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樣板戲《奇襲白虎團》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體裁的戲。與其他樣板戲相比,《奇襲白虎團》將京劇傳統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現代戰爭生活,特別是其中的武打場面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奇襲白虎團》這部戲是怎樣誕生的?它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方榮翔與《奇襲白虎團》
現代樣板戲《奇襲白虎團》的誕生與著名京劇演員方榮翔的“開拓”是分不開的。
方榮翔6歲開始練功,8歲入尚小云創辦的榮春社科班學藝,12歲登臺演出,先后拜駱連翔、張鑫奎、裘盛戎為師,擅長表演花臉。1948年,方榮翔在鄧華將軍的介紹下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朝鮮戰爭爆發后,他主動請纓到朝鮮戰場,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京劇團的一員。一次,方榮翔在為志愿軍戰士演出時,在一份《戰地簡報》上看到一篇介紹戰斗英雄楊育才帶領尖刀班,深入敵后智殲李偽軍白虎團的故事,深受感動,決定將這一事跡搬上京劇舞臺。不久,他與劇團的李師斌、李貴華經過日夜磋磨搞出一臺京劇《奇襲白虎團》,劇中李師斌扮演楊偉才(后江青將其改名為嚴偉才)、方榮翔扮演志愿軍某部團長。這臺戲盡管在表演程式上還保留著傳統戲濃重的痕跡,但由于題材新穎,尤其是在京劇舞蹈、武打程式方面很有創新,一經演出便受到志愿軍戰士的熱烈歡迎,成為每場必演的劇目。
20世紀50年代后期,黨中央鑒于志愿軍已完成抗美援朝任務,決定全部回國。周總理為此特地赴朝鮮訪問。在歡迎周總理的晚會上,周總理親切地對劇團全體人員說:“志愿軍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全軍將士都要回國了。你們劇團也要回國了,你們準備拿什么禮品向祖國人民匯報呀?”方榮翔回答說:“總理,我們編演了《奇襲白虎團》,是反映志愿軍英雄事跡的戲,戰地演出很受歡迎。我們回去準備加工修改向祖國人民演出匯報。”周總理聽了很高興,連聲說好。
中國人民志愿軍京劇團回國后,原京劇團一班人馬轉業組建了山東省京劇團。該團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將原先創演的《奇襲白虎團》進行改編。曾編過山東梆子戲《墻頭記》的專業編劇孫秋潮負責對原劇本進行加工修改。孫秋潮有著豐富的編劇經驗,他對《奇襲白虎團》的創新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在創新過程中也鬧出不少笑話。如為了創新,他曾把“狼披羊皮總是狼”改為“狼戴禮帽總是狼”,結果被人們引為笑談。
創新后的《奇襲白虎團》,仍由方榮翔扮演志愿軍團長,邢玉民扮演韓大年,殷寶忠扮演志愿軍政委,俞硯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李大娘。對于主角嚴偉才,大家在研究時覺得原來這一角色的扮演者李師斌盡管表演得不錯,但年齡偏大了些,經過一番慎重考慮,這個角色最終落到武功好的年輕演員宋玉慶身上。
宋玉慶8歲入伍,成為軍隊文藝隊伍中的一名“小兵”,1958年作為山東京劇團青年隊演員中的好苗子被選送到中國戲曲學校青年演員班學習。回團后成為當時團里最年輕的主要演員。由于宋玉慶長期在部隊生活,對劇中志愿軍偵察排長的思想性格比較容易把握,武功底子也比較好,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嗓子條件不算好,唱功方面也欠火候。當他聽到劇團選自己出演偉才時,心情非常激動,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把這個角色演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接手這個角色后,每天早晨都跟團里的老演員方榮翔、殷寶忠吊嗓練唱。《奇襲白虎團》中許多動作都是根據現代軍事動作加工而成的,為了演好它,演得到位,宋玉慶經常向曾經扮演過這一角色的李師斌請教、學習。在戲中,嚴偉才有個匍匐前進排除地雷的動作,全憑上臂的“勾勁”和左腿的“蹬勁”,雖然在戲中僅一兩分鐘,但難度很大。宋玉慶整整揣摩練習了十幾天,胳膊肘和膝蓋都磨出了血,一雙新的練功鞋都蹭開了口,終于把這個動作拿下了。在戲中,還有一個偵察班通過四一五高地的動作,需要從離地三米高的臺上翻“云漫”接“云里翻”下地。為了練好這個動作,宋玉慶不僅閃過腰,甚至摔得眼睛淌出了血……正是憑著這股子韌勁,宋玉慶終于將一個志愿軍英雄英俊、威武地展現在舞臺上。他的表演融老生和武生于一爐,即不乏昂揚的激情,又充滿軍人的陽剛,成為現代戲中最為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
作為劇中二號人物,方榮翔并沒有吃老本。這次重新排演,他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對角色進行提煉、再加工。經過一番艱苦的勞作,方榮翔終于將志愿軍團長這個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劇中很好地運用胸腔、鼻腔共鳴,使得聲音剛勁而柔和,直到今天,他在劇中演唱的兩段花臉唱腔還在喜愛京劇的觀眾中廣為流傳。
主角演出認真,配角也是一絲不茍。張金梁在劇中扮演美國顧問也非常到位,個性鮮明。一次,周總理在接見劇組時握著他的手風趣地說:“美國顧問先生,您好!”大家聽了都開心地笑了。
從舞臺搬上銀幕
1964年,為了繁榮現代京劇的創作,文化部決定在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山東省京劇團原本決定派《奇襲白虎團》參加這次會演,但由于當時對這部戲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爭議,出于謹慎,京劇團領導經過商量決定先將劇本送北京有關方面審閱,然后再作決定。
劇本送到北京后,文化部專門召開劇本討論會。當時會上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奇襲白虎團》劇本有點公式化、臉譜化,沒有戲;另一種意見認為劇本雖然存在公式化、臉譜化的缺點,但可以改好。而且這是反映當代軍事題材的劇目,應該盡量幫助改好。文化部領導研究后決定將該戲從山東調到北京演出,看過之后再定是否修改。《奇襲白虎團》劇組接到命令后,立即進京。這次試演,江青也來了,她看完演出沒有在臺上露面就走了,這使大家不免感到有些緊張。
正當大家為《奇襲白虎團》命運擔心時,江青將劇組請進中南海進行座談,參加座談會的還有周揚、林默涵、周巍峙等。在座談會上江青首先發言說:“你們的劇我第一天就看了,喜出望外啊。這出戲我準備請主席看,但要修改后才能請主席看。”“這是很好的戲嘛,我看很有基礎,完全可以改好,沒有什么好爭論的。我已經為山東京劇團準備好材料,給他們本錢。抗美援朝的事情,你們不知道,我可都知道。告訴你們那都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奇襲白虎團》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段插曲。戲很好,一定可以改好……戲中那個小武生叫什么?好得很!唱、念、做、打都不錯,是個可造之才。”“這個戲反映了朝鮮戰場上的真實戰斗故事,但藝術概括不算好。生活真實和藝術概括是不同的。藝術概括應比生活更高,要概括當時整個形勢和時代精神,藝術創作政治第一。這個戲需要從政治上加強。”
從北京演出回來后,《奇襲白虎團》劇組上上下下都使出渾身解數,決心把這出戲改好、演好。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奇襲白虎團》在運用京劇傳統的表演程式和身段來表現現代戰爭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突破,特別是武打的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在“序幕”一場戲中采用了傳統的“二龍出水”、“編辮”等隊形程式,中朝兩國戰士在《國際歌》聲中,迎戰火,舉國旗,分別從上下門以“圓場”沖出,顯得別有一番氣勢。在“敵后偵察”一場戲中,嚴偉才將“串翻身”、“蹦子”、“臥魚”等身段連貫起來,輕如矯燕。而在第六場“插入敵后”一場戲中,用傳統的“走邊”形式來表現代戰爭中的偵察兵形象,與“夜行軍”的氣氛十分吻合;翻越鐵絲網時運用了“蹦跳竄越”、“折腰”、“跺子蠻子”、“小翻前撲”、“跺子折腰”、“虎跳竄前撲”、“串小翻搶背”等一系武戲程式,將偵察兵戰士身手矯健、龍騰虎躍的英勇機智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尖刀班遇“懸崖”時,運用了“臺蠻”、“下高折腰”、“臺提”、“云里翻”等傳統“下高”身段,并創造出“云里前撲”等新的技巧。江青看后興奮地說:“有很多人說,武打在現代戲中用不上,可以讓他們看看這個戲。”除了“武打”出彩外,這次重排還運用了許多民間舞、民族舞的造型和技巧,大大增強了《奇襲白虎團》的觀賞性。
1964年6月,《奇襲白虎團》赴京正式演出。盡管該劇經過千錘百煉,大家在京演出時還是一絲不茍,不敢有絲毫松懈。有一次,方榮翔在排練廳排演時,突然來了三位觀摩者,方榮翔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恩師、京劇老前輩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沒有思想準備的他一下子有點慌神了。馬連良見狀連忙說:“當老師的也要當學生呀!”
由于《奇襲白虎團》是反映抗美援朝的戲,首場演出時,周總理、朱德、賀龍、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前來觀看,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與全體演員合影留念。朱德、賀龍、陳毅等幾位老帥還專門就該劇進行了座談。
1964年8月,經江青推薦,毛澤東在北戴河觀看了《奇襲白虎團》,還親切接見劇組人員,并以“聲情并茂”來評價這臺戲。毛澤東的接見及評價給劇組人員以極大的鼓舞。
《奇襲白虎團》大獲好評,江青也很是得意。1970年,她指示將該劇搬上銀幕,并將這個任務交給長春電影制片廠。長影受命后立即組成拍攝班底,由蘇里、王炎聯合執導,李光惠、王雷擔任攝影。
許多人以為樣板式的拍攝是舞臺版的紀錄片,事實并非完全如此。畢竟舞臺與電影是兩碼事。尤其是景物的安排不能完全照搬舞臺。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導演,蘇里很善于利用場景來抒發人物的情感。如第一場戲“戰斗友誼”,蘇里為嚴偉才出場時的設計就很有新意:嚴偉才從遠處走來,戰士們進入畫面迎接,鏡頭推前形成嚴偉才的半身特寫,再向右橫移一下,將嚴偉才深情查看安平里村景和戰士們的神情表現得很到位,很好地突出了嚴偉才經過一夜偵察,風塵仆仆,以及對這塊曾在此療傷的土地的深厚感情。再如在第三場“偵察”中,蘇里采取在對角搭景的辦法,將山野中敵軍陣地的景搭在左下和右上,正面是供演員表演的平整、寬闊的地面,后景是縱深感極強的群山峻嶺,拍攝出來效果很好。江青對綠色有著特殊的偏好。為了使影片出綠,蘇里采用分區照明方法,把松樹、草皮的綠色分為深淺嫩不同層次,并在樹草鐵絲網木樁上灑了水,以閃電的光效打出綠色光斑,使夜有色彩,暗有層次,景物有明暗對比,也烘托了人物。
《奇襲白虎團》是一出文武并重的戲,這對演員體力消耗很大。由于演出場次過多,及至拍電影時,宋玉慶的嗓子已經遭到了損壞。為了保證影片的拍攝,劇組特請余派大師級演員秦大濩到山東京劇團為宋玉慶調整發聲方法,以促其嗓音的恢復,但效果不大。由于嗓音松馳,不能現場錄音,攝制組只好從宋玉慶過去演唱的錄音帶里一寸一寸地挑選、剪輯,然后一個字一個字地對口型,拼接成唱段,這樣費時費力,為影片配音竟花去一年十個月,直到1972年9月28日才完成。
1972年國慶節一過,導演蘇里和主演宋玉慶等人便攜《奇襲白虎團》電影進京送審。國務院文化組審看了影片后大為不滿,于會泳氣呼呼地說:“這是個什么?幾部已完成的樣板戲影片,這部最差!”蘇里與宋玉慶見狀大為沮喪,回到旅館后,宋玉慶問蘇里:“老蘇,你看怎么辦?”蘇里有氣無力地說:“那能怎么辦?重拍唄。”但宋玉慶不死心:“他們說了不算,等首長(指江青)看了再說。”
兩天后,蘇里和宋玉慶又陪江青審看了《奇襲白虎團》。出乎他倆意料的是,從片頭用戰火襯托字幕開始,江青就被影片的“創新”吸引住了,而且越看情緒越高,不時地叫道:“不錯”、“很好”。看完后還連聲稱贊不已,除了提出第二場“堅持斗爭”中敵軍放火燒村子的火還不夠大外,沒再提任何意見。江青對影片的稱贊使蘇里和宋玉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這部拍攝了兩年半之久的影片在全國上映后,也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責任編輯 劉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