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頭翁
從來沒有一種野草像小白頭翁一樣占據著我的心頭。
這是童年以來培養起來的感情,只是那時絕沒有想到它走進我的生活會如此記憶深刻,直到有一天,當我在城里買房安家,并已開始對城市生活產生厭倦情緒的時候,我的鄉野情結才慢慢蘇醒。這一晃,竟然是二十幾年光陰。
那是一個春雨綿綿的午后,我信步走出了剛搬來不久的新家。這是一片新開發區,周圍除了像我一樣第一批搬進來的居民外,便是正在不斷拔高的新樓。新樓旁邊還有一些來不及清理的農田。也許是冥冥中的召喚,我無意中來到了一片荒蕪的菜地,那是當地搬遷農民廢棄了的土地,竹籬笆早已東倒西歪,田地里除了密密匝匝的亂草和稀稀疏疏的菠菜外,還有一些奄奄一息的三角梅。我走進田間,當我踩上了松軟的土地,卻一眼看到了隱蔽在雜草中正冒著嫩黃花兒的小白頭翁,這一發現讓我的心微微顫了一下,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喜悅。確實的,在我的心中城市和鄉村這是如此不搭界的兩塊土地,就像兩條平行線,怎么可能找到相交匯的那一點呢!可是,就是在這個城市的郊外,在這片與我的家鄉如此迥異的地方,我找到了兩塊土地的膠著點——野草——小白頭翁,而且還是那樣郁郁蔥蔥地生長!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意外之喜的眩暈!
我的家鄉山高霧重,清明時節,鄉村大多時候籠罩在綿綿的春雨中。此時萬物回春,新葉吐綠,正是農人們忙于春耕播種的季節。小白頭翁,就是在這個時候悄悄地出現在山野的田埂地頭的,那是片片葉兒密布白色絨毛的小草,有些開著擰成一團兒的黃色小花,星星點點散布于草叢中,煞是鮮嫩。此時,若是走在鄉間,看那三三兩兩的孩童挎著畚箕,半蹲著在地里采摘小白頭翁嫩綠的蕊芽,那靈巧的小手#65380;笨拙的畚箕與遍地的黃花在氤霧繚繞的早春中,不失為一幅美麗的田園詩畫。
我對于清明的最初理解,大體就是緣于此番田野景象的深刻烙印。那時我的故鄉還十分貧窮,偌大的一個村子,只開了一家小小的雜貨店,里面除了鹽巴味精草紙煤油蠟燭之類的生活用品外,零食是十分少見的。在我的印象中,如果手上有一分錢去買幾粒魚眼珠大小的糖果,那是足以在伙伴們面前美美地炫耀一番的了。正是在這種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一次小小的打牙祭活動,足以讓人們興奮和激動好一陣子。因此,當過完老年,我便開始期盼著清明的到來,因為在這個時候,當田間地頭開始冒出了那嫩黃的花兒時,我知道,我一準又能吃上香嫩柔韌的清明粿了。
碓子
依舊記得那是在一間簡陋的瓦寮,碓子就這樣靜默地守候在那里,直到一年一度的清明。
瓦寮是從不上鎖的,頂多用一根小木棍輕輕拴住。
此時霧靄未盡,炊煙初起。帶著滿簸箕嫩黃蕊芽的小白頭翁,小時的我,總是三步并兩步尾隨母親來到這里。
母親照例是要把瓦寮打掃一遍的,然后用擦布細細地將碓子清洗干凈,再把泡好的米(一般是糯米與粳米按6∶4的比例)與小白頭翁一起倒進石臼。通常是母親半蹲在石臼旁和粉,靈敏地在碓子頭下落之前把粉團搓揉一遍,而于我,惟一能做的,便是在哥哥姐姐的笑罵聲中硬是要擠在他們中間,在碓子笨重的木柱上胡亂踩上幾腳。往往這時,身上已是大汗淋漓的,腳肚子也十分酸痛的,但心情卻異常的好,特別是在此起彼伏的吱吱呀呀的木柱聲和碓子頭與石臼沉重的撞擊聲中想象著吃清明粿的情景,那真是一件異常開心的事情。
如今回憶起那個場景,仍然備感溫馨。瓦寮依小溪石壁而建,小溪繞著我的村莊潺潺地流過。在我外出求學和工作的十幾年里,我無數次地夢想回家過個清明,卻一次次地失之交臂。一年前,單位采風,正好臨近我的村莊,又趕巧遇上清明時節,母親就張羅著要為我做清明粿。我滿心期待著與母親一起去那個兒時難忘的瓦寮,滿以為又可以一睹碓子的神采了,可事情卻出乎我的意料,母親卻不去瓦寮,而是將小白頭翁倒進滾燙的開水中煮一會兒,再稍稍灑上一點堿粉,便撈了起來,接著便把早已輾好的米粉一起倒進大臉盆中,反復搓揉。用不了多長時間,粉團就被搓得十分均勻,綠綠的,十分油滑柔韌,與當年用碓子錘打出的粉團一模一樣。看著這么輕松就做出來的粉團,我感到了稍許的失落。事后我尋思著,當年在瓦寮和粉的樂趣自然緣于心中對清明粿熱切的期盼,但也是離不開碓子古拙形象的,離不開那碓子頭與石臼富有節奏的撞擊聲的!童年對于清明粿的喜愛,是簡單的,而于今天的我,卻多了許多模棱兩可的夢境,這些夢境在機械化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已經變成渺不可及的一個向往,心中的失落大概便由此而生罷!
我不是一位戀舊的人,可對于已消逝的碓子,卻許久不能釋懷。過后,我也曾滿懷期待地去找過當年許多熟悉的瓦寮,可那古老的碓子卻早已消逝得了無蹤跡。
祠堂
祠堂是一個神秘的所在。
大約是在十三四歲時,我第一次戰戰兢兢地踏進了這個讓我感到無比敬畏的地方。
它就這樣靜靜地矗立在村莊的中央,就像一個人的心窩窩,稍有風雨,便使鄉鄰們十分警醒。
古老的青磚已經乏白,厚實的屏風灰跡斑斑,粗糙的立柱猶如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雖掩飾不住骨子里的老態龍鐘,卻傲然挺立,氣韻猶存。
這是一個靈魂聚集之所。先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疲憊的身影在曠野的夕陽中愈顯孤單與寂寞。陸續地,在親人的嘆息與悲傷中,他們來到了這里,就像是為了趕赴亙古不變的約定,那是一種對于脫離塵世苦難的從容。在這里,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靈魂棲息之所,精美的木牌上記載著他們的名諱#65380;生卒年月#65380;曾經的重要事跡與榮譽,就這樣與先期而來的親人們耐心地等待一年一度清明的到來。
繁瑣的儀式莊嚴而肅穆,這一天,他們又可以與親人相會了,在排列有序的拜祭隊伍中,他們一眼就能辨認出族里的長幼尊卑。儀式開始了,他們聽到了親人的呼喚,喝上了香醇的米酒,嘗到了鮮美的肉食#65380;水果#65380;米飯#65380;清明粿等,還拿到了親人為他們準備的紙錢。等煙花散盡,親人離去,他們也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這一天,人間歡宴,親人相會,皆因他們而存在。
筆架山就在面前,與祠堂面對面。這是傳說中的神仙相會之處。山中古木參天,霧靄重重,終年香火不斷。與拜祭先祖一樣,我一年一度也會獨自來到這座山上獻一束香火,祈求神靈的佑護,只是不在清明。可神靈鬼魅果然存在嗎?我無數次問過自己,又一次次地自我否定。發生在祠堂里的傳說,先靈們會伸出長長的舌頭舔食祭物,黑夜中喃喃的低語和白色的影子,是否是鄉親們的一種幻覺呢?古老的故事就這樣口耳相傳,深深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中,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今天,當四周不見一個人影,我也不敢單獨路過祠堂——哪怕投去匆匆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