鄉兩級都成立了由黨委#65380;政府一把手任組長和第一副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此整合各個部門的組織力量,促進農村各塊工作的融合,改變過去農村工作零打碎敲的現象#65377;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廣大鄉村干部情系“三農”,主動實現由經驗型向學習型#65380;權力型向能力型#65380;指揮型向示范型#65380;干預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工作的方式#65380;方法不斷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農村工作新要求#65377;二是創新政府資金支持辦法#65377;統一扶助標準,政府根據農村實際和自身財力狀況,確定建設項目及補助標準,并向社會公開;擇優選擇定點,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與農戶簽訂建設意向協議,自主向政府申報,農民自愿參與率高的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政府對示范點進行項目建設補助,并實行動態管理;實行以獎代補,改變政府資金撥付方式,以實物補貼的形式,引導和鼓動農民投資#65380;投勞建設新家園#65377;三是整合社會資源#65377;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對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統籌安排#65380;集約投放,建立了“財政投一點#65380;涉農資金整合一點#65380;包扶單位助一點#65380;受益群眾‘一事一議’出一點#65380;社會各界捐一點#65380;政策優惠減一點”的投入機制#65377;鼓勵單位#65380;企業#65380;社會知名人士與鄉村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縣直單位積極開展產業幫扶活動,縣政協委員開展“百名委員聯系百戶農戶#65380;解決百個問題”活動,30多名民營企業家捐資30多萬元支持新農村建設,260名縣鄉干部和100名青年志愿者自愿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65377;
緊緊抓住“三農”工作的最佳時機和良好機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最大的智慧謀劃好新農村建設#65377;按照“突出重點(村莊整治#65380;產業發展)#65380;點線連面(既抓點#65380;又抓線#65380;更抓面)#65380;整體推進(五新一好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十一個”(一個科學規劃#65380;一項富民產業#65380;一個整潔村容#65380;一條平坦村道#65380;一套便民設施#65380;一個培訓基地#65380;一個產業協會#65380;一批新型農民#65380;一個自治組織#65380;一套長效機制)的工作路徑,以每年10%的村莊整治速度分步推進#65380;梯次推進試點村新農村建設#65377;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節奏,在指導#65380;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建設,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方面出實招#65380;使實勁,打造一批“五新一好”整體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鄉鎮#65380;示范村,以不平衡發展推動全面發展#65377;
以“五新一好”為工作平臺,統籌解決“三農”問題#65377;堅持和完善“政府主導#65380;農民主體#65380;干部服務#65380;社會參與”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形成黨委領導#65380;政府負責#65380;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65377;按照橫向溝通#65380;縱向疏通的要求,積極爭取縣委在農口系統設立黨委,賦予農工部人權#65380;事權#65380;財權,進一步提升農口系統工作例會的工作效益,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信息#65380;調研隊伍和電子政務建設,搞好綜合協調,大膽探索和建立重大問題協調#65380;重要文件審核#65380;支農資金統籌協調#65380;工作信息交流#65380;農口干部及鄉村干部管理等五大工作機制,力爭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農工部職能作用的更大突破#65377;
樹立團結#65380;務實#65380;創新#65380;高效的良好作風,做到團結協作形成合力,勤奮學習激發活力,開拓創新增強動力,狠抓落實提高效率#65377;以最大的熱情實現工作重心由一般性工作向從機制體制入手,突破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從戰略的高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轉變;以最大的決心推進工作方式由被動接受工作任務#65380;按部就班完成向積極主動#65380;勇于創新地開展工作轉變;以最大的干勁促進工作作風由文件會議式向深入鄉村指導督查落實轉變#65377;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