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嘶啞要尋因
人們往往認為,老人聲音變嘶啞是正常的。其實,聲音一般是不會因器官功能的衰退而變啞的。臨床數據表明,人們聲音的改變,更多的是疾病導致聲帶病變引的。
1.短期聲音嘶啞,要考慮聲帶急性炎癥,常與上呼吸道感染同時出現。
2.長期聲音嘶啞,多半是患有聲帶慢性炎癥或聲帶小結,與發聲過多有關。
3.不明原因漸進性聲音嘶啞,可能是患有喉部腫瘤。
4.突然出現的聲音嘶啞,并伴有嗆水癥狀,則是由聲帶麻痹引起的。喉部鄰近器官惡性腫瘤(如肺癌、縱隔腫瘤、食管癌、甲狀腺癌等)的壓迫,是導致這種癥狀的主要原因。
5.老年人突然出現聲音嘶啞、失語,甚至呼吸困難,要考慮到腦血管病變的問題。
6.老年女性因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可導致聲帶水腫,出現聲調低沉、聲音嘶啞。
摘自《老年日報》
艾灸氣海止腹瀉
在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時,應用艾灸的溫熱刺激可以散寒、溫中、補虛,再配合選取一些具有補腎、益氣功效的穴位,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具體取穴如下:
關元穴:肚臍直下3寸(4橫指)。取穴時平臥,腹部自然放松,四指并攏橫放臍下,小指下緣就是關元穴。它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 氣海穴:肚臍直下1.5寸。取穴時可先找到關元穴,在肚臍和關元穴中間的就是氣海穴。它是補氣要穴,具有強壯全身的作用。
天樞穴:在腹部,肚臍水平線旁開2寸,左右各有一穴。可以調理腸胃。
足三里:取坐位,屈膝,膝蓋下緣外側窩下3寸便是。此穴位自古以來就是長壽保健穴,按上去會有明顯酸麻脹的感覺。
太溪穴:取坐位,脫掉襪子,從腳內踝向后摸,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就是“太溪穴”。它屬于腎經,因而可以補腎益氣。
將艾條點燃,距穴位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烤,以穴位局部溫熱紅暈,又不致燒傷皮膚為度。每穴灸10~15分鐘,每天1~2次,7日為一個療程。
摘自《老年日報》
走路沒勁兒查查血管
有的老年人走路沒勁,或走一會就腿痛,休息一會兒,感覺好點了才能繼續走路。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人老后的正常生理現象。還有人會選擇去看骨科或神經科,可是怎么看也看不好。當老人出現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很有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一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據統計老人中此病的患病率約為15%。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引起的腿部癥狀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治療,結果延誤了診治良機。
摘自《老年日報》
『手浴』可解疲勞
據專家介紹,按傳統中醫藥理論,“手浴”就是通過外部刺激對人體經絡產生影響。達到治療預防人體疾患的作用。手部溫度上升后,收縮的血管張開,促進血液循環,肌肉和神經的緊張狀態就會有所緩和。“手浴”比“足浴”簡單易行,人們不妨一試。
“手浴”的方法是這樣的:倒一盆熱水,溫度以稍高于體溫為宜,將雙手張開,浸泡在水中5~10分鐘。如果其間溫度不夠熱了,就再加熱水?!笆衷 敝?,眼睛充血和肩部酸痛的癥狀會大大緩解。
摘自《家庭保健報》
冷水洗鼻 好處多多
用冷水洗鼻,可以洗去鼻孔內所存污垢,使呼吸暢通,神志清醒,而且能增強鼻孔及上呼吸道抵御寒冷空氣侵襲的能力;鼻子通七竅,冷水洗鼻還有明目、聰耳、醒腦、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種簡單而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
具體方法是:先用手捧一捧水,將鼻孔浸泡數秒鐘后,用鼻子將水吸入,等潤濕鼻孔內污垢后擤出。再次吸入水后,左右側分別清洗,擤出水和余污。如此反復清洗2~3次即可。
摘自《人民網》
老人發熱不能“捂”
年近古稀的喬大爺經常感冒發熱,于是久病成醫。近期,喬大爺因天氣變化又發熱到39℃,他服退熱藥后又蓋上厚被子,想靠出汗退熱。汗出來了,他感到口渴,剛坐起來就眼前一黑摔下了床。醫生說他是因為退熱時皮膚血管擴張致血液流量增加,大量出汗體內水和鈉丟失過多出現了低血壓和直立性暈厥。
老年人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日趨降低,維持身體內環境穩定的調節功能下降,因此老年發熱病人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降溫方法。如體溫較高時應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量。體溫超過38.5℃時應給予物理降溫,可根據病情在頭部及大血管經過的淺表部位敷冰袋或酒精擦浴、溫水擦浴。退熱出汗時應脫去過多的衣服和掀開多余的蓋被,并多次飲水。人體散熱方式有輻射、傳導、對流、蒸發4種,一味地“捂”會阻礙散熱。老年人病情較復雜,發熱往往伴有其他并發癥,若物理降溫后30分鐘測體溫仍不降應及早去醫院就診.避免發生意外。
摘自《現代護理報·健康周刊》
扭傷后別立即用正紅花油
喜歡活動的人,時常會發生輕微的腕、踝關節扭傷。
這時候,人們通常會拿出家里備的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藥物,如正紅花油,對扭傷處進行涂抹。但是,扭傷的地方反而腫脹得更厲害了。這是因為在損傷的急性期(24小時內),皮下軟組織周圍的小血管會發生破裂,此時如果使用正紅花油等活血化淤的藥物外用涂抹揉搓,就會加重局部的血液滲出,從而使腫脹加重。
正確的方法是:在扭傷的急性期,用毛巾包一些冰塊,對扭傷處進行局部冷敷。急性期過后(24小時后),才可以使用正紅花油等活血化淤藥物,每天涂抹患處4~6次。
不過,若扭傷處皮膚出現破潰,則不要使用正紅花油;使用后皮膚發生過敏者,也應立即停止使用。
大多數輕微扭傷者經過上述治療,1周后即可痊愈。若用藥3天癥狀仍然沒有緩解者,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摘自《現代保健報》
藥物過敏了多喝水
藥物過敏的表現形式有很多,輕的出現皮膚紅腫瘙癢,嚴重的會出現哮喘、紫癜、過敏性休克。藥物過敏不僅可能損傷肝臟、腎臟及大腦等器官,還會導致血壓下降、局部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甚至會危及生命。
有些藥物過敏,在停藥后就可以好轉。但也有時候,僅停藥是不夠的。因此,藥物過敏時,患者首先應該多喝些溫開水,以便使藥物盡快排泄,同時要留意身體變化。
為防止藥物過敏,在使用青霉素、頭孢類、氟哌酸等致敏藥物前,必須進行皮試,絕不可因過去不過敏而忽略。此外,曾有過藥物過敏史的人,在醫生開藥前,一定要將自己過敏的情況告知醫生。
摘自《老年日報》
巧食橘皮祛腹脹
不少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統功能的減弱,經常發生腹脹。這里介紹一老中醫秘方供參考:
常見的橘皮,愈新鮮愈好,洗凈晾干。熬粥時,切碎橘皮,放少量米同熬,隨粥食用。泡茶時,將少量橘皮與茶葉同泡,喝茶食橘皮。還可用上好蜂蜜或紅糖,腌橘皮食用。當然,糖尿病患者除外。也可以在燉羊肉時撕碎橘皮同燉,食時把橘皮分多次吃下。不長時間即可見效。
摘自《大河報》
助聽器會不會越戴越聾
耳聾患者佩戴助聽器能改善聽力,有些人卻擔心長期佩戴助聽器,會加重耳聾。若耳聾患者能做到適時合理地選戴助聽器,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1.新近發生的耳聾,不要急于佩戴助聽器,進行一段時間的治療(包括藥物、運動、按摩、針灸等)后,仍沒有改善,再考慮佩戴助聽器。過早佩戴助聽器可能會因接受強聲刺激而加重耳聾。
2.使用助聽器時,須由??漆t生進行全面的檢查,根據聽覺下降程度,確定選用何種類型的助聽器。
3.雙耳的耳聾程度常不一致,應佩戴在聽力較差的一側,以求雙耳聽覺協調一致。
摘自《新民晚報》
十種發熟提示情況危急
1.高熱持續不退;
2.高熱后突然下降到正常體溫以下;
3.臥床不起的發熱;
4.發熱伴有異常消瘦;
5.發熱伴有呼吸困難;
6.發熱伴有皮膚潰爛;
7.發熱伴有尿量顯著減少;
8.發熱時出現驚厥;
9.發熱伴有神志不清;
10.發熱病人面色發青灰色、土黃色等。
以上十種情況,常是病重的信號,應及時送患者去醫院救治。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
穴位按摩治暈車
出行游玩時最怕的就是暈車,對暈車除了提前吃藥外,下面幾個自我按摩方法不妨一試:
1.掐中沖:用較重的手法掐中沖穴(位于中指指端)約10秒鐘,注意不要掐破皮膚。
2.按揉內關:用拇指按揉內關穴(掌面腕橫紋正中向上約3橫指,繃緊時兩筋之間)1分鐘。
3.摩關元:用掌摩法在關元穴(肚臍正下方4橫指)處,順時針、逆時針各摩30次。
4.按足三里:按揉足三里(膝關節前外側窩下4橫指)1~2分鐘,以微微酸脹感為宜。
5.揉太溪:按揉太溪穴(內踝和足跟之間的凹陷處)1~2分鐘,以微微酸脹為宜。
摘自《生命時報》
高錳酸鉀除霍斑
用棉花球蘸上氨水或明礬水,輕輕地在書面的霉斑上擦拭,至除凈后再用吸水紙吸干;也可用水和高錳酸鉀沖濃汁,用毛筆將濃汁涂在霉斑處,等五六分鐘后再用草酸水涂之,并用毛筆輕輕擦拭,如此數次能去除霉斑,最后用棉花球蘸上清水擦凈。
摘自《新民晚報》
肩頸痛可查查牙
很多老年人的肩頸部經常酸脹疼痛,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會用理療、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療,雖然疼痛在急性期能得到輕微緩解,而一旦停止治療,疼痛不但“卷土重來”,而且程度絲毫沒有減輕。此時,不妨去口腔科看看。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二門診部口腔正畸醫生桑艷輝說,老年人出現的肩頸酸痛可能與牙齒咬合不良有關。
患有牙周病、齲齒、緊咬牙、夜磨牙、失牙、單側咀嚼等不良的咬合情況,都能打破頭部垂直位置肌肉鏈的正常形態,使頭頸部肌肉的生理功能出現不協調,從而導致頸肩肌肉酸脹疼痛、頭昏等癥狀。
當然,年紀大的人由于身體的退行性變,頸椎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問題,因此在出現肩頸疼痛酸脹等不適癥狀時,先要排除頸椎的病變,再去口腔科檢查。
摘自《健康時報》
“跳”能防骨質疏松
有研究者對絕經前后的婦女進行了觀察,發現每天堅持做上下跳躍的女性,一年后便可使骨密度增加,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髖部,基密度能增加3%。這是由于在跳躍運動時,不但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且地面的沖擊力更激發了骨質的形成。但要注意的是,婦女在絕經期前就應該開始多做跳躍運動,中老年男性也宜盡早多做跳躍運動,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堅持做下去,如果每天堅持做50次跳躍運動,便能收到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松的良好效果。
倘若覺得這樣跳枯燥,可用跳繩的方法,或者兩者交替進行。
摘自《山西婦女報》
鮮玉米最宜老人吃
老人們常吃些鮮玉米對健康很有益處。鮮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有促進細胞分裂,延遲細胞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皮膚病變的功能,能推遲人體老化,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衰退的癥狀。玉米中含有大量維生素A,對防治老年人常見的干眼癥、氣管炎、皮膚干燥及神經麻痹等都有輔助療效。
鮮玉米中富含賴氨酸。賴氨酸不僅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而且能控制腦腫瘤的生長,對癌癥防治有一定作用。
摘自《家庭保健報》
米飯巧做變良藥
高血壓、高血脂洋蔥米飯、燕麥米飯、美國甜玉米粒米飯、小塊白蘿卜米飯、枸杞子米飯等,都可控制血壓、血脂的升高。把大米洗好后,適量放入輔料,用電飯煲就能做出以上各種米飯來。
上火 綠豆米飯、白蘿卜米飯可去火。
便秘 如果大便不暢,可做紅薯米飯、南瓜米飯。
胃病 先將洋蔥、蒜頭炒出香味,加入水和番茄汁煮沸,再加入粳米煮成的番茄汁飯,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之功效。
滋補將豬肝、腎去脂去腺切成小塊,用適量的調料拌腌后,鋪在將熟的米飯表面,慢火燜熟,對肝腎功能衰弱、腰膝酸痛、頭昏目暗有食療功效;將大紅棗去核切碎、雞肉切絲與糯米一同入鍋煮成的大棗雞肉糯米飯,具有補中健脾、滋養強壯之功效;將黃鱔洗凈切段或切絲,加姜汁等調料拌腌后,平鋪在將熟的米飯上,慢火燜熟,具有補虛損、強筋骨、健胃補血之功效。
摘自《中華養生保健》
藥熨法除尿潴留
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見的疾病,主要癥狀是排尿不暢、尿流變細等。下列幾種藥熨療法,有利于患者排尿,解除尿潴留的癥狀。
1.食鹽500克,生蔥250克。將生蔥切碎,與鹽同入鍋內炒熱,取出后用布包裹,待溫度適宜時熨小腹部,冷則易之,一般2~4小時即可見效。
2.蔥白10根,切碎分成3等份,放入鍋內炒熱,取出后用布包裹,待溫度適宜時交替熨臍,以小便通為度。每日1次,連續2~3日。
3.艾葉50克,石菖蒲25克。同入鍋內炒熱,取出后用布包裹,待溫度適宜時熨小腹部,冷則易之,一般2~4小時即可見效。
4.生姜100克,切碎加酒炒熱,取出裝入布袋,待溫度適宜時,推熨小腹,反復多次,以小便通為度。
摘自《健康周報》
喝菊花茶莫隨意加糖
秋冬季節,不少人喜歡喝菊花茶并加冰糖。但有關專家提醒,不是人人都適合這種喝法的。
中醫專家介紹,有過敏體質的人想喝菊花茶,應先喝一兩朵試試,如果沒問題可以再多喝,但也不應過量飲用。此外,由于菊花性涼,體虛、脾虛、胃寒者以及容易腹瀉者不要喝。一般情況下,菊花茶最適合頭昏腦漲、目赤腫痛、嗓子痛、肝火旺以及血壓高的人群喝。
喝菊花茶時,人們往往還喜歡加上幾粒冰糖以增加口感。專家認為,菊花茶加冰糖是可以的,但是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最好別加糖。此外,還有一些脾虛、胃虛的人也不宜加糖,因為過甜的茶會導致這些人口黏或口發酸、唾液多,感到不適。所以,不知道自己體質的人喝菊花茶還是別加冰糖為好。
摘自《北京青年報》
中老年男性夜尿防暈厥
那天清晨,65歲的張先生起床小便,不想剛完,突發暈厥。醫務人員趕到時,張先生已經蘇醒,血壓、心電圖大致正常,查體未見病理性神經反射。醫生告訴張先生,他患的是排尿性暈厥。
排尿性暈厥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常在夜間起床排尿時突發,且多無征兆。暈厥的時間一般持續1~2分鐘,可以自行蘇醒。目前認為排尿性暈厥的發生有以下幾點原因:過度充盈的膀胱在迅速排空時,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了患者心動過緩;膀胱充盈時受壓的血管在排尿時迅速擴張,潴留了相當量的血液;用力排尿引起了胸腔內壓的上升;夜間排尿由臥位轉為直立位。多種因素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引起心排血量的降低和暫時性的腦部缺血,進而引發暈厥。
為避免發生排尿性暈厥,中老年人要做到以下幾點:避免長時間憋尿;夜間起床排尿時最好使用坐便器;起床時應在床邊小坐片刻;在睡前2小時內盡量少飲水。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