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會昌縣屬國定扶貧開發重點縣,現有人口44.91萬人,農業人口38.2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7020人#65380;低收入人口77886人#65377;會昌縣利用上級下撥的專項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充分整合各類資源,扎實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做了一定的基礎性工作#65377;
一#65380;主要成效
會昌按照“規范#65380;專業#65380;實用”的原則,采取“政府買單#65380;市場運作#65380;訂單培訓#65380;跟蹤服務”的方式,妥善解決了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技術培訓不專業#65380;就業安置不穩定#65380;合法權益無保障#65380;外出打工不增收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65377;截止2006年9月底,除全面完成2005年省市下達會昌縣轉移培訓任務1300人外, 2006年已培訓1042人#65377;所培訓的學員除個別要求自找工作外,已全部在縣內工業園區和浙江#65380;福建#65380;廣東等地實現就業,且人均月工資達到870多元,基本實現了“轉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標#65377;同時,由于企業用工有了保障,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落戶會昌工業園#65377;據統計,今年就引進企業11家,消化勞動力1061人#65377;
二#65380;基本做法
1#65380;調查摸底,制訂計劃
一方面,對全縣的勞動力情況進行調查了解#65377;會昌縣召開了由各鄉(鎮)長#65380;分管領導#65380;扶貧專干#65380;重點村支書或主任和縣直掛點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專題部署了勞動力調查登記工作#65377;縣扶貧辦干部和基地老師分成5個工作組,由一名副科級領導帶隊,分赴19個鄉(鎮)逐村督促指導,并逐級填報《勞動力轉移培訓摸底表》#65377;調查內容包括年齡#65380;性別#65380;身體狀況#65380;文化程度#65380;專業技術#65380;收入情況等各個方面#65377;經調查統計,全縣有勞動力22.7萬人,其中:在家務農#65380;有固定職業或照看家庭的勞動力19.9萬人,長期在縣外務工人員8.2萬人,其他閑置的剩余勞動力5346人#65377;全縣有8661人希望參加技術培訓,涉及13個專業種類#65377;
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我們經過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制訂出了一個系統的#65380;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年度培訓計劃,重點開設駕駛#65380;制鞋#65380;電腦文秘#65380;電腦財會#65380;幼教#65380;電子電工#65380;電子通訊#65380;針織#65380;烹調等9個專業,并根據不同的專業,分別設置20天—1年培訓期限#65377;教學以實踐為主,理論聯系實際,適當安排常用的法律知識#65380;行為規范#65380;權益保障等培訓內容#65377;從而,為學員更快地學到職業技能和順利轉移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5377;
2#65380;宣傳動員,組織引導
一是組織要求#65377;將《2006年度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通知》下發至鄉(鎮)村,要求精心組織,確保完成任務#65377;同時把任務完成情況列入各鄉(鎮)#65380;重點村扶貧開發考核內容,視情況進行通報和獎罰#65377;
二是印發資料#65377;將培訓基地和培訓點的有關情況制作成宣傳資料,分別張貼在全縣的19個圩場和243個行政村,并公布咨詢電話和報名聯系人手機號碼#65377;
三是 “一幫一”動員#65377;號召結對幫扶的黨員干部,每人至少要動員幫助一名貧困勞力參加在基地或培訓點開展的勞動力轉移培訓#65377;
通過廣泛宣傳,全縣有3210人爭相要求參加今年的培訓#65377;
3#65380;規范管理,精心培訓
(1)加強基地的軟硬件建設#65377;針對基地教學設備和教師不足的問題,縣里下撥了16.6萬元資金用于購置電腦#65380;電車#65380;車床等,建立了電腦#65380;駕駛#65380;電子電工#65380;車床等各類實訓室9個#65377;同時向縣編委申請要求增加編制7個,招聘了計算機專業教師4個#65380;電子專業教師3個#65377;另外,建立健全了《基地教師工作職責》#65380;《教師工作目標考核》#65380;《學員守則》和《學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師生工作學習有章可循#65377;
(2)基地#65380;培訓點和流動培訓隊“三合一”培訓#65377;除基地(職校)外,會昌縣還下設了2個培訓點,即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和農廣校,3家培訓機構相互支持#65380;配合#65377;同時,為方便偏遠鄉(鎮)學員,縣職校和縣就業培訓中心各組建了服裝駕駛和針織流動培訓隊,帶上駕駛和針織等教學設備,到各鄉(鎮)培訓駕駛和針織工460人,受到群眾的歡迎#65377;
(3)加強檢查驗收#65377;縣扶貧辦與培訓基地簽訂《勞動力轉移培訓協議書》,要求培訓基地每期開辦前要報告,培訓中有檢查,培訓結束后進行審核驗收,并按驗收結果給予補助;每期培訓學員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考核,合格者則發給由縣扶貧辦監制#65380;職校蓋章的《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結業證書》#65377;兩年來,已有2342人順利通過考試考核,拿到了《結業證書》#65377;
(4)規范檔案管理#65377;基地專門配備了一臺電腦并指定一名工作人員,對檔案進行網上管理#65377;每期培訓,學員都要填寫《江西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登記表》,工作人員及時進行匯總,分門別類裝訂成冊#65377;到2006年9月底,會昌縣對培訓合格的2342名學員都建立了完整規范的培訓和就業檔案資料#65377;
4#65380;保證就業,跟蹤服務
為保證學員轉移就業,我們通過各種關系,廣交客商朋友,獲取用工信息,廣攬用工訂單#65377;目前,基地已與浙江冠友集團#65380;TCL集團#65380;杭州松下馬達電器有限公司#65380;海寧雙鷹皮服有限公司#65380;深圳富士康集團等30多家企業和縣工業園企業簽訂了3200多名的委托培訓用工協議書#65377;現在,只要參訓學員有要求,基地就可以全部介紹就業,而且確保除吃住外月收入700元以上#65377;同時,我們還印發了《外出務工指南》,幫助學員盡快適應外界環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實現就業增收#65377;
所有學員就業后都給學校留下了聯系地址和電話,基地專門開設了熱線電話,并不定期到企業了解學員的工作#65380;生活情況#65377;對學員提出的如待遇不高#65380;請求調換工作等問題,一一作好記錄,并盡可能幫助解決#65377;如果學員在外遇到勞資等糾紛,基地即與用工單位聯系,盡力協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65377;在春節期間,扶貧干部和基地老師對回鄉務工人員進行訪問,了解他們在外務工情況,征求他們對培訓工作的意見和建議#65377;這些做法得到了學員的好評#65377;
三#65380;幾點體會
1#65380;黨政重視,部門配合,是推動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前提
去年以來,會昌縣一直把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當作解決“三農”問題#65380;增加農民收入#65380;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65377;縣委#65380;縣政府在《關于2006年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培育新農民當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抓好;縣政府在《關于抓好2006年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把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列入鄉(鎮)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并設立單項獎#65377;縣扶貧辦積極協調各部門結合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工作#65377;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學員的職業技能鑒定和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教育部門負責組織本系統教育培訓資源參與轉移培訓工作;職校#65380;勞動就業培訓中心#65380;農廣校承擔參訓人員的教學和實習基地,根據培訓訂單,進行針對性培訓;公安部門對轉移培訓人員辦理身份證件提供方便#65377;
2#65380;深入實際,宣傳動員,是抓好勞動力培訓的基本手段
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發動,使黨和政府的勞動力轉移培訓政策深入人心,廣大貧困戶有了“經過培訓當技工,進城務工路路通”的感觸,充分認識到接受務工技能培訓,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有利于增加務工收入,只有學到了專門技術才能走出去創業賺錢,才能早日脫貧致富#65377;正因為貧困人口有這種理念,基地才有比較充足的培訓生源#65377;
3#65380;訂單培訓,校企聯動,是加快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
近兩年來,會昌縣采取 “定單培訓#65380;定向輸出”的方式,使農村勞動力有效地提高了技能素質,增強了就業適應能力,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地消化吸收和勞務輸出,增強了勞動力資源的市場競爭力#65377;實踐證明, 培訓內容越是針對性強的, 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 農民增收就越有保障#65377;
基地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65380;穩定的勞務協作關系,按各企業的用工需求確定技術培訓內容,并結合企業實際進行崗前適應性培訓,推動了“盲目轉移”向“市場轉移”的轉變#65377;
會昌縣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雖然有一些成績,但與上級的要求和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65377;今后,我們要多向兄弟縣(市)的同行學習,在加強基地硬件建設#65380;擴大培訓規模和加快轉移就業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斷完善新機制,積極探索新路子,努力把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做得更好#65377;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