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兩人,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假日去郊游,途中忽然變了天,烏云密布,不久傾翁大雨灑下。兩人急奔至一處涼亭避雨。
甲一邊擦去雨水一邊慶幸地說:“哎喲!我們運氣真好,這么快就找到一個避雨的地方。好在有個亭子,不然一定淋成落湯雞啦!看樣子這雨不會下太久,我們正好在這兒歇一會兒,欣賞一下雨景。”
乙可不以為然,他氣急敗壞地抱怨起來:“真倒霉!出門被雨淋,好好的游興都給打消了,真沒意思!早知道不如去看電影,如今被困在這鬼地方,煩死了!這雨不知要下到幾時,困在這里像囚犯,沒意思!”
一樣的狀況,一樣的遭遇,由于兩人的個性不同,便產生兩種全然不同的看法。
我們可以說甲是個樂觀、心存感激、什么事都往好的方面去看的人。這種人多半比較樂觀、知足、積極,最重要的,這種人比較容易相處。
他們的特質是將重點放在“好在”“幸虧”,也就是說,當遭受挫敗或生活中小小的不順當時,他們能退一步想。盡管被雨淋濕了,好在找到一處躲雨的地方。雖然丟了皮夾,幸虧身份證沒在里面。車雖被撞壞了保險桿,人卻安然無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家里遭了小偷,損失了一點財物,闔家都平安……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總之,開朗的人總能在不幸中看到一線曙光,在有任何收獲后,必會感覺老天待我不薄而心存感激,懷著這一份感激,自然心平氣和,使不幸的煩惱減低,同樣的,也令快樂加濃,成就加深。
至于乙,則是個悲觀、什么事盡往壞處看、覺得所有的人都對不起他而怨天尤人的人,這類人多半不快樂、多疑、多慮,不相信任何人,要和這種人交朋友,很難;要處得好,更是不易。
這類人的特質是他們看事的觀點,總是放在“早知道”之上,永遠是“后知之明”,也就是說,他們只能走坦途行順直,一旦受到阻礙或小小的不順遂時,馬上不滿、抱怨,總覺得別人運氣比他們好,任何人都比他幸運。變天了下雨了,是倒霉。趕脫一班公車,罵司機不等他。別人升級,一定是走了后門。比他強的人個個都有后臺,不如他的人,又全是沒本事。太太是人家的好,兒女也是別人的強。出去玩時,人多也罵.沒人又覺冷清,反正什么都不對。這種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總能挑出一些毛病,總將重點擺在負面上,總覺不公平而心存嫉恨。懷著這樣一種不平之心,自然看誰都不順眼,像誰都欠了他似的。結果,只會越發地把自己搞得更懊惱,更使人害怕而退避三舍。
正所謂:“不如意者十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中豈能萬事如意?何不轉一個彎,換個角度再看看。出門郊游碰上下雨,雖有點不順,但能在躲雨時看看風景,讓雨水洗滌一下心靈,未嘗不是件美妙之事?又何必定要困陷在氣悶、抱怨之中呢?
種植愛的陽光
佚 名
我母親幾乎經歷了所有的不幸:被丈夫拋棄,又因丈夫的謠言而遭人誤解,丟掉了工作,貧困交加且又身染重病。然而她卻對我說:“所有的人對我們都很好,你長大后一定要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點滴幫助。他們善良所以他們不能容忍生活中的不美好。我們要尊重你爸爸的選擇,他認為那樣他能過得更好。”
那時,我還小,不懂人間的風雨和不平,只是相信母親的話,把她的話放在心里一步步長大。
我很努力地去做好一切,上大學,創業。之后,做慈善事業,盡我所能去幫助他人。后來我回到了家鄉,當地人早已知道了一切,可母親已死了。我感到許多人心懷愧疚,不敢見我,更不敢奢望我的幫助。
但母親的話早在我心中形成一片燦爛的陽光,我認定這些人曾經那么無私地幫助過我們。為了回報,我修路,幫助窮人交納醫藥費,為小孩交學費。在這里,我還發現一位垂死的老人。他無親無故,卻沒有人憐憫地給他一點安慰。我將老人送進醫院,老人醒來后拉住我的手不放,他告訴我,自己并不是沒一個親人,只不過是那些人不認他罷了。他說他做了太多的錯事,才有今天的下場。他說他拋棄了深愛他的妻兒與另一個女人遠走他鄉,但那女人的孩子們把他當成累贅拋棄了。回來后妻兒早已不知去向,很有可能是客死他鄉。說到這里他老淚縱橫:“活了一輩子我才明白什么是愛,誰才是我一生最該珍惜的人。可惜這一切都太晚了,為什么我就不能早一點明白這一切?”
我知道他是誰了,我的父親。我想起了母親的話。原諒了他。我對他說:“如果你不嫌棄,就當我是你的兒子吧!”幾年后老人病故,臨死時他說:“我早就知道你是我的兒子了,但我沒臉認你。現在我要死了,我只想問你.當初我對你們如此絕情,現在你為何要對我這么好呢?”我又想起了母親,“愛是陽光,媽媽早就在我的心中種植了一片陽光,所以我的心中始終有陽光照耀。媽媽是真正愛我的……如果她在我的心中種植仇恨和陰暗,那么我的成長肯定不會是麗日晴空,也許我早就因為仇恨這一切的不公平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愛是陽光。心中充滿陽光,看這世界時就會少一些黑暗,少一些不平。用愛去看這個世界遠比用仇恨和不平對待這個世界來得快樂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