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清代駢文“中興”,邊遠的貴州也涌現了幾位駢文作家,如龍紹納、劉藻、徐楘等,還有《烏江賦》、《梨花賦》等佳作。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洪亮吉督學貴州,寫了《獅子巖》等幾篇駢體文,為黔中山水增色不少。
關鍵詞:黔中駢文 烏江賦 龍紹納 洪亮吉
中圖分類號:I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4—68—3
駢文又稱四六文,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六朝,受唐代古文運動沖擊,漸趨式微。但這種文體詞藻華美,韻調鏗鏘,依舊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柳宗元稱之為“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名篇迭出,至今仍膾炙人口。清代中葉,駢文作家輩出,呈現“中興”氣象,與桐城派古文互競雄長。貴州地處邊隅,一些詩文作家也創作駢體文,有的還刊行了專集(如:銅仁徐楘的《紅蔗山房駢文稿》6卷、貴陽劉藻的《姑聽軒四六》1卷、錦屏龍紹納的《亮川賦稿》1卷,不少文集中,往往有兩三篇駢體文。這里簡評貴州作家及游宦貴州作家的幾篇駢文。先看李鳳翧的《烏江賦》。
李鳳翧(1750—1830),字丹吾,遵義縣南鄉人,乾隆甲午(1774)舉人,以詩書自娛,工詩文,學識淵博,有《覺軒雜著》、《戊己編》等著作。《烏江賦》第一段鋪敘烏江的發源、支流、流經地域及關隘。如云:
原夫烏江者,濫觴南廣,經乎藺地;流安順之西堡,與谷龍而相會,始不過厲揭之微,繼則恣作舟之利,波搖六廣,漸大其流;浪涌九莊,遂弸其勢;爾其繞團倉而瀅儇,抵螺螄而澎濞。石牛噴瀑以來趨,養龍孕精而獻瑞。上則黃沙銜其派,下則烏拉夾其裔。南界修文之舊衛,北塹播州之遵義,乃名烏江,爰設關隘。自時厥后,水落巖懸。斷壁千尋而削列,迅湍一線以長穿。左則大魚和小魚以奔注,右則三岔下三角而洄漩。鹿平之金鐘晚翠,猴洞之珠光夜然。洋水小河,長流灌乎其內,大塘衰草,古渡廢于何年?甕整則山苗傍崖而處,荼山則前明鑿險而關。遂乃會合口,下石阡,過湄潭,經思南;標水德而入武彭,會岷江而趨赭龕;走三省以綿亙,納眾谷而流謙。此烏江之原委,曾禹步所未探。
烏江上游有兩源:北源即六歸河,發源于赫章縣,支流涉及云南鎮雄(南廣)及四川古藺地域,以往以六歸河為烏江干流;南源為三岔河,發源于威寧縣境香爐山。兩源匯合于化屋基,改名鴨池河,流經修文、黔西交界的河段又稱六廣河。至遵義烏江渡以下名烏江。流經甕安、余慶、石阡、思南等縣,折向北流,經德江、沿河進入重慶市境,在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100公里。流域涉及畢節、安順、六盤水、貴陽、遵義、黔南、銅仁等市(區),是貴州省境第一大河,歷來為文人墨客所謳歌。
第二段描述烏江的形勝。從地理位置上考察:“北連蜀界,南探黔垣,東臨九黃洞,西開五白門。一夫所守,足當萬屯。”從山形崖岸方面細看,山崖“歷落嶇嵌”,“上矗蒼穹”,而且“冬草不凋,夏冰不釋”;以致“衡雁為之回翅,峽猿為之絕蹤。五丁不能用其力,夸娥不能犯其鋒”。
第三段敘寫烏江物產。魚類有“赤鯉紅鯊,王鳣叔鮪”等多種,更有“鱉三足而行,龜六眸而視”。鳥類則有“天鵝”、“山雞”、“鶼鶼”、“元鶴”、“雪鴻”等。獸類有“霧豹”、“魚虎”、“猿狖”、“山鹿”、“刺豬”等。花木除“葭蒲”、“菡萏”、“薜荔”、“松杉”等外,還有“禹余之糧”,“堯時之韭”,更有“馬平之桃枝艷世,安青之簩竹可船”。俱非尋常之品。
第四段描寫峽江懸壁與激流險灘。如云:“懸峽猙獰,冥霧霏灑。駭浪驚翻,激流奔下。”有如“迅雷”、“激電”,浪花飛卷,天震山搖。
末段引瞿塘峽、龍門峽作比襯,暢想烏江開發遠景:
吾思夫波濤之險,南莫如瞿塘之口,而李冰奏績于秦;北莫如龍門之塞,而姒禹告成于夏。假其利導有方,則估楫西通,百物平價。白圭自周而西來,弦高由鄭而速駕,普懋遷于炎徼,前民用于陶寡。則此江之水,非與天限之長而俱流者哉!
這篇賦把烏江沿岸的風光、物產、形勝作了全面的描繪,詞藻華麗而古奧,正符合“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劉勰語)的特點。
龍紹納刊行有《亮川賦稿》18篇。龍紹納(1792—1873)字廷飏,號木齋,貴州錦屏縣人,苗族,道光七年(1827)舉人,畢生從事教育,著述頗豐,有《亮川集》4集,《迪光錄》8卷等。
龍紹納刻意作賦,所描寫對象較多,描繪山川風物的有《甲物樓賦》、《亮川賦》、《南泉山賦》,詠物之作有《蕨粉賦》、《銅鼓賦》等,也有論說式的賦,如《思不出其位賦》之類。有些小賦想象瑰奇。如《觀云悟筆賦》中寫道:
原夫云之為狀也,或云鱗兮迭宕,或草莽兮離披,或霏煙兮繚繞,或似蓋兮葳蕤。少女吹來,可悟筆圖之幻;封姨扇去,好觀筆陣之奇。果心領而神會,自意到而筆隨。爾乃放懷碧落,極目蒼穹。鐵畫銀鉤,直取象于金柯玉葉;怒猊渴驥,遂遙陵夫舞鶴飛鴻。誰步張芝后塵,一臺二妙?若擬柳家新樣,異曲同工。幻出奇峰,象中寫意,書成好字,腕底生風。
此賦把云彩的變幻與書法的筆勢聯系起來,眼觀變幻莫測的云彩,省悟運筆的神妙技藝。文思巧捷,奇幻多姿,令讀者也有所感悟。龍氏寫有兩篇《甲秀樓賦》,前一篇寫樓的形貌及周圍景觀,兼及歷史人物與遺跡;后一篇寫登樓所見景色及觀賞情趣。現錄觀賞情趣一節:
爾乃天氣清明,人情歡暢,日麗風和,心怡神曠。攜得驚人句到,背李賀之奚囊;認將真面寫來,開徐熙之畫幛。高瞻遠矚,無限低徊;密詠恬吟,幾番惆悵。欲舉頭而近日,連步同升;思引手而摘星,緣梯共上,于是駐錦韉,停華蓋;侈盛游,聯嘉會;披翠煙,拂蒼藹;覽漁汀,聽石瀨。臥元龍百尺,寄情山水之間;看黃河千尋,騁目在云霄之外。詞臣貴客,寫尺素而纏綿;逸士騷人,吐寸心而滂沛。留雪泥之鴻爪,小住為佳;縱月夜之雞談,斯游稱最。……
游人登樓,心愜意爽,或吟詩,或作畫,或遠觀,或俯視,或與朋儕縱談。想象奇瑰,情景交融,如詩如畫。宦懋庸的《莘齋文集》中載有兩篇駢儷文。其中一篇是《刺梨花賦》。
宦懋庸(1842—1891),字伯銘,號莘齋,貴州遵義人。少年時代正遇晚清貴州咸同農民起義,外出投親,在浙江、上海等地生活多年,并拜莫友芝、祥芝兄弟為師,游幕為生,學識頗富,有多種文學和學術著作問世。
《刺梨花賦》不長,現錄全文如下:
南方之草木,勝北地之燕支。既居貞于介石,附嘉名于蒺藜。當有苗之來格,愿相愛而莫離。炎夏首途,其華灼灼;鱗塍交錯,鳥箐盤礴。騰芳山阿,耀采籬落。粉傅停勻,朱涂綽約。綬紫酣蜂,鈿黃躍雀。夫其茁鬼方,茂牂柯,西連焚道,南絕長沙。艷奪五溪之秀,種蕃六詔之多。筐甫承于徭僚,品爭奇于俚侈。奢香通驛之路,莊蹯維舟之河。上下都丹之箐,大小相見之坡。椎髻相思之妹,花裙跳月之哥。薅秧采荼之贈答,蘆笙銅鼓之鳴歌。
爾其朝露乍稀,繁實離離。連峒驅犢,絕砦鳴雞;高坎矮塊,長堤短堤。礙爾行路,刺我裳衣。紛紜糾結,雜踏離披。含苞吐苞,一支兩支。色過月季,事殿荼蘼。而孰知乎甘回橄欖,而孰知乎酒釀玫瑰?讀《本草》而品逸,則以見夫生才不限于華夷。
爰為頌曰:翳維嘉卉,生西南兮。懷芳絕谷,曜百蠻兮。騰紅照紫,滿芳原兮。水佩菇芳,而遠潛兮。如桃成蹊,下無言兮。允矣君子,續《愛蓮》兮。
刺梨,叢生灌木,生長于云貴高原的山野間。清初田雯《黔書》中有《刺梨》一文,對這一野果作了詳細的描繪,如云:“野生,夏葩秋實,干如蒺藜而多芒刺,葩如荼蘼,實如安石榴而小。味甘而微酸,食之可以已悶,亦可消積滯。其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減于梨楂也。”其花分兩種:單瓣者較賤,土人常移種于園圃周圍作為籬笆。重瓣者名貴,名為“送春歸”,開于春末夏初,“春深吐艷,大于菊,密萼繁英,紅紫相間而成色,食尤美”。
宦懋庸對刺梨之花情有獨鐘,寫了這篇抒情小賦加以贊頌,仿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而鋪寫其形質、神韻,又依屈原《桔頌》而作《頌》,從而表現作者人生志趣與情操。
每當花開時節,山野間處處可見此花,而且深受世居各族人民的喜愛,特別是青年男女相思相戀、勞作詠歌之際,此花成了品賞之物和見證佳品。賦中極寫濃郁民族風情,令人神往。更難能可貴的是,此花怒放于百花凋殘的春深初夏,算是春天花事的“殿軍”,此時夏荷未出,惟此花獨領風騷。待到秋實滿枝,其味酸而回甘,有類橄欖;以之釀酒,味含玫瑰之香。《本草綱目》載有金櫻子,一名刺梨子,實則指黔地所產的刺梨。
《頌》詞中稱此花“懷芳絕谷,曜百蠻兮;騰紅照紫,滿芳原兮”,盛贊其廣生普長,裝點山原,光耀“百蠻”之邦,突顯其堅實而不嬌弱的品格;“如桃成蹊,下無言兮”,顯示其深受民眾喜愛的精神風采;“允矣君子,續《愛蓮》兮”,則贊美其“蓮花”一般的君子之風。
貴州自明初永樂建省之后,外地文人墨客紛紛來黔,或游宦,或游幕,或游歷,被黔中神奇的山山水水所傾倒,欣然揮筆渲染丹青,或吟詩作文。其中用駢體文寫的贊、賦也不少。其中有名者:明代王杏的《圣泉賦》,江東之的《鰲磯賦》,清代田雯的《朱砂賦》、《漏、溝泉賦》,常安的《石船賦》,曾燠的《銅鼓山賦》、《續銅鼓山賦》,張澍的《愁霖賦》、《茂學篇》等。洪亮吉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督學貴州期間寫有4篇駢文;《白水河贊》、《師子崖贊》、《少寨洞贊》和《黑神河贊》。前3篇被收入《明清散文賞奇》一書,是全國文壇的名篇。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著有《洪北江詩文集》。視學貴州3年,遍游黔中奇山險水,寫有詩歌300多首,文若干篇,以及《貴州水道考》3卷。
《白水河贊》,描繪黃果樹瀑布的奇觀。《黑神河贊》,描繪群柯江,即北盤江的險水激流。《師子崖贊》和《少寨洞贊》則以黔東南一帶的山崖和溶洞為描寫對象,先看《師子崖贊》一文:
自黎平未至天柱百里,有師子崖焉。予行黔楚中幾遍矣,若茲之奇,則未之睹也。青氣往往,迷茲嶺坳;元岡累累,突出天半。其下則表里洞達,東西延袤。已枯之松,倒掛者千尺;欲落之石,相粘者徑寸。蹤無能停,瞬不及轉。如此半日,方抵平坦。則麥壟鋪銹,云光疑綿;延回一村,異景百出。高曾居巢,卑幼處冗。一榻之外,無非雞豚;百仞之余,乃匿牛馬。怪魚窺人,頭尾五色;妖鳥咒客,飛鳴百回。黃果滿樹,即兒童之糧;紅蕉百尋,裁蠻女之袴。此則吳越山水,遜其靈奇;荊江土風,減彼殷阜者矣。
贊曰:石若立干,巖如覆盂。冗腹空洞,倒生棕桐。奇邪嶺崎,常有落勢。人行其間,目輒上視。紆行百盤,直下千級。崖方師蹲,馬忽人立。
文章先寫自然景觀。從遠處望去,但見青氣氳氤,一派迷瀠;稍近,則見玄色高岡“突出天半”。走到崖下,發現崖壁內外貫通,東西綿延;壁間枯松倒掛,懸空巖石相粘處只有徑寸的面積,搖搖欲墜。此間景觀,妙不可言;而行蹤不停,景象瞬息轉換。穿越石巖到達平坦之地,又是另一番景象:“麥壟鋪銹,云光疑錦。”一個山村出現眼前,“異景百出”。這便是土民的桿欄式建筑:頂層如巢,由長輩們居住;中層由小輩兒孫居住;底層則為畜禽圈柵,自然景觀與民族風情相映成趣。更難得一見的有五色怪魚,咒客妖鳥,黃果紅蕉。吳越山水,無此靈奇,荊江土風,減其殷實,這真是“若茲之奇,則未之睹也”。于是,作者寫下贊美之詞,令讀者回味無盡,心向往之。《少寨洞贊》寫黔東南溶洞奇景及洞外景觀,也很有特色。全文如下:
黎平府西四十里,有少寨河。河左數里,有洞焉。門險若劈,崖危欲傾。入數十步,則左途右溪,徑益深邃;陸可乘馬,川能棹舟。土人云:“桃花水時,魚則腐至。”尋源而進,勢及百里。惜未獲窮其勝也,徒觀其積崖萬丈,無一尺之坦;懸瀑百仞,靡暫時之停。荒寒接天,陰翳匝地。雖思狂搜,不覺瑟縮。
又未至少寨之前,景亦奇麗。石徑百折,蟠如怒蛇;危橋十尋,襯以鮮羽。繞岸居者,凡數百家,牖接漁艇,樓通鳥巢;花紅上床,苔綠入灶。人禽俱蠻,莫辨啁唶,土石尺赭,尤凌景光。名花夥于種人,鵝騖繁于沙石。則又楚南之秀壤,荒外之奇靚云。
贊曰:左途右溪,石作郛郭。魚長于人,陡向崖落。黑盡生白,光如爨煙。呀洞深杳,疑為墨天。春波如雷,千尺逆上。樵丁方樵,墮入漁網。
文章首段寫大溶洞。洞門宏偉,洞深難測,有巨流暗藏,可以行船;石徑寬闊,可以乘馬而進。每年桃花水發,魚群麕集,魚長于人;崖壁間懸瀑百仞,均為奇觀。
次段補敘洞外景觀,頗為奇麗。有蛇行盤折的石徑,有鳥群相襯的危橋,沿岸民居數百家;“牖接漁艇,樓通鳥巢,花紅上床,苔綠入灶。”風景如畫,既奇且麗。土民語音如鳥鳴,生活在這繁花似錦、鵝鴨滿溪的環境中,真正是“楚南之秀壤,荒外之奇覯”。
文句駢散相間,仍以駢儷為主。寫景狀物,有聲有色,生趣盎然,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深情,融透文字之中,令人感動,也令人向往。兩百多年前,洪亮吉提學使就為黔東南的奇觀所傾倒,寫下贊美的詞章。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旅游資源,殷望明智者加以開發,造福今人與后人。
責任編輯 俞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