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誰動了“我的”房子?
2006年春季,王毅老人去世了。他的孫子王軍,手持爺爺的遺囑要求繼承遺產。于是姑姑王萍找出了爺爺的存折,還有單位給家屬的撫恤金共計56800元,全部給了王軍。豈料王軍拿到錢后還不滿足:“還有房子呢!”聽到自己一手帶大的侄兒說出這樣的話來,王萍又是氣憤,又是傷心,無奈之下,只好拿出產權證給王軍看。
原來,2001年辦理的產權證上,產權人的名字是姑姑王萍。王軍卻不依不饒:“1995年,爺爺就寫了遺囑把所有的東西給我。你們2001年瞞著我把房子私下作了變動,是侵害了我的利益!”于是一紙訴狀將姑姑推上了被告席。
王萍接到侄子的起訴后,慟哭不已:“我怎么養了這樣一個白眼狼呀!”原來,王軍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在車禍中喪生了,全是靠姑姑和爺爺把他拉扯大的。而王萍為了照顧侄子,結婚近二十年來,始終和老父親、侄子一起居住。如今,老父親剛剛閉眼,自己一手撫養大的侄子就把自己推上被告席。姑姑怎能不傷心?
在法庭上,姑姑王萍含淚拿出了2001年辦理的產權證,產權證上的名字的確是王萍。經了解,這房子原本是王毅老人單位分的公房,2001年單位進行房改,面向職工出售,王萍夫婦和王毅老人都是一個單位的職工,于是三人商量好,由王萍出資購買,產權歸王萍,但是王毅依舊可以居住在此,直到身故,但王軍卻認為應該依據遺囑,將房產劃為己有。雙方爭執不下。
法律評析:
1.本案中,原告王軍存在一個錯誤認識:他曲解了遺產的概念。所謂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下的合法的個人財產。其中的關鍵詞是:死亡時、合法的、個人財產。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是遺產。
2.根據《繼承法》規定,遺囑人生前對財產的處分行為致使遺囑處分的財產在繼承開始前滅失、部分滅失或所有權轉移、部分轉移的,其遺囑視為被撤銷或部分撤銷,不發生法律效力。因為遺囑是于遺囑人死亡時才開始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在遺囑發生法律效力前遺囑人可以隨時變更或撤銷其所立的遺囑。因此,本案中爺爺王毅健在的時候,處分了自己擁有使用的房屋,這種行為是依法行使自己的財產處分權,是合法的。
3.根據《繼承法》規定,家屬撫恤金是發給死者的家屬,用以安撫死者家屬,以及救濟依靠死者撫養或贍養的家屬的經濟補助。這種撫恤金的享受對象必須是死者的配偶或直系親屬(子女)。本案中,該撫恤金應該歸王毅的女兒王萍所有,而不屬于死者的遺產范圍,因而不存在繼承和遺產分割的問題。所以,王軍的訴求不被法院支持,該案后來經過調解,原告撤訴。
律師提醒:
在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白紙黑字寫下的遺囑,特別是已經公證過了,就有了法律效力。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完全的,在實際案例中,律師經常會見到這類糾紛。
由于遺囑是在遺囑人死亡時,才開始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在遺囑發生效力之前,遺囑人可以隨時變更或撤銷所立的遺囑。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一個遺囑人出現多份遺囑的現象并不少見。多份遺囑如果處分的內容并不沖突,就不存在失效的問題,反而可以互補,但如果其內容存在沖突,就必然導致效力較低的遺囑的相應內容失效。
衡量遺囑效力高低的原則是:
1.公證遺囑優先于一般形式的遺囑。遺囑人如欲撤銷或變更公證遺囑必須采取公證遺囑的形式方有效,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為準。
2.后一份遺囑優先于前一份遺囑。即,在沒有公證遺囑時,以最后所立的合法遺囑為準。
案例二:他有繼承權嗎?
西北某城鎮居住的黃大媽守寡幾十年,共養育了三個兒子。長子和次子都很爭氣,依靠自己的努力,大學畢業后找到了好工作,事業有成,家庭和美。只有膝下的老三讓黃大媽愁眉不展。老三是遺腹子,從小體弱,學習也不如兩個哥哥刻苦。最后,只好在這個小城鎮跟著母親,依靠兩個兄長的資助生活。
城鎮開始出現商品房買賣后,兩個兄長集資為媽媽購買了房屋。老三順理成章地搬進去跟母親一起生活。2000年,老三結婚了,黃大媽也松口氣了。
新兒媳能說會道,侍候得黃大媽滿意。沒過多久,就在三兒媳的勸說下,立下了遺囑把自己的這套房屋留給老三。沒想到,三兒媳自從有了這份遺囑后,就開始對大媽不理不睬,甚至時不時地給黃大媽氣受。黃大媽原來就有心臟病,經常被氣得心臟病發作。結果,在一次婆媳矛盾中,黃大媽又一次心臟病發作,搶救無效而去世了。
兩個哥哥趕回故鄉奔喪。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他們從鄰居口中得知了母親去世的原委,不由得十分生氣,弟媳婦也太過分了!這不是謀財害命嗎?!老三的財產不就是他們夫妻共同的財產嗎?她不就等于變相把我們孝敬媽媽的房子,拐著彎變成自己的了嗎?!
于是,兩個哥哥找弟弟談,要求弟弟放棄這份遺囑,否則就以虐待罪為由,去法院告弟媳婦。
法律評析:
1.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喪失繼承權。兩個哥哥感到不平的是弟媳婦本人的行為,而不是遺囑中被繼承人弟弟的所為。也就是說,弟弟沒有法定喪失繼承權的事實存在。因此,弟弟依法享有繼承的權利。
2.哥哥們對于遺產在婚后取得,就是夫妻的共同財產的認識是片面的,根據《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通過繼承取得的遺產、贈送取得的財產,如果贈送方明確注明是給予個人的,那么這部分通過贈與或者繼承取得的財產,是不屬于共同財產的。黃大媽在遺囑中寫明自己的房屋是留給三兒子的,那么這套房就是三兒子個人婚后取得的財產,即使有一天夫妻離婚,也不會被妻子瓜分。
律師提醒:
尊老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是,虐待、遺棄老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在受到社會譴責的同時,也應當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根據我國的《繼承法》規定:繼承人存在喪失繼承權的情況。這種繼承的喪失,又分為絕對喪失和相對喪失。
1.絕對喪失是因為某種法定事由,比如故意謀害被繼承人或者為爭奪遺產殺害其他繼承人的行為,導致繼承人繼承權永久喪失。不論受害人是否表示寬恕,均要喪失繼承權。
2.相對喪失是因為某種法定事由,繼承人的繼承權暫時喪失。比如: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或者遺棄被繼承人的。如果繼承人有悔過表現,并且取得被繼承人的寬恕,那么繼承權是可以恢復的。
3.關于遺棄被繼承人和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理解,很多人感覺難以把握。根據法律規定,遺棄被繼承人,是指有能力撫養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或年幼、病殘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繼承人的繼承人,拒絕履行撫養義務,即長期沒有給予撫養和照顧。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是指對被繼承人經常和長期的進行肉體、精神折磨、限制其人身自由、打罵、強迫其進行繁重勞動或不給看病等行為,手段惡劣,后果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