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衰老常使腸道菌群發生比例失調。但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服用某些菌類制劑,可以調整腸道菌群,保持腸道內的“生態平衡”,從而促進人體健康。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一定的抵抗力,能與腸內眾多的細菌互相適應,不相干擾,和平相處。加之不同的菌群之間也能夠相互制約,維持一種相對的穩定和平衡。這些菌群猶如在腸道內長成的一片綠茵茵的“草坪”,使腸壁這些“土壤”保持著清新和活力。但這種平衡若是被打破,腸道菌群必將發生異常變化,進而引起人體出現病態反應,威脅人體健康。
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有益,系指其可起三方面的良性作用:
1.它可以為人體提供和合成某些營養要素。腸道菌群可幫助人體合成B族維生素、葉酸和維生素K等。某些細菌體如乳酸菌體內即含有較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能夠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滿足人體生長發育和生命維持的需要。
2.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腸道內有多種細菌含有一定量的酶類,這些酶有助于人體對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對人體新陳代謝幫助極大。
3.可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對有害于人體的病原菌有抑制、殺滅作用。例如有些細菌可產生丁酸、醋酸等,可抑制致病菌繁殖,相當于人體內天然存在的“抗生素”。這些作用看似由腸道菌群來完成的,但客觀上成為人體免疫機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平衡失調,會使對人體有益的菌群明顯減少而影響人體的正常機能;或是對人體有害的細菌空前活躍,從而使人出現種種病態。
那么,可造成腸道菌群平衡失調的因素有哪些呢?①人體抵抗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腸道內有害細菌迅速增殖,有益細菌活力不夠,導致腸道菌群比例失調;②抗生素族破壞了菌群的平衡。抗生素使用不當或濫用,常過多地殺滅有益菌,為有害菌營造出更適合的生存空間;③便秘。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可制約某些細菌的增長,造成菌群的生存環境失調。
人們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可致菌群比例失調的因素,保持腸道內的生態平衡。其要點是:①不宜食用過多的動物類或過精細的食物。因為這類食品中含纖維素少,纖維素不足不利于大腸的蠕動,易造成便秘。而且,這類食品多系酸性食物,經人體代謝后,可致腸道內形成酸性環境,不利于有益菌群的繁殖;②不可濫用抗生素。患有感染性疾病,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作為醫生應減少無指征地使用抗生素,反對凡感染性疾病一律使用廣譜、高效型抗生素,以免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③注意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某些病患可致人體免疫機能受損、抵抗力下降,患者應及時治療疾病,注意營養,并通過運動等形式以強身健體,盡快恢復機體本身對腸道菌群的制約機制。老年人因機體衰老,常使腸道菌群發生不可逆轉的比例失調,但可在醫生或營養保健專家的指導下,通過服用某些菌類制劑,以調整腸道菌群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