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是中醫獨有的病名,也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濕度高的夏季里,陰雨連綿,氣候濕熱,人體最容易遭濕邪侵襲,患上濕病。
如果不慎“中濕”后,最主要的表現是頭重頭悶,好像用布包裹一樣,全身肌肉酸重懶動,胸悶不舒,口黏或有些甜味,舌苔也變厚了。可能還稍有些怕冷、發熱,但體溫不太高,此類情況中醫稱為表濕。另外,長時間水中作業或經常淋雨,居住地方潮濕,均能誘發濕病,此類情況則統稱為“外濕”。還有一種“內濕”,中醫認為與飲食不規律,沒有節制,或過食瓜果、生冷、油膩、甜食有關,可以導致“脾濕”。
濕邪侵犯人體后,又常會隨個人體質而有寒化、熱化的不同轉變。體質一向虛寒的人,濕從寒化而為寒濕;體質一向陽熱者,則常從熱化而成濕熱。
從現代醫學的認識來看,濕邪致病的范圍也是相當廣泛的,可以波及全身各個系統或器官。以下介紹幾種夏季常見濕病的癥狀和用藥。
急性腸胃炎 中醫認為多由飲食不潔、過食生冷或感受暑濕邪氣而致,并辨證分為濕熱和寒濕兩型。濕熱型可見吐瀉頻繁,大便如黃水,味臭,肛門灼熱,口渴心煩,舌質紅、苔黃膩。中醫在治療時常會選用葛根、黃芩、黃連、蠶沙、通草、滑石、車前子清熱利濕。寒濕型可見嘔吐,泄水樣便,身重體倦,胸腹脹悶,腹痛腸鳴,尿少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治療時在中醫處方中您也會看到藿香、佩蘭、蒼術、茯苓、半夏、紫蘇、陳皮、干姜、澤瀉等藥來散寒燥濕、芳香化濁。
腸傷寒 類似于中醫的濕溫病。此病濕熱纏綿,變化多端,治療很復雜。中醫常根據患者具體屬于濕重還是熱重,以及病位和病程來選用治療藥物。常用方劑有三仁湯、連樸飲、黃芩滑石湯等。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關節病屬中醫的“痹證”,一般又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三類來酌情用藥。其中典型的“中濕”后表現為著痹,癥狀是關節酸痛著重,固定不移,屈伸不利,天陰更甚,肌膚麻木。在中醫看來,這是濕邪滯留經絡的表現,又叫濕痹。治療應以祛風除濕通絡為主,常用羌活、獨活、防風、秦艽、蒼術、薏苡仁、防己、木瓜、地龍等治療。
急性泌尿系感染 由于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癥狀見發熱、腰痛、尿頻、尿急、尿痛、小便混濁不清、尿道有燒灼感、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宜清利濕熱,中醫常用的藥物有篇蓄、瞿麥、滑石、石韋、車前子、竹葉等。
另外,須特別提醒人們注意的是:夏季不僅僅要預防中暑,更要預防中濕。為此,居處環境要干燥通風,避免受潮,不要淋雨受濕,不要久泡冷水,以防外濕。飲食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特別是含肥油的肉湯,同時切忌過食冰凍飲料,否則傷及脾胃陽氣也會引發內濕。南方某些地區在夏季飲用用鮮藿香、鮮佩蘭等芳香祛濕藥物制的飲料,可稱得上是一種較好的預防濕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