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稅減免,糧食直接補貼,這可以說是我國農業政策的重大突破。但并沒有象預期的那樣重新喚起中國農民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所表現出來的那股沖天般的熱情和干勁,重新激起農民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巨大潛能。從定南縣一個扶貧開發重點村——龍塘鎮洪洲村的調查來看,全村328戶農戶1396人,山林面積4778畝,其中有收益的山場1778畝;耕地面積969畝,其中已改單季稻種植319畝,已荒蕪耕地112畝;開發果園10畝以上的只有8戶;養殖生豬年出欄200頭以上的農戶只有3戶。雖然生豬和臍橙產業是該縣的農業主導產業,但真正能充分利用土地進行綜合生態型開發的只有3戶。全村現有18—40歲的青壯年勞力628人,其中80%外出務工。2005年實際人均純收入為820元,除去糧食直補和農業稅減免部份,農民自主創收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和部分種果養殖收入,從這一系列的數字分析得知當前農村土地的經營效益依然很低,土地撂荒,粗放經營已是普遍現象。
一、當前影響農村土地經營效益的主要原因
1、民工潮的負面影響。當今之中國,凡有能力的人,幾乎就沒有愿意待在農村。頭腦靈活的,通過考學進入了城市,有點門路的也都通過招工、投親或是打工涌向了城市。農業收入占農戶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逐漸下降,農民已經不把土地作為生活唯一可依賴的對象。有的逐漸對土地耕種失去了興趣,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庭成了市場的主體,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勞動力素質差異,導致了土地產出的懸殊,有的家庭生活富裕,而有的家庭需靠救濟為生,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土地轉包,土地耕作粗放甚至撂荒的現象,影響了土地的經營效益。
2、土地均平劃分的負面影響。現行的土地經營制度與農業產業化的矛盾,不僅是小農經濟長期依存的基本國情,也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障礙。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之上的家庭聯產承包制,是一種符合當今我國國情的土地經營制度,但是其與農民實際上搞的“大包干”之間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并不涉及對土地產權的重新界定,而后者則強調對土地產權中除所有權之外的經營使用、收益權在“包干”之下的實際占有。因此,農村改革從一開始就是農民自發地對國家集體占有農村土地這種土地制度的變革。因此,農民重新界定土地產權所依據的仍是“均平”理念,即絕大多數土地按農村社區內的人口而不是按勞動力平分。
包產到戶后,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上出現了許多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者辦成了不合算的事。如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沒有集體出面維修和管理,趨于荒廢,確實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家家都耕田,戶戶小而全的傳統生產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只顧自家,不顧大家的自私局面。另外,沒有統一的田間管理,沒有統一的植種,沒有統一的優良品種,也就難于形成區域性產業,達不到規模經營,不能充分發揮土地的經營效益。
3、農民素質偏低的負面影響。農業稅減免和糧食直補的第一目標是減輕農民負擔,想讓農民擁有更多資本積累去發展生產,但現實是不理想的。目前,農民的觀念相對落后,生產方式相對傳統,整體素質相對低下,造成有些農民在發展生產過程中,新良種不敢用、新技術不會用、新器具沒人用。使得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沒有市場競爭力;農民耕作效率低,無法使土地產生規模效益。留在農村的,大部分都是“三八六一”部隊,甚至是老弱病殘群體,面對這種現狀,土地經營租放甚至撂荒已是一種無奈的現實。
4、教育網點撤并的負面影響。教育網點的撤并,迫使有些農戶棄農經商,造成土地粗放經營,從原來的雙季稻改為單季稻種植,甚至棄耕撂荒,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二、提高土地經營效益的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最基本最前提的是生產發展。這在農村,就必須更新農民觀念,打破傳統的生產方式,提高土地經營效益,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的進步,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效益。但現實矛盾最集中的就是大包干下土地條塊分割與適度規模經營,前幾年因要繳農業稅和附加糧,有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戶自愿將土地承包出去。但從2004年中央1號文件頒布實施以后,農田轉租出現了矛盾,寧愿自己粗放耕種,也不愿將土地承包出去,也就無法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針對當前影響農村土地經營效益的問題,結合農村實際,筆者認為必須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調整農業結構、利用農業科技,引導農民自主進行土地流轉,提高農村土地經營效益,實現農業產業化,使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互惠互利、實現共同富裕。
1、結合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和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引導農民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這種組織自下而上,縣、鎮、村三級起引導、服務作用,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市場信息、科技知識等,以服務來改變原有的緊張干群關系,并循序漸進,滲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理念,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協調,土地經營方式通過農民之間的聯合、股份制等方式來實現集約化經營。從農戶個體來看,鼓勵了農民自由選擇權,保留了農民“給自己留一條后路”的想法以及保護了農民在從事其他工作時不喪失土地帶來的收益權。從另一方面來看,一個真正民主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它能起到比政府還好的產業組織作用。并且根植于農民自身的組織,由于利益趨同,親緣相近,所以它就能夠解決個別農戶不同意連片規劃、開發的問題。農民利益的維護就可以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風險承擔機制來實現。同時鼓勵支持其他各種形式的服務組織,成長壯大,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只要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天得不到解決,沒有一種新制度來安排解決依然留在農村的農民們的生老病死,農民就只能依存已經十分有限的土地,盡管這種依存是十分被動的更是無奈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政府要為農民制定一種最低生活保障體系。把生存和就業保障功能從土地上分離出來,免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實現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讓農民在對待土地依存方面,轉變觀念,搞活經濟,進行土地流轉。同時,通過農民知識化工程、陽光工程和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把大部分農民從土地解脫出來,這樣更有利于實行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從而提高土地經營效益。
3、在保障農民利益前提下進行大膽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發展一個產業,實現農業產化經營,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對待分散土地和產業經營矛盾,特別是個別農戶僵化作梗的問題上,可以采取一些比較主動的改革辦法。但這種改革必須具備二個條件,一是在絕大多數同意流轉,個別農戶不同意的情況下;二是不使用不同意農戶地塊將對產業經營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具備以上兩個條件的基礎上,村級可以在鎮政府和縣農村土地承包行政主管部門支持下,勸導農民調換同等質量的耕作地塊;如仍不同意的,對個別不同意流轉的農戶在其地上以前3至5年平均水平收益之上,并給予其明確的書面承諾后,對其承包土地實行強制流轉。當然,強制流轉應限于個別案例,并由縣級人民政府決定,報請市農村土地承包行政主管部門備案。這種土地流轉的改革辦法,雖然看似與《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流轉必須依法、自愿的原則相違背,但是,如果承包農戶的收益權得到了在形式和實質上的保障,這和《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應當是相符合的。改革就是為了發展,我想這種為了提高土地經營效益而又不侵害農民實質利益的探索完全可以嘗試。
4、鼓勵農民采取將土地的部分承包權折價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開發收益分配,甚至參與經營管理。參加分配經營的收益是農民獲得正常收益以上收益的唯一途徑。在這方面,政府應當有較好的確保農民能夠分取紅利的監督機制。一是政府對流出地農民基本收益的明確承諾;二是農業投資者向政府提存一定的保證金,在農業投資者經營失敗時,用于對流出地農民的補償;三是政府的行動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也就是說,流出地農民必須能夠確保獲得其正常的收益。只有這樣,才能服務于農民,引導農民創農業“特色+規模+檔次”的增效路子。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