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是樹立扶貧開發新形象,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促進貧困地區取得較快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成效
一是定點單位動真情,扶真貧,“十五”期間,興國縣共有省委辦公廳、市委組織部等20個省市直單位到興國的重點鄉村實行定點扶貧。據統計,在“十五”期間,掛點單位為定點扶貧村共投入978.6萬元,其中省委辦公廳共投入90多萬元,興建小學2所公路3條,市地稅局投入60多萬元幫村里發展起了灰鵝、孛薺、席草等主導產業,市電視臺幫村里修通了村級公路,建起了文化科技培訓大樓等。
二是抓好“321”結對幫扶工作。“十五”期間,興國縣每年有900多名副科以上干部與2000余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幾年來,干部共投入結對幫扶資金286萬元,用于救助失學兒童600名,幫助600余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扶助800余戶發展臍橙產業3200畝,指導1200戶貧困農戶發展了優質烤煙,使不少貧困農戶擺脫了貧困。
三是發揮了扶貧貼息貸款承貸單位扶貧濟困的作用,興國縣對贛興水泥有限公司、興國縣藥材公司、興國縣供電公司等單位、企業發放了數額不少的扶貧貼息貸款,這些單位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分別提供水泥、資金、技術等為重點村鋪水泥路,修水陂、為重點村提供種植烤煙、藥材技術、資金支持,回收重點村的藥材、烤煙等,據統計,近幾年,這些企業共提供了490多萬元,為重點村的經濟發展,脫貧致富投入了不少資金。
四是堅持了捆綁資金整合扶貧資源的做法。“十五”期間,興國縣教育、衛生、交通、愛衛辦、林業、水利、電力、水保等單位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通力合作,為全縣貧困農村實施“三清三改”的新農村群策群力,據統計,從2003年起到2006年上半年,興國縣舉全縣之力共投入5000多萬元,為興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社會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1、整個社會重視程度不高。在很多單位、個人的淺意識里認為社會扶貧是做做樣子,應付上面檢查,沒有從思想深處認識到社會扶貧的重要,從而導致行為上的隨意性、表面性。
2、幫扶力度不平衡。在幫扶工作中,由于幫扶單位自身條件的不同或對扶貧幫困的認識不同,幫扶工作力度存在明顯的差異。
3、幫扶對象存在依賴思想。在干部幫扶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救濟式扶貧,對貧困戶給一些錢了事,從而造成了幫扶對象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4、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完善。社會扶貧工作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下文件,號召了事,而沒有進行跟蹤、檢查、考核,對有些單位和個人幫扶不力的沒有懲罰措施,致使社會扶貧工作存在走過場的現象。
三、搞好社會扶貧的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社會扶貧是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各級領導要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責任心勇于承擔和完成社會扶貧任務。
2、加強檢查考核。針對定點幫扶、結對幫扶等社會扶貧工作,做好、做壞一個樣,我們建議一是應將幫扶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考核單位領導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考驗鍛煉干部重要途徑,扶貧任務完成情況要與領導的任命、干部的提拔相聯系。二是要將社會扶貧目標任務進行量化,用具體數字進行考核,三是要實行嚴明的獎罰制度,對完成任務好的單位或個人要實行獎勵,未完成幫扶任務的要通報批評。
3、要加大宣傳力度。號召新聞單位開展新聞扶貧,對社會扶貧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應組織力量集中宣傳報道;激起他們幫扶的熱情,還可以采用電視公告、立碑、刊名、授予榮譽市民稱號、頒發榮譽證書等方式,辦好干部扶貧幫困聯系工作簡報,以便及時互通情報,交流經驗。
4、鼓勵整合招商引資企業資源優勢參與社會扶貧工作,招商引資企業在就業、培訓及對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有益處,應當予以發揮整合。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