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05年臺灣雜志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顯示,1/4以上的雜志出版業者相信:三年內,臺灣雜志的出版會逐漸衰退。回顧過去,臺灣雜志發展最蓬勃、創刊數量最多的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但隨著各種新載體的興起與社會的變遷,平面雜志面臨巨大挑戰。
就財經、商業企管類雜志來看,20世紀80年代崛起的《天下雜志》最近剛慶祝25周年,《遠見雜志》已屆20年、《商業周刊》也有19年,最年輕的《今周刊》則10歲。這些至今仍活躍的雜志,在激烈競爭中歷經消長,它們如何在生存考驗中持續贏得讀者喜愛?
《天下雜志》:財經雜志老品牌
25歲的《天下雜志》算是財經雜志的老品牌,它是廣義的財經雜志,除了財經,他們也會觸及環境、教育、政治等議題。在其發展極盛時期,不但企業高管每月必讀《天下雜志》,一般小職員也都視其為觀察商界脈動的窗口。《天下雜志》一向以發行人殷允的個人風格著稱,她不僅以訓練記者、編輯嚴謹出名,更堅持新聞的社會責任,“杜絕壞消息就是好新聞”“沖突才好看”,強調媒體應為民眾找出路,打破社會困局,尋覓解決問題之道,再加上她始終保持對美好社會愿景的向往與追求,25年來《天下雜志》一直保持著一種溫和理性的風格。
回顧以往,《天下雜志》留下許多深具影響的貢獻,譬如每年公布一次的“1000大企業排行”,至今仍是臺灣商界生態、發展的指標。此外,為探討品格教育、環保、閱讀等公共事務,《天下雜志》花費了大批人力與經費,制作專刊、舉辦活動,讓其關注的焦點擴散,進而影響輿論。近年來,《天下雜志》的發行量雖不再是臺灣同類雜志之最,卻仍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雜志之一。
《商業周刊》:擅長挖掘議題
目前同類雜志銷售最好的是《商業周刊》,其擅長挖掘議題、創造流行名詞,諸如隔代教育、金磚四國(意指印度、中國、巴西和俄羅斯)等議題與名詞,都出自其手,風行一時。盡管社會大眾對《商業周刊》報道過的企業家評論不一,屢有爭議,但其他同類型雜志還是極力跟隨其引爆議題、制造名詞的風格。
雜志的增長空間與整個社會的變動有極大關聯,當企業家及小市民渴望與世界接軌,臺灣經濟發展卻陷入低迷之際,雜志自然必須面對同樣的困局。加上網絡盛行,平面媒體空間被壓縮,雜志的資源的確已不如當年。《遠見雜志》發行人王力行毫不諱言對臺灣雜志的未來感到悲觀。
然而,有穩定市場的《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并不認同平面雜志市場已飽和的說法,他說,《天下雜志》穩健生存、《商業周刊》增長迅速就是一些很好的例證。但他也感嘆,臺灣人口少,雜志的經濟規模小,無法支撐高標準制作的雜志。他說,《商業周刊》創立時曾經想效法歐美重量級的財經雜志,后來卻遇到很大的困難,經過逐漸調整,最后才確立“親切可讀、照顧最大多數讀者需求”的經營方向。
引爆話題能力 嫻熟網絡難與抗衡
《今周刊》總編輯梁寶華則說,雜志業者都希望自己無可取代,或在網絡媒體的競爭下不被淘汰。他認為,平面雜志有其優點,如殷允多年來嚴格訓練部下記者,形成《天下雜志》特殊的“殷體”風格;《商業周刊》總編輯王文靜則有一套檢驗報道的標準流程,都是各雜志致勝的關鍵。梁寶華認為,近幾年來,所有同類型雜志賣的都不是實際或數字化的商業信息,而是與人有關的故事,仿佛人文的財報,報道對象則從企業家或政治人物擴及到販夫走卒,而各種新鮮名詞的創造更是關鍵。他認為,平面雜志操作、引爆話題的能力已經相當嫻熟,網絡難以與之抗衡。
各財經趨勢雜志都有不同的文字氛圍,因而擁有各自的讀者,這是雜志與讀者多年對話形成的默契,短期內難以被網絡取代或打破。25歲的《天下雜志》在風格與銷路的競爭壓力下,堅持自我,已算是臺灣雜志的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