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穿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貴州新學

2007-01-01 00:00:00張新民
貴州文史叢刊 2007年4期

摘要:近代“新學”的傳播一方面與“西學”的挑激與引進有關,一方面也與儒家傳統內部變革思想的高漲緊密相聯。就“新學”入黔并逐漸本土化的具體過程而言,無論國家權力系統或地方知識精英,都發揮了主導性的范約作用,并構成了錯綜復雜的知識格局。嚴修、李端菜、張之洞、梁啟超四人,雖然他們最終的價值選擇不盡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離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直接間接地影響了黔地“新學”的傳播,值得以個案的方式認真加以研究。地方精英華之鴻創辦文通書局,在“新學”的傳播史上可說是厥功甚偉。抗日戰爭時期大批外省高校內遷貴州從事講學科研活動,則標志著地方文化的現代性轉型進入了“質”的飛躍發展階段。

關鍵詞:新學 西學 中學傳統現代傳播

中圖分類號:C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4—90—5

“新學”的傳播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引起了中國文化內部的巨大震蕩和自我調整,而且在不同的區域也呈現出復雜多元的面相與特征。問題之復雜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需要結合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地域族群,作多方面的研究。何幼蘭的新著《新學入黔:貴州近代教育的源流與發展》,嘗試性地以貴州為個案展開了討論。順著她論述的理路認真閱讀,即不難發現此一題域的研究空間的確頗為廣闊。

近代以來“新學”的廣泛傳播自然與“西學”的引進有關,或者說“西學”與“中學”的碰撞即是“新學”產生的重要前提。中國人之所以能經歷各種文化轉型的陣痛而最終走出中世紀,“西學”的沖擊無疑發揮了重要的催生作用。但“西學”作為一種外來的知識系譜,如果要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生根,仍必須與傳統固有的知識資源或文化體系結合——既要以符合中國文化心理與理解習慣的方式展開言說,又要調動固有的傳統資源來作接引和傳播的媒介。這實際即是外來文化不斷本土化的消化吸收過程,必然離不開主體性所醞釀出來的積極力量的配合,依賴于文化受容者自身改革求變的內在動因,決不是單一的外在刺激因素或挑戰回應模式所能解釋的。所以順此理路觀察近代歷史,即不難發現:一方面儒家傳統固有的變革維新思想不斷高漲蔓延,獲得了時代賦予的新的表現形式,甚至蔚成鼓蕩社會風氣的文化思潮。譬如王國維便曾概括當時的情形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來新”(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他所謂的“新”便是指今文經思想抬頭后,經世致用的學風開始興起與盛行,傳統知識與思想的世界已呈現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學術新氣象。易言之,即由于今文經實為儒學內部古文經的反動,所以它與乾嘉樸學傳統相較,便顯得是以略異于往昔的新的價值訴求來開辟自己的學術路徑,并自覺不自覺地成為接引“西學”的重要思想橋梁,代表了文化機制內部自身損益調整的一種新發展。這一新發展的刺激因素并不能簡約化地將其限于域外,更重要的仍是內在的學術理路暗中發揮了規約的作用。龔自珍當時就說:“弊何以救?廢何以修?窮何以革?《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恃前古之禮樂道藝在矣。”(《龔自珍全集·古史鉤沉四》)這就便足以說明:內部的弊端極大地刺激或引發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危機意識,而儒家傳統恰好正是他們尋找變革出路的重要思想資源。另一方面,傳統資源由于問題領域的轉換也不斷獲得了新的解釋,并通過解釋者的解釋匯成了與現實密切相關的思想潮流。今文經的復興實即依托于對儒家經典的重新解讀,正是解讀所獲取的“新義”強化了他們的世俗關懷熱情,并演化為以經術為體政治為用的改革呼聲,推動了西學傳播的速度與范圍。與此同時,諸子學也通過重新詮釋進入了當時的文化語境,不僅《荀子》、《墨子》等非正統經典開始滲入中心話語,而且佛教的義理系統也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不可否認,這固然與回應西方挑戰的民族危機意識密切相關,但本質上仍是傳統文化一貫具有的救世精神的重新煥發。傳統的思想資源可以通過重新解釋與當下的生命接通,并獲得現代性的新形態和新意義,從“中學”與“西學”的碰撞交流,以及同時包容了二者的“新學”的迅速傳播,尤其是它的歷史發展的前后脈絡理路,也可清晰地看到。離開了傳統知識體系或思想資源的憑借或支撐,任何新的知識體系的傳播與吸收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困難。

“新學”的醞釀、形成、擴大與發展,當肇始于道咸之際的龔自珍和魏源。以后則經歷了洋務新政、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階段——從“言技”、“言政”到“言教”,由最初的文化認同危機到最終的全面否定傳統,其間的復雜變化和艱難曲折,當然是龔、魏等人所始料不及的。歷史的吊跪和偶然總是充滿了神秘,它隨時都在考量史家的認知智慧與理性能力。

社會變革的多面性與復雜性構成了活生生的歷史發展場景,決不是簡單的實證決定論的片面因素所能完全解釋清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激進主義的西化派或保守主義的國粹派,它們都無不希望通過“求變”、“求新”的方式,達致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富強,只是在是否否定或推翻自己的文化認同的問題上,存在著看法上的分歧或差距而已。西化派的理論主張已為大家所熟稔,固不必贅言。至于國粹派的思想言說,則不妨試舉鄧實的看法為例:“吾欲贈東洋文明之花,供養于歐土;吾欲移西洋文明之花,孳殖于東亞;吾欲結東西文明并蒂之花,亭亭樹立于天表。吾為之預祝曰:二十世紀以后,大地上,唯一文明焉。其文明云何?則日世界文明也,無東西文明也”(鄧實《東西二大文明》,《政藝通報》壬寅第23期)。我們不難從中看出,保守主義的國粹派只是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文化認同,不贊成文化主體性的自我喪失,并非反對外來學說之輸入,也不拒絕西方文明之吸收。他們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兩邊都同時肯定,希望雙方能平等地交流與對話,并催生出一種兼容了共同之優長、不存在地域性鴻溝的未來世界新文明。借用他們自己的表述,便是“真新學者,未有不能與國學相契合者也”(《國學講習會序》,《國粹學報》第19期)。這正是“求新”而不肯“棄舊”的作法,足證他們的“舊學”也包涵了不少的“新知”,而“新知”則必須以“舊學”為吸收體或附著物,所謂“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或許正是他們學問取向的最好概括。《新學入黔》認為“新學”的出現代表了學術文化的新時代,是社會轉型時非常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盡管“新學”的形成過程始終離不開深刻的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的歷史背景,但如果簡單化約地將“新學”等同于“西學”,則必然無法涵蓋近代“新學”所指稱的全部內容或范圍。通盤檢討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作者的看法無疑是符合具體的歷史實際的。

“新學”入黔并逐漸本土化的過程,既有地方開明士紳倡導力行的功勞,也有國家權力話語規約推動的成績,情形亦極為錯綜復雜。《新學入黔》一書著重介紹了四位人物——嚴修、李端菜、張之洞、梁啟超,他們都一度具有國家權力的身份,或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接近過權力中心,并受到中西文化沖突困局的影響,積極地參予了與改革活動有關的各種“新政”活動,對貴州“新學”的傳播或多或少發揮了人格化的影響力。嚴修(1860—1929年)曾在光緒二十年入黔主持學政,他一到貴州即向朝廷上奏,要以“嚴去取以覈真才,慎關防以祛諸弊”的方式整肅地方秩序。這不僅顯示了他的國家權力話語身份,而且也傳達了改革地方弊政的自覺心愿。他的《蟬香館日記》至今尚有保存,從中不難窺見他推動貴州教育事業的苦心孤詣。他評價地方青年后進人才唐桂聲“文筆敏捷,書法亦佳”;周恭壽“氣宇軒昂,頗不寒儉”;劉顯治作文“心思刻入,氣骨峻削”;歐陽朝相“治算能知其理而達于辭,將來終有成就”;黃祿貞“嘗以己意造正弘表,又以紙為地球,界畫如法,其于格致學,性尤近也”。諸如此類的贊語,均可見他對人才已有了多重性的評價標準,新的知識系譜已進入了時人的觀察視域。所謂“不通中學而體不立,不兼西學則用不周”,即反映了當時盛行的“中體西用”文化觀,實際已落實為人才培養的模式化具體要求。嚴修在貴州刊刻了諸如《算法須知》、《書算》、《代數術》、《代數啟蒙》、《數理精蘊》、《幾何原理》一類的“新學”書籍,對學生的規約性箴勸則是“禮儀之學,孔孟程朱;辭章之學,班馬韓蘇;經濟之學,中西并受,中其十一,而西十九”。他傳播“新學”的憑借物顯然仍是傳統的“舊學”。“西學”是作為“體”(中體)之“用”(西用)來參與文化組合,并一步一步地從外部表層深入到核心價值內部的。這正是文化交流史上常見的現象。佛教進入中國的初期“格義”階段便是如此。貴州乃至其他“西學東漸”更為快捷方便的省區,知識與思想的世界都仍籠罩在傳統的學術格局之中,但兼容“異說”的發展趨向也越來越明顯。“西學”已不再是文化心理上的漂浮掠影,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已滲入了中國知識精英的精神世界。譬如嚴修不但是貴州現代教育曙光初露的重要開啟者,而且也是“西學”入華史上頗有眼光識見的敏銳人物。他對學術文化的影響至今仍令人感到印象深刻,黔人“二百年無此文宗”的贊辭的確并非過譽之言。

李端菜(1833—1907年)與張之洞均出生于黔省筑城,他們在“新學”的傳播史上都顯得地位極為重要。李氏是嚴修人黔的保舉人,曾為清流派“松筠十君子”之一,歷官云南學政、禮部尚書等,實為朝廷權力核心大員。康、梁之所以能醞釀出戊戌維新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即或多或少與他的舉薦有關。戊戌變法失敗后,他被冠以“濫保匪人”的罪名,貶謫邊地新疆,由地方官嚴加管束,即可證實這一點。其實他本人即是維新新政的直接參與者——在京師及各省、府、州、縣遍設新式學堂的舉措,就出自他的奏請并得到了權力核心的允準和推行。他的“遠得三代庠序之意,近采西方廠院之法”的教育設計(《東華錄》卷四,“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丙甲”條),也足以表明他始終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既不愿意放棄“舊”又想追求“新”,但無論如何新式學堂尤其是京師大學堂的創辦,至今看來仍是中國現代教育最有象征性的轉捩性事件。論其倡議肇始之功,自然當溯源于李氏的奏請,影響澤惠后世,則不可謂不大矣。他的詩句“學派何分舊與新,紛紛聚訟究何因?絕無思想皆頑覺,略得皮毛作解人”(《苾園詩存·感時》);“天地巨分五大洲,一人豈得制全球,國家公產非私產,政策群謀勝獨謀”(《政治思想》);都可見傳統的淑世精神與近代的政治眼光,儒家固有的道德理想和西學挑激引發出來的“求變”精神,在他的身上都有復雜的交織與匯聚,而傳統自身在新的語境中的繼續發展和危機,透過他的各種話語表達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從流放地獲得赦免返歸故里后,受巡撫鄧華熙之邀主講經世學堂,授課內容竟然已有了“民權自由真理”,日課的主題則為“培根、盧梭諸學說”,至于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也是他講學時經常涉及的內容。他的《普通學說》同時強調“文學”與“質學”的重要,所謂“質學”,用李氏的話來說,實際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他認為“凡人類應有之智識”,均屬此范疇,是為學者必須掌握的入門功課。他的作法自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對,一部分人甚至誣為“大逆不道”。當時街頭流行的一首譏諷性打油詩說:“康梁余黨至今多,請爾常將頸子摸,死到臨頭終不悔,敢以孔孟比盧梭”。具見西方的價值與學說的刺激已滲入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精神空間,經過他們頭腦的過濾性解釋,“比附”的情況自然是隨處可見。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士紳群體依然生活在傳統的思想世界之中,“西學”的傳播遭遇到了來自傳統的相當大的阻力。知識分子的話語系統開始顯得紊亂,并產生了二元性的對立。這不僅意味著原先統一的思想世界出現了分裂,話語空間差序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而且表征了各種思想主張與社會力量的相激相蕩正在迅速加劇,傳統政治秩序已面臨著解體或崩潰的危機。

張之洞是系統闡發“中體西學”思想的歷史性人物。他在《兩湖經心書院改照學堂辦法片》中明確說:“兩書院分習之大指,皆中國(學)為體,西學為用,既免迂陋無用之機,亦杜離經畔道之弊”(《張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七,《奏議》)。《勸學篇》也反復強調:“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他是在固守中國文化的價值立場,尤其是維護傳統政治秩序義理基礎的前提下,為了挽救民族生存危機,才主張有限度地采納吸收“西學”的。這里所謂“有限度”乃是指必須將“西學”控制在工具理性的范圍之內,價值理想作為目的則只能由儒家道德學說來充當,無論“西學”的引進有何等的正當理由,都決不能在“手段”與“目的”的分界上有任何錯位。新的知識系統的滋生成長,恰好首先發生在傳統價值隱退的外層空間。張之洞既積極推動洋務運動,又在一定程度上贊成維新,他對儒家傳統“體”的極力維護,正說明文化認同危機已經顯露端倪,并越來越成為困擾著士大夫階層的一大歷史主題。因此,在他看來,在有條件地贊成康梁變法的同時,又不能不對他們的激進行動有所警惕,以避免整個政治秩序由于義理基礎的破壞而遭到解體。“保國”、“保種”之外,“保教”也成了他關心的一大問題。他一只腳已跨進了現代世界的門檻,一只腳則仍留在傳統的世界之中。“中體西用”說表面上調和了兩個世界的沖突,但實際的結果仍是引發了二者之間的緊張,即使是張之洞本人也明顯地看到中國文化價值理念與西方社會經驗的鴻溝或距離,不能不在內心深處的矛盾與焦慮中徘徊與掙扎。至于張之洞對貴州“新學”的關系,作者認為由于他的童年生活是在黔地度過的,所以無論從理性或情感出發,他都對養育過自己的土地和鄉親有一種特殊的關心,加上他朝廷重臣的權力身份和社會名望,不可能不影響到地方知識精英,故仍值得爬梳史料認真研究,并給予專門的介紹篇幅。我過去整理《書目答問》,便發現張之洞對黔省典籍文獻頗為熟稔,典籍人錄者既多,撰人有載者亦不少,原因即與此有關。他對貴州教育事業的推動,依作者的分析,約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嚴修創辦經世學堂,積極傳播“新學”,并非完全如過去學界所述,主要來自康梁維新思想的啟發,其實更多地是受張之洞的影響,與自強運動的關系更深。嚴修與張之洞有世交之誼,在“中體西用”的觀點上兩人又頗為一致,他改革學古書院,傳播“新學”知識體系,實際都是參照張的作法,可視為四川尊經書院在貴州的翻版。二是張之洞多次通過各種辦法幫助留下了他童年記憶的安龍發展教育,傳播“新學”,如資助九名安龍人到兩湖師范學堂學習,學成后則返鄉繼續推動新式教育;將興義府城書院改建為中學堂,并出資購買日本圖書儀器運回當地。這些作法至今尚留有口碑,傳為佳話。與他交往的黔藉學者很多,情誼亦頗為篤深,從中不難窺見貴州已與外界聲氣相通,“新學”則逐漸成為一部分敏感的士大夫群體耳熟能詳之物。只是由于時代和社會思潮變化的節奏過于迅猛,掌握了更加新穎的學術范式的新一代知識精英,不久即取代了他們。

梁啟超與貴州的關系,主要緣于李端菜對他的知遇之恩。李不僅是他鄉試科考的擢拔者,而且還許以堂妹李慧仙,故兼有恩師與姻親兩重關系,梁自己亦曾感慨:“啟超以光緒乙丑受學于貴筑李公,旋婿公妹,飲食教誨于公者二十年”(梁啟超《清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李公墓志銘》)。李主講貴州經世學堂時即經常宣傳介紹梁主編的《新民叢報》,要求學生傳閱抄錄。維新新政及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貴州士大夫精英頗為活躍,一部分人“行動上以李端菜為楷模,思想上則往往以梁啟超為指歸。”足證梁啟超對貴州的影響雖然比較間接,但他的符號性象征影響作用仍不可忽視,他一生“流質善變”,涉獵廣博,著作宏富,筆鋒犀利,才氣縱橫,在近代史上發出很大的聲光巨響,在思想史上一度占據過支配地位,實乃影響幾代知識青年的學人。但他在“變”之中自有其“不變”者——即始終為民族前途而憂患焦慮,為國家富強而奔走吶喊。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他才與康有為共同發起了政治秩序改革運動,并卷入了各種派別的紛爭之中。雖然如此,他仍能夠長期保持自己的思想活力,廣泛采納吸收各種中外學說,熔鑄成自己的新知新解,影響了一個時代的風氣。尤其是在創立現代型的教育體制,以及推動“新學”的傳播上,他更作出了不少的建樹,留下了歷史的足跡。他同當時多數知識精英一樣,也經歷了文化認同危機引發的困惑和焦慮。他一生都是改良主義者,儒家今文經“經世”傳統始終都是他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但“西學”也構成了他的學理體系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項內容。從“中學”“西學”兼收并采,到依據“西學”批判“中學”,最后又回歸固有的文化傳統,他一生經歷了各種重大的轉折性變化,正好形成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他的回歸傳統并不能簡單化地看成是“倒退”,更不能輕率地斷言為是文化排他主義的復活,他是在深入了解西方現代性文明之后,重新主張守護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的。這種“回歸”實際上是一種現代性的前進,代表了他一生奮斗探索的最高境界。因此,認真解讀梁啟超,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學”傳播的復雜歷史進程,而且也有利于揭示中國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轉型情形。作者專列一節介紹梁啟超,或許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除從人物人手探尋“新學”入黔的發展進程外,作者還依據問題本身展開了歷史性的敘述。全書涉及的內容頗多,殊難一一贅述。值得一提的是,華之鴻于1909年創辦了文通書局。這是一件頗有象征性意義的文化事件,標志著邊地知識精英也有了典籍出版的話語權力。華氏為一士紳型商人,通過興辦各種實業,擁有了大量資金,成為崛起于西南的一代富賈,實為具有現代性意味的新型資本家。但他贏利所得之經費,卻大量用來賑濟災民,疏通航道,作了不少公益事業;同時又關心文化教育,參與襄助和創辦過憲群政法學堂。優級師范選科學堂等多種學校,希望能走出一條教育立國的路子。他早年曾出任過仁懷廳儒學訓導,儒家價值始終蟄伏在他的意識或潛意識的深處,對他的人生有著重大影響,是他接受和傳播各種新知識的重要內在動因。因此,亦可稱他為一代“儒商”——一位既浸潤在儒家傳統之中,又具有現代性眼光的新興商業代表人物。他有一段頗能反映當時一般“儒商”錢財觀的話:“須知銀錢,本天地間公物,特假手于人使用之耳。用得其當則福,不當則禍。(華錄源等《先府君行述》)。”他之所以創辦文通書局,主要目的仍是廣泛傳播各種有用知識系統,為桑梓文明的賡續進步添一新鮮活力。這說明他已有了一種現代傳播學的意識,透曉典籍積累對文化建構的重要。創辦書局的費用則由他經營鹽業的贏利資金來開支,可說耗去了他一生相當多的積蓄。但文通書局卻以其巨大聲譽證明了他的實業成就——不僅憑借大量的一流學術出版物贏得了學術界的一致好評,凝聚了一大批知識精英,而且還與商務、中華、世界、開明、大東、正中等出版機構齊名,成為全國七大書局之一。這對于“當時一切落后之貴陽,自不得不視為驚人之偉舉”(張肖梅語)。作者特別強調:“文通書局的經營,既繼承了中國士子且商且讀、教化興文的儒學所孕育的人生價值的導引,更蘊涵著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民族資產階級以知識改變民族命運的新要求和新境界。”揆諸文通書局的實際,此語可謂深中肯綮。

抗日戰爭時期大批外省高校內遷貴州,無疑也對“新學”的傳播起了極大的促進與催化的作用。數量眾多的一流學者雖處播遷之地,辦學條件十分艱難,但仍弘歌不輟,講學不斷,不僅傳播了各種現代型的知識譜系,培養了一批掌握了新型學科分類體系的年青人才,而且還開啟了地方現代文明的新風氣,改變了地方教育的秩序化結構。貴州教育諸如理、工、農、醫等現代性意義上的學科分類體系的建立,實際即肇始于內遷高校入黔后的示范性教學與科研活動。這是以現代型學校來陶鑄群才、恢弘學術的體制化作法,代表了追求知識真理或學術真諦的教育發展新路向,可謂“新學”傳播史上一次“質”的大飛躍。涉及范圍之廣,影響人心之深,即使人文學科亦不能例外。例如浙江大學張其昀主持編撰的《遵義新志》,即利用了不少現代“地學”知識,涉及地層層序、地質構造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傳統史學知識與現代自然科學知識巧妙結合的一部新型方志。大夏大學吳澤霖等撰作的《定番鄉土調查報告》、《貴州苗彝研究》等著述,則是利用現代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深入貴州少數民族社區進行田野作業,依靠集體科研力量完成的大型調研報告,實為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在我國發展成熟過程中的階段性學術成果。幼蘭不采取一般教科書的分期標準,而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作為“新學”人黔的敘事學下限,以求完整反映地方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全貌。這是符合貴州歷史實際的作法,不能不說是對內在學術理路充分把握的結果。

幼蘭出身世家,從小便熟悉地方掌故。她的外祖父任志清(可澄)先生曾出任過清廷內閣中書一職,人民國后雖長期出入政界,卻仍不忘傳統固有之學問,曾主持編纂民國《貴州通志》、《黔南叢書》等多種大型地方文獻,對鄉邦文化之闡揚引導,厥功甚偉,又一生好探“新學”與“新知”,創辦過多所新式學堂,推動了貴州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幼蘭多年搜考外祖父的事跡,原擬撰一部《任可澄評傳》,目的則是為了既表彰前輩先賢之事跡,又不急后者之責任。不意接觸了大量史料之后,卻萌發了探討“新學”傳播史跡的興趣,步入了地方文化現代性轉型歷史進程的研究題域。她的新著雖不能說已經毫無缺點——不少地方仍需要勾稽補充史料,一些章節也有待豐富深化——但總算有了一個嘗試的良好開端,仍值得為她的成功高興。繼此書之后,我們希望她能不斷有撰作問世,并早日完成《任可澄評傳》的寫作,實現她和學術界同仁多年的夙愿。

我與幼蘭相識多年,深知她熱情誠懇,正直公道,時常在心中奉為楷模,盡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城市世界,卻各自忙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少有見面的機會,偶爾聚會晤談,總是會為她的快人快語感染,以為人生的歸宿其實就是自己的真實天性。我們都認為文化是自身生活的“地基”,只能多方愛護而不能恣肆削弱。她之所以關心“新學”的傳播,也有此更深一層的原因我雖然早已預聞她的研究計劃,卻估計她受制于繁忙的行政工作,加上視力微弱造成的寫作困難,認為書稿殺青尚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日。不料兩周前她興沖沖地捧著厚厚的一大疊稿子,專程趕到我卜居在鄉間的住所,說是書稿已畢役并很快即可出版。我驚嘆她的勤奮,也佩服她的毅力,知道這是犧牲了無數節假日,常常通宵達旦熬夜筆耕換來的成果。故受囑不敢推辭,謹撰上述文字以為介紹,或許有助于讀者對該書的了解。

是為序。

二○○七年四月八日識于貴陽花溪象王嶺西麓天一齋之晴山書屋。

責任編輯 王¥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袜国产一区|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成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91九色最新地址| 欧美另类一区|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欧洲av毛片|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午夜看片| 亚洲美女操|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国语少妇高潮|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一级片网址|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夜夜操国产|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久久网综合|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日韩色图区|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www.国产福利|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AV毛片|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swag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