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在中醫多屬表證。表證是以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噴嚏等為主要要癥狀表現。中醫根據感冒感受邪氣的不同,而分為風寒、風熱表證,故選用中成藥治療感冒時,要根據風寒、風熱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成藥。
風寒感冒多在冬春寒冷季節發生,主要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明顯、鼻塞噴嚏、流清涕、咳嗽、痰清稀等癥狀,治療宜選用解表散寒的方劑,如:
1.九味羌活丸:由羌活、川芎、白芷、防風、蒼術、細辛、甘草、黃芩、生地組成。具有解表散寒,祛濕止痛,兼清里熱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濕,內有蘊熱所致的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疼痛、口苦而渴等癥。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也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用溫開水送服。
2.川芎茶調散:由川芎、細辛、白芷、羌活、荊芥、防風、薄荷、甘草組成。具有疏風止痛的功效。主治外感風邪所致的頭痛(偏正頭痛、巔頂頭痛),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舌苔薄白等癥。常用于感冒頭痛、偏頭痛、神經性頭痛,以及鼻炎所致的頭痛。口服:每次3~6片,每日2次。
3.正柴胡散:由柴胡、陳皮、防風、赤勺、甘草、生姜等組成。具有表散風寒、解熱止痛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初起所致的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等癥。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輕度呼吸道感染等。沖服:每次10克,1日3次。
風熱感冒多發生于春暖之際,主要表現為惡寒輕、發熱重、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濁涕、口干渴、咽喉紅腫而痛、咳嗽、痰黃而黏稠等癥狀,治療宜選用辛涼解表,宣肺清熱的方劑。
1.桑菊感冒片:由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桔梗、蘆根、甘草組成。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等功效。主治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咳嗽、咽痛、口干癥癥。常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等。口服:每次4~8片,1日2~3次。
2.感冒清熱沖劑:由荊芥、薄荷、柴胡、防風、杏仁、桔梗、葛根、紫蘇、白芷、地丁、蘆根組成。具有解表清熱的功效。主治外感表證所致的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咽痛口干等癥。常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沖服:每次12克,1日2次。
3.銀翹解毒片:由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桔梗、荊芥、豆豉、薄荷、竹葉組成。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口干等癥。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也用于治療乙腦、流腦、流行性腮腺炎等。口服:每次4片,1日2~3次。
4.感冒退熱沖劑:由大青葉、板藍根、連翹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上焦風熱所致的咽喉疼痛等癥。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沖服:每次9克,1日3次。
此外,暑濕感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可見發熱惡寒頭痛,脘腹脹悶,惡心食少,或有腹瀉、苔膩等癥,最好選用藿香正氣丸(散、片)來治療。
柴胡注射液或復方柴胡注射液。對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發熱均有良好作用。
以上中成藥請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
哪些人不宜服人參
常怡勇
人參是我國傳統補品,尤其適合老年體弱、消耗性疾病后期、術后病人等服用。但有下列情況的人不宜服人參:
1.患有動脈硬化癥。人參中的蛋白質因子能抑制脂肪分解,加重血管壁脂質沉積,故有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硬化、脈管炎者應慎服人參。
2.高血液黏度。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暢者不宜用。人參有促進紅細胞生長的作用,紅細胞增多,血液黏度會更高。
3.失眠。人參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失眠者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平衡失調,擅服人參只能加重失眠。
4.胃病。現已查明,很多胃病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桿菌,而人參對該病菌有保護作用,不利于藥物對其殺滅。
5.膽囊炎、膽結石。人參有類雌激素樣作用,能抑制膽管排泄膽汁使膽汁變稠。調查證明,長期服人參者,膽結石癥發病率明顯升高。
6.舌質紫暗。中醫學認為,舌質紫暗為氣血淤滯之象,如服用人參反而會加重病情,出現“疼痛、煩躁不安、手足心發熱”等癥狀。
7.舌苔黃厚。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又顯濕潤,黃則表示消化不良有炎癥,此時服用人參會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等。
8.紅光滿面。臨床發現,紅光滿面之人情緒往往興奮,血壓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參會導致血壓上升、頭昏、失眠多夢等病癥。
9.發熱。發熱應先查明病因,不可因病體虛而盲目進補。感冒、炎癥等發熱病人服用人參后會使病情加重。
10.胸悶腹脹。此類患者服用人參后,常常出現胸悶如堵,腹脹如鼓等現象。
11.瘡瘍腫毒。身患疔瘡疥癰和咽喉腫痛者,體內必有熱毒,服用人參后會導致瘡毒大發、經久不愈等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