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一論斷,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只有和諧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此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并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其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他在許多場合多次闡述這一問題,直至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精辟地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概括,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根據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進行理論總結,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我們黨第一次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命題;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新思想、新論斷對全黨全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次在十六屆六中全會又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深刻揭示了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注重生產力的發展,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時不斷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這是由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社會發展進程受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一內在的客觀規律的支配;在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因此,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必須不斷調整完善,使之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以人為本,人際關系和諧的社會主義。要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權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通過執政為民、執政靠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整個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使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之上。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從總體上要堅持“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與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按照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社會主義。
以上四個方面內容構成了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主體,它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又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實際,在理論上實現了重大突破與創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境界。對此,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努力貫徹《決定》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新的突破。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