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傳統醫學對音樂養生療疾有獨特的見解,認為音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與人體臟腑有一定的相應關系:“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晉書·律歷上》說:“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善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謙而好禮。”民間也有“一曲溫馨心神怡,對癥聽曲益病除”的諺語。
“樂療”主要通過人類自身的心理效應而達到養生療疾之作用。中醫傳統理論把音調聲響與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結合,并將之與人體之“七情”的變異相聯系,認為“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則氣虛,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七情”太盛常誘發出種種疾病(常見的有悲哀、憤怒、絕望等類型的疾患),以致影響身心健康。倘能適度地運用中醫理論倡導的調心、調息、入靜、松弛、聯想等心理疏導法,巧妙地把音樂與情感、理智、思維融會貫通,潛移默化,使之達到協調形體、調和陰陽,即可有益于養生療疾。
如悲哀性疾患,可選聽《江河水》《紫竹調》等,以振奮精神,祛除傷痛,誘導情感,擺脫悲哀。憤怒性疾患,可選聽《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春之圓舞曲》等,以疏導泄怒,排憤定情。絕望癥類疾患,可選聽《北京頌歌》《歌唱祖國》《春節序曲》等,以激發情志,喚起信心。暴躁性疾患,可選聽《梅花三弄》《小草》《高山流水》《花好月圓》等,以克制暴躁情緒,緩和緊張心理。孤獨、抑郁類疾患,可選聽《太湖水》《月兒高》《江南絲竹》《空山鳥語》等,以解除憂慮,改善性格,排除痛苦,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