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憲宗年間,宰相武元衡,受詔為四川節度使。不料他上任后不久,脛骨上便生了個膿瘡,發熱瘙癢,肌肉腐爛,膿血淋漓,使他痛苦萬分。雖經多方醫治,也不見好轉。后來他的一位部下獻上一大把形狀像馬齒的草,給他敷在瘡口上,連敷幾次,武元衡的病就好了。這草就是馬齒莧。
馬齒莧這種野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南北各地均產,多生于庭院、路旁、田邊及荒地中。在古代,楚地有元旦吃馬齒莧的風俗。現在江蘇揚州一帶的許多人家仍保留著春節吃馬齒莧包子的風俗。其餡心制法,如同其他菜包子一樣,沒有嘗過馬齒莧包子的人,一經品嘗這沒有污染的野菜佳肴,無不對馬齒莧刮目相看。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是偏愛野味,馬齒莧漸漸上了餐桌。鮮馬齒莧洗凈蒸熟或炸熟,切碎加適量香油、食鹽、蒜泥、味精拌和均勻,即成美味佳肴。
馬齒莧的營養價值很高,據測定,每100克馬齒莧的莖、葉部分含蛋白質2.3克、脂肪0.5克、糖類3克、粗纖維0.7克、胡蘿卜素2.23克、鈣85毫克、磷56毫克、鐵1.5毫克、核黃素0.11毫克、維生素C23毫克等。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馬齒莧入藥始載于《本草經集注》,中醫認為它性寒味酸,無毒,人肝、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抗菌殺蟲、散血消腫、祛濕止痢等功效,對于治療大腸熱毒、膿血下痢、癰腫惡瘡、婦女濕熱帶下、丹毒、瘰癘等癥有顯著效果。臨床還可用于治療咳嗽、牙齦紅腫和蟲蛇咬傷。《藥性論》載:“馬齒莧止腹痛及赤毒痢。”《本草匯言》載:“涂血消淤解濕毒。”《隨息居飲食譜》也載:“生者產熱,熟者甘溫,除寒濕,辟陰邪。治暴瀉腹痛,辟穢解毒。治癰癤。”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馬齒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丹毒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痢疾桿菌的抑制作用很強,對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有效率為60%~90%。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齒莧中含有一種豐富的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人體內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脂酸的生成,是保護心臟的有益物質,可預防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和血栓形成,從而有效地防治冠心病。馬齒莧還富含鉀鹽,這是很重要的無機鹽之一,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能有效地保護血管免受侵害,并可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發生率。
馬齒莧藥源充足,在菜市場上即可購買,但因其性寒涼,且活血破淤,故脾胃虛弱、腸腹滑瀉者及孕婦則當忌服。
民間用馬齒莧治病療疾的驗方頗多,如:
治痢疾鮮馬齒莧100克,大蒜1頭,共搗爛擠汁,一次服下,每日3次。或用鮮馬齒莧擠汁半杯,加開水沖服。
治尿道炎鮮馬齒莧6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下。
治尿血鮮馬齒莧100克,車前草7條,水煎服,每日3次。
治大便秘結將馬齒莧莖、葉洗凈切碎煎汁過濾,常用可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