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百榮
自使用課標版物理教科書以來,不少老師發(fā)表了自己對新教材的一些看法,對新教材提出了若干不足。筆者認為,新教材的推廣使用是一個逐步發(fā)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存在不足在所難免。重要的是從教學中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課程標準,使自己的教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為上,發(fā)生質的改變,建立起教學的新概念。
1 教材的“三個努力”
1.1 努力以學生為本
新的課程理念提出“以人為本”。和老教材相
比,新教材對現象的觀察、問題的提出、實驗的探究、概念的建立與規(guī)律的總結等,更注重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如果說老教材說教感較強,新教材則更像一本科普讀物,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因此具有較強的親和力。有的老師認為教材和科普應該嚴格的區(qū)分開來,實際上教材科普化更適合初中生教育。初中學生自我意識較強而不穩(wěn)定,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較大,科普性的教材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材的這種編寫特點,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將教師和學生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學生是探索者,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課堂上的主角,教師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2 努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新教材在編寫上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即盡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開始,探索物理規(guī)律,并把學到的物理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這種認知規(guī)律非常符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初中學生開始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比較低,還需要經驗來支持,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因此,教材在如何施教上指導方針是很明確的,即遵循“觀察→探究→應用”的規(guī)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認真貫徹這種認知規(guī)律,還要把整堂課變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增加一點人文精神,即“體驗生活觀察發(fā)現問題探究建立概念(總結規(guī)律)應用享受生活”。
1.3 努力關注學生的成長
和傳統(tǒng)的教材相比,新教材要求學生對過程的體驗增多了,對方法的研究與運用增多了。教材讓學生獲得了獨立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總結規(guī)律,獲得了成功感;學生通過探究獲得了操作、嘗試的機會;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使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學生獲得了交流、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精神……現在許多教師對課改持消極態(tài)度,不少老師將新教材和中考聯(lián)系起來,認為“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自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頒布以來,課改已歷經4年時間,現在的課堂教學是否還停留在4年前的模式上?答案是否定的。現在的物理教學已經不是單純的“雙基”教學,教師已在教學中還呈現給了學生一些知識以外的東西。
2 正確理解“科學探究”
2.1 探究不能勉強 探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結合實際情況的探究,不同水平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策略。
2.2 探究要注重過程 和老教材的實驗相比,科學探究更加細膩,細節(jié)上更強調過程。例如,如何去發(fā)現、提出問題即問題化的過程、猜想的過程、制定計劃的過程等等。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注重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現代意義上的探究則更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考。
在同其他老師的交流中發(fā)現,教師對教材很有研究,但對學生研究甚少。雖然某些環(huán)節(jié)開放性較大,但感覺上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不是發(fā)自學生的內心。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探究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并且是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上的探究”。這體現了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探究效果的好壞關鍵是設計的難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主觀能動性能否有效地結合。筆者在自己的課題研究中曾經對農村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在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yè)一項中,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高達91.4%,而像閱讀、調查等活動性作業(yè)不到10%。農村學生知識面較城區(qū)學生窄,對問題的探究過程開放程度要求放的低一點,老師的指導多一點,給學生做好鋪墊、合理搭橋,讓學生順利地進行思維過渡。
總之,雖然我們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不過在當前的課改形勢下,如何把握住新老教材的更替,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去搞課堂改革,對一線教師來說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欄目編輯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