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市218名離退休老干部和他們的子女簽訂了養老協議書,協議要求子女必須加強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子女與父母不住在一起的,必須保證每天一個問候電話,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探視,并幫助其承擔家務,等等。據一些老干部反映,協議簽訂之后,孩子的電話明顯打得勤了……
“公約”養老的模式剛一問世,就引來人們眾多的議論,市民對此褒貶不一!筆者就此采訪了部分市民,他們坦率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歸納起來就是贊同、反對、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三方。
▲反方觀點之一:那份關心早被“公約”濾掉了
說這話的是方老師。她從南京一所中學退下來已有很多年了,沒有什么事,她就每天去股市,賺點零花錢,更是為湊湊熱鬧。
她說:如同強扭的瓜不甜一樣,強制的“孝心”不貼心。如果是我接到這樣的問候電話心里會怪怪的,以往的那份平靜都沒了。比如說,之前,孩子雖然很少來電話,但偶爾打個電話,聽到一句半句關心的話,我知道是孩子的一片真心,假如現在我簽訂了這樣一份“公約”,雖然每天都能接到孩子的電話,但那份真正的關心早就被公約濾掉了。怎么聽都像是公事公辦。這樣的每天一電說到底就如同單位的打卡制度一樣,遲到了要被扣獎金,并且遲到的次數多了有可能影響晉職什么的,孩子敢不按“章”辦事嗎?這樣做“孝”是“孝”了,可后面的那顆“心”早就丟了。這樣的電話不要也罷!
▲反方觀點之二:與“自己”簽約才可貴
在一所高校就讀的大三男生小王,雖然暑假沒有回家,但他一直與“自己有約”:與父母每周一“電”,雷打不動。小王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好,所以,他一考上大學,就立志要自立!這3年來,他的學費、書雜費包括手機費之類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來的。但是,無論他的功課、兼職多么忙,經濟多么拮據,每到周末晚上6點,他一定會準時撥通老家的電話,與父母聊一聊自己的學習生活,也問候一下父母的近況。
▲正方觀點之一:有聊勝于無
“有聊勝于無吧。”筆者的一位中年同事這樣說。她給筆者講述了發生在遼陽市的一則真實故事。去年,遼陽燈塔市柳條鎮一位老太太吞下20根鋼針試圖自殺,之后獲救,在老人說到自殺的原因時,她這樣說:兒子沒時間陪她,她太孤獨了……你看看,一個老人因為孤獨采取了自殺的極端方式。對于這樣的老人,有這樣一紙“公約”,強制子女探望老人,減少其孤獨感,老人也就不至于采取自殺的方式了。
雖說,強制盡孝讓人不太舒服,但對那些真正需要“孝心”的老人來說,就是一劑救命良藥,即使這藥多少有些“苦味”,但最終是利于健康的!能做到這一點也就行了。比如,我們的規章制度,大多是強制式的,如果沒有這些規章又會如何?毋須否認,在人們的素質尚未達到一定高度之前,這樣的“公約”是有利的,沒有心的孝也總是孝,這還是比不孝要好得多。也就是說有總比沒有好,管它是強制的還是自愿的。
▲正方觀點之二:人老了。沒了好強心
“說到這樣的‘公約’,我們老兩口還是贊成的。”一位姓黃的老太太和她的先生這樣告訴筆者,“人老了,也不像你們年輕人心氣傲,愛爭強好勝了。這樣強制性的‘孝心’在你們看來可能還不如不要,可我們老人不這么看!一段時間后,家里的米面沒了,門鎖、電飯煲壞了,都需要人幫忙呀。我們老人已沒了能力,不靠子女又去靠誰。另外,子女來了,說說笑笑,我們老人心情也好多了。我們也不去想子女來是因為有這張‘公約’,還是別的什么。”
看來,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老人像黃老太夫婦一樣,寂寞孤獨,不管怎么做,只要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就行了。這紙“公約”對這樣的老人來說,還不失是一場及時雨。
第三方觀點之一:習慣寂寞
朱女士退休已近20年,她聽了筆者的提問,沒有從贊成還是反對的角度闡述問題,她告訴筆者,人應該習慣寂寞。當人一旦習慣之后,就不會有這些想法了。很多年前,朱女士外地工作的女兒因病請她前去照顧,她一個人來到了陌生的城市,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熟人。本來還可與病中的女兒作些交流,后來,女兒住了醫院,只剩下她獨自一人,而當時女兒的臨時住處沒有電視機之類的東西,而她愣是一個人關在屋內20余天,沒事就翻翻女兒的書,她女兒的住處別的沒有,多的就只有書,她借這個機會閱讀了很多名著。她說,人一旦習慣了寂寞,沒人打攪也是一種樂趣。否則的話,你老是不能改變自己,適應環境、適應生活,一味要求他人包括子女改變這又怎么行呢?
第三方觀點之二: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持這種觀點的老人不止一個,楊老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他認為:退休之后,應該建立新的生活秩序,這種秩序也包括建立新的人際社交圈。老年人與年輕人不同,首先兩者存在著代溝,話不投機,所以老人應及時尋找自己的生活圈子,比如培養自己的多種興趣和愛好,這樣就不會感到寂寞,此外可以參加各種老年活動。他再三強調:老人的樂子要靠自己找!最孝順的子女也沒法成天陪在你的左右,與其一心祈求子女陪伴,還不如擴展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子。一旦當你建立了自己不同于以往(退休前)的生活秩序,你就會自動放棄過去的生活模式,更不需要將一顆落寞的心寄托在子女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