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女士被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了1個多月,大便里帶膿血,經中藥調理后癥狀逐漸得到改善。家人特意用桂皮燉狗肉給其補身,沒想到舊病復發。對此,專家提醒:服用中藥一定要講究“忌口”。所謂“忌口”是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于《內經》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并頗為講究的。慢性結腸炎屬濕熱病,在飲食上應注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而狗肉性燥,不適合此時補養。
如用“溫中”藥物治療寒性胃病時,應忌食生冷食物;用“清熱”藥物治療熱證胃病,應忌食辛辣、油膩類食物。對于感冒發熱等的實證,進食滋補類食物往往不利于外邪排出體外;胃腸有積滯者,進食更宜清淡,不能進食油膩、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腸負擔,不利于藥物作用的發揮;腸胃功能差的病人,不宜多食以淀粉為主的食物,如土豆、黃豆等,以免產氣而腹脹。高熱患者,進食冷飲或寒涼的西瓜,雖然能解除一時的煩渴,但不利于發汗驅邪而達到退熱的目的;而患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炎以及瘡癤等病患,一般不建議吃蝦、蟹、牛肉、鵝肉、韭菜等“發物”,吃這些食物容易使過敏性癥狀進一步加重。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另外,在服用下列具體中藥的同時,也要注意忌口,否則會影響藥效。服用人參、黨參期間,應忌食蘿卜、綠豆,因為人參大補元氣,生津安神,而蘿卜則具有消食、化痰、通氣的功效,一補一破,蘿卜會抵消人參的滋補作用。服用珍珠母、威靈仙、棗仁、貝母、半夏、土茯苓、使君子時應忌茶,茶葉中的鞣質易同這些藥物發生反應,降低藥效。服地黃、何首烏忌蔥、蒜和蘿卜;服滋補品如人參、黃芪、首烏、鹿茸、地黃等,要忌茶、水果和海帶等堿性食物;服黃連、甘草時要忌食豬肉;服薄荷時要忌食魚、蟹、鱉肉;服常山、蜂蜜時要忌食生蔥、大蒜;服鱉甲忌食莧菜;服白術要忌食桃、李、杏;服地龍時忌食豆腐。
中醫忌口的理論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充實和豐富起來的,對疾病的治療有著積極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忌口”也不是絕對的,還須結合各人的病情、體質、所用藥以及各人對一些食物的敏感性綜合考慮,酌情掌握。食物畢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限制過多,樣樣忌口,這對增強抵抗力、盡早恢復身體健康顯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