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是黏附在牙齒表面的一種生物膜,由細菌和基質構成,以整體方式生存的微生物生態群體。菌斑構成成分有三種:細菌占75%,基質占10%-20%,另外5%-10%為食物殘渣及色素等。平均1毫克菌斑中含有數億個細菌,這種菌斑與其他鈣化物結合即形成牙石。牙石通常附著在牙齒及牙齦上,因吸煙等原因被染成黃褐色,有一定硬度,在口腔內形成塊,表面粗糙,牙石越來越多,越來越厚,甚至覆蓋牙面,刺激牙齦充血、水腫、發炎,導致牙周病。
菌斑按所在部位,分齦上和齦下菌斑,齦上菌斑由黏性基質和嵌入其中的細菌構成,其產酸代謝活動在局部持續不斷,導致牙釉質脫礦,是產生齲齒的直接原因。齦下菌斑與齦下牙石的形成、根面齲、根面吸收有關。過去人們把齲齒和牙周病視為兩種不相關的疾病,現代病因學研究揭示牙菌斑在上述兩種疾病發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將齲齒和牙周病以及它們引發的其他口腔疾病稱作菌斑病。
牙菌斑可通過三條途徑與全身疾病發生聯系。
1.直接進入臨近組織或器官
牙菌斑是幽門螺桿菌的貯存庫,與消化道直接相通,進人胃部,在胃部繁殖,并能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等。
牙周炎患者的齦下菌斑包含大量厭氧菌,這些細菌在特定條件下被吸入下呼吸道,在支氣管末端和肺泡上皮繁殖,從而誘發肺炎。
2.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引發菌血癥
人類牙根尖周病涉及菌種約200種,牙周病高達500種,以革蘭陰性厭氧桿菌為主,研究表明,在拔牙、根管治療、牙周手術和根面刮治等操作當天,部分細菌便可從感染部位達到心臟、肺部及周圍毛細血管系統,并引發短暫菌血癥。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時,進入血液循環的細菌在30分鐘內即被吞噬細胞系統所吞噬,并不引起臨床癥狀,僅有少數人出現1-2小時的低熱和不適感。當患者免疫力低下時,進入血循環中的細菌導致感染,引發的全身疾病主要有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急性細菌性心肌炎、腦膿腫、鼻膿腫、鼻竇炎、肺膿腫、咽峽炎、眼眶蜂窩織炎、皮膚潰瘍及骨髓炎等。
3.細菌代謝產物擴散引起全身疾病
牙菌斑為細菌的生存和代謝活動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微環境,細菌代謝的毒性產物可成為全身疾病的病原因子,可直接刺激和破壞機體組織,也可引起組織局部免疫反應,造成組織損傷,如慢性腦膜炎、腦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持續性發熱、特發三叉神經痛、毒素休克綜合征、系統性粒細胞缺失、妊娠異常、低出生體重兒等。
為了預防菌斑病,應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并用標準牙刷,用含氟牙膏刷牙,戒煙、限酒,參與體育鍛煉,不要過度勞累,透支健康。
2.定期到牙科專業醫院做檢查,做牙周潔治,清除牙菌斑、牙石,特別提醒妊娠前處理好口腔內可疑的病灶牙。
3.在做牙科手術前后應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對老弱者更應慎重。
4.各專科醫師在治療全身疾病時,在控制全身癥狀的同時請牙科醫師會診,發現可疑的病灶牙,又不能治療者應及時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