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是指咳嗽、哮喘等易在冬季寒冷季節發作的疾病,“夏治”是指通過夏季提前的預防和治療,減少上述疾病的發作次數或減輕病情?!岸∠闹巍笔歉鶕嗅t“春夏養陽”“擇時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論,乘伏天陽氣最旺盛、人體經絡疏松之時,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節,自今年進入初伏第一天以來,各大城市的中醫醫院里前來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與日俱增。專家提醒,由于冬病夏治有它特有的適用人群,而且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會有·一些特有的感覺和癥狀表現,所以應該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種類慎重選擇治療方法,否則不但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由于不當使用助陽之品,耗傷陰液,引發其他疾病。
▲夏季治療“冬病”要辨別體質和證型
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如小兒及成人哮喘、咳喘、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反復呼吸道感染、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此外,冬季易發的肩周炎、凍瘡、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等疾病在夏天治療也有滿意的療效。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是這些疾病都可以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也就是說,同一種疾病,會有不同的證型,如咳喘分寒痰犯肺型、肺氣虛損型、陰液虧虛型等多種證型,分別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只有其中的寒痰犯肺型咳喘運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才會達到明顯的治療效果。
▲“冬病夏治”要做好心理準備
冬病夏治后,疾病趨向好轉和痊愈時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表現,如疼痛、腫脹、炎癥等。這些表現有時會給接受治療的患者一種錯覺,認為藥不奏效或者用藥后產生了某些毒副反應,其中以中藥外部敷貼穴位顯效后產生的皮膚損害最為常見。接受治療的人一定要對此有所認識并做好心理準備。藥物敷貼后4—6小時,有的人會有刺癢的感覺,這是藥物滲透人表皮后的一種自然反應。還有人會出現紅、腫、熱、痛,有1%—5%的人可能會起皰。這是由于藥物被人體充分吸收、穴位敏感所造成的。要注意的是,為防止感染,起皰后一定不要搔破。治療要抓住時機,保持連續,因為冬季易發疾病在夏季本來癥狀就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癥狀,所以治療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顯現出來。一些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醫院嘗試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后,也就放棄了繼續治療的想法,使得疾病遷延難愈。
冬病夏治是30天為1個療程,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第一次接受治療的病人,在冬天加1個療程可加強療效。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藥效的發揮,經絡才能處于持續興奮應激的狀態,對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慣性,效果才會更好。而每錯過1季伏天,就意味著患者的康復至少要向后拖延1年。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飲食、生活上有所克制,不吃冷飲,遠離空調,以配合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謹防假借“冬病夏治”行騙
近年來,一些個體診所和藥店見這一治療方法有利可圖,也紛紛打起了“冬病夏治”的招牌。為了招徠患者,有的故意夸大療效,謊稱這一敷貼療法“包治百病”、“一貼就好”。
專家提醒,患者要學會辨別真偽,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大型醫院去治療,不要盲目輕信不實的宣傳,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