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扶貧開發“一體兩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切合貧困地區實際的正確決策。隨著項目的持續實施和培訓規模的逐年擴大,招生難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鶎悠毡榉从痴猩y度越來越大,已成為扼制扶貧培訓事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一、招生難問題暴露了當前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據統計,參加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平均每個學員得到的政府扶持在1000元以上,從資金角度上講,這是一個群眾真正得實惠的扶貧項目,為什么也會出現招生難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訓方案調整滯后,難以適應變化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狀況。
過去的扶貧培訓以轉移安置為目的,但在方案設計上以培訓初級工為方向,以追求培訓數量最大化為目標,這適合當時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多且滯留嚴重的實際情況,但現在情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剩余雖仍然嚴重,但滯留在家的并不多,特別是適合培訓的16—35歲的青壯年勞力更少,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留在家里的青壯年勞力越少。因此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不是不轉移的問題,而是轉移出去后因缺技術、少組織而導致的待遇低和就業不穩定問題。
2、學員負擔重,真正的貧困家庭仍然難以承受。
在現行的補助辦法中,國家財政扶貧資金只補助學員學習期間的學費,而伙食費、水電費、就業推薦費等均由學員自己承擔。雖然國家投入已經不少,但學員負擔仍然較重,以參加3個月期限的培訓計算,需伙食費600元,水電費60元,就業推薦費200元,交通費300元,日常零星開支至少300元,加起來大概每個學員要花費1500元左右,如參加6個月期限的培訓,則需2500元左右,這對尚未解決溫飽和初步解決溫飽的貧困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而且必須用現金支付,有些貧困家庭一年甚至幾年的現金收入可能還沒有這么多。這也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投資,因為一旦不能成功就業,不僅意味著下年度的一切生產無著落,而且造成的虧空可能要省吃儉用好幾年才能彌補上來。
3、學員學到的技能技術含量低,對提高待遇影響力小。
由于大部分培訓的出發點是培訓初級工,培訓內容都是些最基本的基礎性知識,即使這樣,學員掌握得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少數培訓學校短期行為嚴重,不注重提高培訓質量,在教學上偷工減料,在安置上不兌現承諾,不注重跟蹤服務;二是缺乏專業教師。多數縣級培訓由縣黨校、職校來承擔,除了計算機專業本校教師尚能應付外,其它專業教師嚴重缺乏;三是缺乏適用教材。教材編寫嚴重滯后,大多是中專生教材的節選版,理論性東西多,結合實際少,針對性實用性都不強,學員怕學不愿意學;四是學員的素質差。由于沒有突出的技能技術,在用人單位眼里,這些學員比一般民工強不了多少,因此在使用上學非所用,許多人被作為新人安排在最累最臟的崗位上,在待遇上短期內跟一般民工也沒多大區別,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在家人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4、農村中親緣、地緣思想濃厚,借助親戚、朋友及老鄉關系外出打工的習慣仍占主流。
由于害怕吃虧上當和出意外,大家喜歡和親戚、老鄉粘在一起。據調查,農民工借助親戚、朋友及老鄉關系外出打工的占75%以上,通過社會中介組織和自發無目的的外出打工的約占20%,而通過政府部門介紹和組織外出務工的還不到5%。由于有親人或老鄉在一起,既便于自我保護,也便于思想交流和信息勾通,而扶貧轉移培訓在安置上很難滿足群眾的這種心理需求,許多青年是首次外出,孤身一人,大人不放心,小孩也不樂意,報了名又反悔的很多。
二、適時調整培訓方案,確保扶貧培訓健康發展
1、調整扶貧培訓價值取向,從以追求數量為主轉向以追求質量為主。
過去基于“培訓資金少,要求參加培訓的對象多”這樣一種不確切判斷,我們在指導思想上力求“以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培訓規模大,扶持標準低,不僅導致招生難度大,學員素質難保證,而且培訓時間短,影響培訓效果。今后宜適度控制培訓規模,延長培訓期限,提高培訓質量,力求“以較少的錢,辦較好的事”。
2、嚴格限定扶持對象,提高扶持標準,減輕學員負擔,讓貧困家庭真正得到實惠。
堅持培訓對象只能來自貧困家庭。目前參訓學員來自真正貧困家庭的并不多,許多家庭貧困的青年因拿不出自負部分資金而難以成行,損害了貧困人口的利益。扶貧資金是黨和政府對貧困人口的特殊關懷和照顧,扶貧培訓對象只能來自扶貧工作重點村的貧困家庭。要進一步完善參訓資格審查制度,把寶貴的扶貧資金扎扎實實集中用在有志向、有文化的貧困青年身上。
堅持擇優培訓。與農村相比,城市社會更加復雜,競爭更加激烈,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更高,學員的個人素質是決 定其能否適應環境、站穩腳跟并獲得發展空間的關鍵,也是扶貧培訓能否最終實現勞動力轉移目標的關鍵。扶貧培訓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向創“品牌”方向努力。要創“品牌”必須有好的“原材料”,不能是富余人員就拉來培訓,必須按照德才并重的標準擇優選撥,特別要重視加強對學員的思想品德考察,堅決杜絕“問題人員”入學。
嚴格按照公開公正的要求,規范學員推薦和考察程序。由本人提出申請,交村民大會民主推薦,張榜公布后,逐級考察上報。
適度提高政府扶持標準,確保貧困學員能順利入學參訓。政府除負擔學員所有學費和就業推薦費外,對在冊的貧困家庭學員給予適當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
3、改革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
第一,改進省、市、縣三級定校培訓體制,嚴格控制縣級培訓。實踐證明,縣級培訓雖然具有學員離家近,能節省時間和經費的優點,但也存在不少弊病,主要表現在:一是縣級培訓學校普遍條件較差,教學和就業安置水平較低,培訓效果難保障;二是縣級培訓學校受生源和師資力量限制,開設專業較少,難以滿足學員多樣化的專業需求;三是縣級扶貧部門普遍缺乏管理經驗,且事務繁雜,抽不出足夠的管理力量,監管措施難到位。
第二,創新選校方式,實行培訓學校公開選取制。過來扶貧部門在選校過程中,受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影響較多,導致教學資源質量難以保證。創新培訓學校選擇方式,實行培訓學校公開選取制,就是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參與 ,通過媒體公示、學校申報、部門考察以及無記名投票等程序,從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學管理、安置網絡等方面,綜合考慮選取培訓學校,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競爭平臺,引導學校憑實力競爭,降低人情因素影響,保障教學資源質量。
第三,建立入學考試制度,實行因材施教。要以縣為單位組織文化考試,摸清學員的文化底子。根據各專業的知識掌握難易程度和就業前景,設置文化標準和要求,指導學員根據文化考試成績和身體條件選擇專業,避免部分學員不顧自身條件盲目選擇學習難度較高的專業,導致力不從心,同時讓同等條件的學員在一起學習,避免因學員素質良莠不齊而影響培訓效果。實行因材施教,把條件較好的學員送到中級工培訓班,進行重點培訓,嚴格限制素質太低人員入學。
第四,建立獎學制度,倡導優良學風。根據學員遵章守紀情況、學習刻苦情況和學習效果,評選30%左右的優秀學員進行獎勵,一月一評;對考上中級職業證書的學員,免收就業推薦費和考證費;對考上出國勞務的學員給予適當獎勵。通過助學獎勵,倡導勤奮學習之風,同時也給貧困學員緩解資金困難開避一條新途徑。
4、探索開設一些適合勞動力季節性轉移的專業,緩解勞動力季節性剩余嚴重問題。
據調查,在勞動力轉移人員中,屬季節性轉移的達40%左右。湖南省辰溪縣柳溪村外出務工人員達259人,其中季節性短期務工者達112人。目前,季節性剩余的多是35歲以上的壯年勞力,這些人多是家里的頂梁柱,性格穩定,責任心強,生活簡樸,能吃苦耐勞,但文化低,缺技術,就業范圍窄,待遇差。針對這些情況,可以選擇如家庭清潔、產婦護理、病人陪護、沼氣維修等適合季節性轉移的專業進行短期培訓。要盡量縮短從培訓到就業的距離,積極嘗試委托就業地勞務公司培訓等新模式,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