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云
21世紀世界各國都把基礎教育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競爭力的戰略加以推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極大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我國新一輪的科學課程標準強調,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學生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新課程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強調“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科學素養中享有同等重要的目標維度,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新課標要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課程的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以開放性的課堂交往為平臺,以探究式學習為中心,怎樣合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等多種資源,促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往,圓滿流暢完成科學教育教學活動,是全體科學教師值得深思和實踐的課題。因為,科學教育肩負鑄塑民族新魂的重任。
1 課堂交往及其教學模式
1.1 課堂交往策略
在新課改閃著智慧之光的一系列新理念中,有一項值得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都應給予關注的新成果:教育交往論。教育交往論的原創性論點是: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受一定社會的委托,根據時代的要求,根據教育目的,采用專業的技術和手段,通過師生、生生的溝通交往,促使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地持續性地變化與發展,促進個體的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學校的教學就是一種和一般人際交往不同的有特殊角色、目的、方式、環境的特殊交往活動。
課堂交往就是指教師(教育資源人員)與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進行的溝通、交流、對話等種種活動。課堂交往是課堂教學的本質屬性之一。課堂教學活動就是以多極主體間的交往活動這一本質屬性的認定作為邏輯起點,形成有關教學理念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師生課堂行為方式的設計及其有關的計策謀略,統稱課堂交往策略。
1.2 科學教育課堂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基于交往教學觀,主體教育理論,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以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科學教育課堂中的有效交往,使學生在有效課堂交往中得到“整體的人”發展,構建了科學教育課堂交往教學模式。
科學教育課堂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此結構相對應所形成的教學程序可以是針對一節課的整體設計,也可以是在多堂課上教學內容前后連貫的設計,還可以是某一堂課內某一教學環節的局部設計。下面作具體分析。
1.2.1 明確目標
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提出學習課題。如:教師直接布置學習目標的確定計劃式;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圍繞問題自主提出學習目標的情境創設式;學生自行探究、細分確定階段學習目標的探究發現式,等等,讓學生非常明確學習的一個個具體目標(包括內隱的和外顯的)、連續目標(目標鏈)、階段總目標。例如:《空氣的污染和保護》單元教學時,教師可通過“看、想、數、做、讀、查、議”等目標,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首先,讓學生看一看,什么樣的空氣被污染了?想一想,空氣是怎樣被污染的?數一數,學校或家附近有多少工廠的煙窗在冒煙,通過市區的公路上10分鐘內大約過多少車輛?做一做,在陽臺或窗臺上固定一張白紙,觀察一天內能落多少灰塵?讀一讀,污染空氣的危害性。查一查,空氣污染情況。議一議,怎樣防止空氣污染,自己該怎么做?最后,小組寫出空氣污染調查報告、環境保護等報告。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實驗目標,同學們了解了空氣污染的原因,知道了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更重要的是,實驗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環保意識得到了培養,在愉快的交往中師生共同完成了單元教學學習。
1.2.2 科學探究
在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思考、分析解決課題的學習路徑、學習策略及解決課題的方法,達到培養能力素質的要求。讓學生明確如何學習、體驗嘗試完成課題所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并在教師的激勵之下主動探索、實踐。逐步養成科學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并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索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逐步養成大膽想象、喜歡探討、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例如:《磁鐵的性質》一單元,教師可先用魔術紙娃跳舞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猜猜:紙娃為什么會跳舞?當學生猜出紙娃跳舞是磁鐵引起的,教師可繼續引領學生思考:關于磁鐵,你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關于磁鐵的問題。這時,教師可因勢利導,積極的評價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然后,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通過科學實驗去探究磁鐵的秘密,提醒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認真記錄,比一比看誰的發現多。重視科學探究實驗,學會“質疑”而不是“盡信書”,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動手能力、創新思維、成功體驗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1.2.3 互動交往
在學生經過獨立的了解、判斷、歸納、推理等一系列認知活動之后,在教師創設的交往情境中,充分交流、平等溝通、繼續探究、體驗感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使學生認知水平更上一個臺階。通過對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自然現象的學習交流,培養學生接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積極參與資源的保護,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傾向,激發其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冶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同時,在贊嘆科學之神奇、美麗和偉大的同時,也不忘記,科學還有局限性,技術有副作用。例如:《擺的秘密》一單元,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教學情景:先讓學生觀看視頻:鐘擺及其擺動。學生看完形形色色各種鐘擺后,教師可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通過學生匯報,共同討論,找出各種鐘擺的特性。教師可繼續引領學生思考: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物體的運動是這樣的?在學生展開想象最活躍的關鍵時刻,教師乘勢提出:關于鐘擺,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四人活動小組(組長,記錄員,測量員,實驗員各一人,角色可互換)開始工作。熱烈地場面出現了,組長問:關于鐘擺,你們有什么問題?我想知道鐘擺為什么會不停地擺動?組長充滿驚訝和激動地說:太棒了!還有嗎?一個記錄員馬上記下問題。我想知道擺線的長短跟擺的快慢有什么關系?組長——伸大拇指:太棒了,還有嗎?擺錘越重,擺是不是擺動越快?太棒了,還有嗎? 擺的擺動有什么規律?組長——拍大腿:太棒了,還有嗎?……小組通過討論,提出問題,找出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方案,由實驗員領取實驗所需實驗器材,四人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擺的秘密探究。最后,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的發現。學生通過對擺的秘密的學習,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觀察驗證”的探究過程,在互動和諧的交往中熱烈自主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1.2.4 總結反饋
教師的精講評析與學生的自我總結相結合,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學習內容,梳理思維過程, 理解基本科學概念,掌握知識體系和結構,聯系現實進行判斷反思,概括學習方法,承認學習過程的價值,注重在過程中把知識融入個體的整體經驗,轉化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2 科學教育中的課堂交往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多極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在這種交往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發生著頻繁而密切的聯系,這種師生間、學生間的廣泛交往與聯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以發揮的前提,是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根據有效課堂交往需要的滿足策略、課堂交往環境的優化策略和課堂交往行為的合作策略,要實施有效課堂交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2.1 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堂交往策略實現的前提
交往互動形成的基礎是課堂上充滿著平等、尊重、自主、合作的民主氛圍。在這里,真理的追求是師生交往行動的最高理念。獨立的自我充分張揚及生生、師生合作性的融入和體現,是貫穿課堂交往教學全過程的主旋律。這種民主氣氛,正是學生敢于突破自己,嘗試失敗,在失敗中形成自己的健康的學習心態和獨特的學習策略的重要條件。
2.2 創設思考、表達、對話、交流的交往環境
今天我們所期望的課堂,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式一統天下的局面,教師必須有意識地主動地創設一種有利學生交往的時空環境,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表達、對話,形成師生、生生對話交流、討論的課堂氛圍。
2.3 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公平的交往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從關注學生掌握知識多少和考試分數的高低轉變到關注課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關注學生差異性發展的可能性條件創設和發展的充分性。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活動,不是展示給別人看的表演,而是師生切切實實思維的交鋒, 情感的交流,心靈的交往,知識的討論,認知的辨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學習。這里包括所有學科成績優秀生與后進生,是教師與一切學生的互動活動。教師必須懷著崇高的教育人道主義理念,排除個人私欲和己見,盡可能給予每個學生相對公平的機會,促進有差異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2.4 促進課堂上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有效性
課堂條件的時空限制、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的限定,要求教師具有較高超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有效地進行調控。既尊重每一個兒童,給予相對公平表達交往的機會,又要使學生圍繞學習目標發展,進行互動交往,確保課堂教學應有的學習效率。
2.5 養成海納百川、坦率真誠的交往心態
課堂教學的交往活動,要求各級、各方面的交往主體首先要有一個寬廣接納的心態。“不知”、“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認識和思考是正常的,坦率真誠、追求真知、勇敢面對現實、積極追求進步是教師教、學生學應該具備的健康心理。
2.6 培養學生勇于交往、主動表達的交往態度
在課堂上激發每一個學生勇于交往,主動表達對知識的認識,對問題的思考。不怕錯誤,不怕失敗是交往學習很重要的條件,它是學生發展自我,真正培養學習自信心的必要途徑,是學習進步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要以百倍的耐心,永遠的教育期待,鼓勵學習落后、缺乏自信、不善交往的學生,使其健康發展。
2.7 提高學生課堂交往溝通的技能
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應建立一定的課堂常規和具有教師個人風格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使學生在整體上是按教師的計劃和要求開展課堂交往活動。另一方面,教師要從口語表達技能、人際交往技能、課堂自主探索和群體思辨溝通技能等方面教育、鍛煉學生,使學生學會有效地交往學習。
2.8 教師在課堂交往中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面對身心均未成熟、處于發展成長時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尚欠缺的學生而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必要的。當然,過多的導又會引致學生的接受性學習,效果不好。在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中,教師要將主導與非指導有機結合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但也有相當部分教師在教學行為上顯現出非指導性特征,名為探究課,實則全包全攬的保姆式指導,應當徹底否定。然而,如果沒有教師指導作用下的一定量的知識、技能、策略和方法的學習與掌握,沒有教師充滿智慧的點撥和關鍵性指導,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期間內的進步就難以實現,就達不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
總之,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學習中有效實施課堂交往的前提;學生課堂交往需要的滿足遠比純粹的知識、技能的習得來得重要得多;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交往引導是增強課堂交往有效性的一條實用操作對策;學生能否滿足其智力和課堂交往需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是否共同創建健康的課堂交往氣氛和教學情景;達到一種心理認同可以避免師生交往的沖突;師生課堂人際合作能促進教師與學生群體和個體之間的有效課堂交往。
還教育的另一半。我們相信:21世紀的科學教育將展翅翱翔在教育改革的藍天。
(欄目編輯羅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