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補》分六個部分對《漢語大詞典》進行補正,考證深入細致,結論精審可信;注重所引文獻的版本源流、出處和優劣"/>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內容提要:王锳光生《<漢語大詞典>商補》分六個部分對《漢語大詞典》進行補正,考證深入細致,結論精審可信;注重所引文獻的版本源流、出處和優劣;參證文獻比較廣泛,尤其是對于近代漢語方面的文獻典籍,運用得得心應手。不過,“提前書證”中的部分詞條最早用例尚可進一步上溯。
關鍵詞:漢語大詞典 商補 成績
中圖分類號:C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4—95—3
王鏌先生是我國近代漢語研究方面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數十年來,不但培養了一批近代漢語研究方面的人才,同時筆耕不輟,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學術著作——《詩詞曲語辭例釋》《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宋元明市語匯釋》、《近代漢語詞匯語法散論》、《語文叢稿》等,嘉惠學林,功不可沒。最近,我們看到的王鎂先生的新著《<漢語大詞典>商補》(以下簡稱《商補》)是對《漢語大詞典》進行補正的又一部專著。
《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大型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其編輯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力圖反映漢語詞匯的歷史演變。其成就是很高的。但是,正如主編羅竹風先生所說:“人類可以創造出空前未有的新事物,但決不可能創造出‘絕后’的任何東西。”“由于所收詞目浩繁,又加時間緊迫,疏漏、錯誤必然難免;如有發現,一定記錄在案,在重版時修訂補充。”《漢語大詞典》出版以后,便出現了不少文章,在充分肯定其成績的同時,提出了不少批評意見,這些意見對于《漢語大詞典》的進一步完善是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的。
《商補》全書共23萬字,除前言、引用文獻、索引、附錄之外,共分六個部分:立目商補、釋義商榷、義項增補、闕例增補、提前書證、引文(冓斗)議。每一部分下面有若干條目,每一個條目下面先略引《漢語大詞典》失誤之處,然后指出失誤在何處。言必有證,要言不煩,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與可讀性。這部著作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考證深入細致,結論精審可信。
《商補》前言中說到,“多年來,由于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漢語大詞典》一直是筆者案頭必備的經常翻檢查閱的首選辭書。在翻檢過程中獲益不少,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隨手記下了一些材料。”新推出的《商補》就是在歷年的積累下寫成的,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力。茲引“釋義商榷”中一例,以窺其一斑:
“十襲”條,《漢語大詞典》釋為“把物品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以示珍貴。”舉例是:《后漢書·應動傳》:“宋愚夫亦燕石,緹緡十重。”李賢注引《闕子》:“宋之愚人得燕石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柜十重,緹巾十襲。”下舉宋歐陽修文、陳師道詩及楊萬里詩。
《商補》指出:李賢注引《闕子》一例中,“襲”為量詞,“十襲”為數量詞組,與“十重”相應。降至宋代,“十襲”才凝固成詞,成為一種比較珍貴約絲巾的名稱,一般用來包裹珍貴物品。宋文與可《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詩:“洗濯鑒面瑩,彈叩牙音鏗。送剪十襲巾,加以重篋盛。”宋張文潛《寄答參寥五首》之四:“時時未免作,包以十襲厚。低心讓兒曹,默默眾人后。”……《漢語大詞典》所舉楊萬里詩“十襲古錦帕”仍是量詞用法,歐陽修文“十襲珍藏”、陳師道詩“十襲包藏”則均指絲巾。此目不僅釋文可商,釋文與例證也圓鑿方枘。
按《商補》于歐陽修文、陳師道詩及楊萬里詩未引,只作評述,為使讀者明其原委,茲引述如下:宋歐陽修《謝賜<漢書>表》:“十襲珍藏,但誓傳家而永寶。”宋陳師道《謝寇十一惠端硯》詩:“琢為時樣供翰墨,十襲包藏百金貴。”宋楊萬里《三辰硯屏歌》:“懷璧未為罪,借書未為癡,公當十襲古錦帊,如何傳翫額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作一對照,可知《商補》言之有證,所論不誤。
二是注重所引文獻的版本源流、出處和優劣。
語言研究者是比較注重所引文獻的版本的,但是,一般說來,大多也僅注意到所引版本體現了某一時代的語言現象。《商補》則更進一步,引述語料時往往注意版本的源流、出處和版本的優劣。例如“引文斟議”部分的“危”條,《漢語大詞典》義項九“幾乎、將要”,首引《漢書·外戚傳》,次引梁元帝《金樓子·說蕃》:“今暑熱,縣官年少,持服恐無處所,我危得之。”《商補》指出,“《金樓子》這段文字出自《漢書·宣元六王傳》,一字不差,不能作為六朝用例表此詞之流。”又如“打住”條,《漢語大詞典》釋為“停住;剎住”,首引《紅樓夢》例,次引清褚人獲《堅觚十集·水飯詞》:“尊前正欲飲流霞,卻被伊來剛打住。”商補指出:所引見《全宋詞》3666頁無名氏《浪淘沙》詞,連上文是:“水飯惡冤家,些小姜瓜。尊前正欲飲流霞,卻被伊來剛打住,好悶人那。”故不應作為清代語料置于《紅樓夢》之后,且所引末句非韻腳所在,“好悶人那”一句不可省。注意到同一語言現象的不同版本源流。又“垂顧”條,《漢語大詞典》:“猶光臨。”書證是《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所引宋王讜《唐語林》。《商補》指出:中華書局校點本《太平廣記》于此條之末“出《唐語林》”之后注云:“明鈔本作‘出《酉陽雜俎》’。”這后一出處是對的,見中華書局方南生校本《酉陽雜俎》前集卷九《盜俠》,注意到了語料所出版本的真正來源。又如,“杯玟”條,《漢語大詞典》所引第二例是宋程大昌《演繁錄·卜教》,中有“以兩蚌殼投空鄭地”語,《商補》指出:“鄭地”不辭,當為“擲”之誤,《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二所收《演繁錄》卷三“卜教”正作“擲”。指明了版本的優劣。從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不是對古籍版本素有研究并高度重視的學者不能如此注重引書不當的細微之處。
三是參證文獻比較廣泛,尤其是對于近代漢語方面的文獻方面的典籍,運用很得心應手。
《商補》參證文獻廣泛,經史子集,筆記雜著,部分佛典語料、現當代語言學著作、各種詞典乃至報紙、古籍與現代漢語電子語料庫,均在取材之中,因此為《漢語大詞典》糾補不少疏失。更有特色的是近代漢語方面的文獻方面的典籍,運用得得心應手。近代漢語是指從唐五代至清初這一歷史時期的漢語。在這一階段中,雖然正規的書面語仍以文言為主,但口語以及接近口語的書面語與傳統的文言文有了本質的差別;而其中的詞匯,正如前輩學者張相所言:“其性質泰半通俗,非雅詁舊義所能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習見也。”最近二十年來,近代漢語詞匯研究開展得轟轟烈烈,大多數研究論文集中于詞語考釋。蔣紹愚先生指出,“近代漢語詞語的考釋是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基礎工作,尤其是因為原先對近代漢語的研究重視不夠,現在我們對很多近代漢語詞語的意義都不很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更應把詞語考釋放在首位。”詞語考釋是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基礎工作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力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王鏌先生是近代漢語詞匯研究專家,《商補》在近代漢語典籍參證方面,運用了很多材料,因而對《漢語大詞典》提出了很好的商榷意見。從以上引文中已經可見一斑,不煩再繼續舉證。
學術史上,一部有影響的著作出版,必有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研究和糾補的新著作出現。這樣的新著作就可稱得上是前一部著作的功臣與諍臣,它們一起共同推動了學術的進步與繁榮。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云:“宋邵氏《思姓解》一書……因有山陽段氏朝端為作《辨誤》一卷,其所糾正,頗足為邵氏功臣。”又當代語言學家王力先生《中國語言學史》第三章中評價段玉裁時說到:“段氏就是這樣極其精審地進行研究工作的。他是許氏的功臣,又是許氏的諍臣。”《商補》同樣稱得上是《漢語大詞典》的功臣與諍臣,它的出版,對于《漢語大詞典》將來的修訂工作必將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不過,以個人之力,對《漢語大詞典》進行糾補,自然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商補》已經引用了數種佛經文獻,但尚可進一步擴大。筆者不揣淺陋,對《商補》“提前書證”部分,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進行了檢索,發現部分詞條的最早用例尚可進一步上溯。例如(下引例證后面的數字分別是大正藏的冊數、頁碼、欄數與行數):
“乘涼”條,《漢語大詞典》義項二據明《七修類稿》轉引元詩例,《商補》則舉出唐孟浩然詩:“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閑敞。”今按,所引例是“乘夜涼”,“乘涼”尚未凝結成詞,作為一個詞的較早用例如:宋平江府虎丘山門人紹隆等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干茆近火,理合先燋;滴水冰生,事不相涉。倘或透生死,明寒暑,融動靜,一去來,直得意,遣情忘,如癡似兀,然后乃可饑則吃飯,健則經行,熱則乘涼,寒則向火。”
“承受”條,《漢語大詞典》義項二首引秦牧《花城》例,《商補》引《紅樓夢》例。按,后秦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爾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以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來趣王所,拜首白言:‘善來,大王。今此東方土地豐樂,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愿圣王于此治正(政),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當。’”
“卒急”條,《漢語大詞典》首引《元典章》例,《商補》引宋《朱子語類》例。按,東晉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增祗律》卷三十五:“若有睡者,不得卒急喚起,不得搗脅,當并邊以杖拄前,三搖復不覺者,若在左邊,當拄右膝;若在右邊,當拄左膝。覺已,當起,取杖而行。”
“和南”條,《漢語大詞典》釋為“佛教語。佛門稱稽首、敬禮為和南。”首引南朝梁沈約《為文惠太子禮佛愿疏》例,《商補》指出此詞在晉代已用作書信套語。極是。但既為佛典語,其源當在佛典。今按,后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益詳譯《中本起經》卷上:“佛告比丘:見彼車馬五色嚴麗,正似天帝出游觀時。爾時眾人,見佛及僧,足步其地,仰觀足跡,處在空中,于上稍下,正至迎次,與人頭齊,剛強靡伏,歸命和南。”又,吳康僧會澤《六度集經》卷第四:“象王見沙門,即低頭言:和南道士!將以何事賊吾軀命?”
“幾時”條,《漢語大詞典》義項二“指不長一段時間”,首引明代《二拍》例,《商補》引唐詩和宋代話本語料。按,東晉翟曇僧伽提婆譯《增受阿含經》卷六:“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便自貧窮。”又卷四十:“爾時,父母不信王語,復抱死兒還至家中,未經幾時,身體盡環,極為臭穢。”又,蕭齊求那昆地譯《百喻經》卷四:“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又,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卷十二:“復呵責:亡父勅誡,汝不承用,未經幾時,求共分異。喪用無度,不可供給。”另中古中土典籍亦有用例。《三國志》卷十二“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裴松之注引司馬彪《九州春秋》曰:“……幽州精兵亂,至徐州,卒到城下,舉國皆恐。融直出說之,令無異志。遂與別校謀夜覆幽州,幽州軍敗,悉有其眾。無幾時,還復叛亡。”又卷二十八“弼好論儒道,辭才逸辯,注《易》及《老子》”裴松之注:“弼字輔嗣。何劭為其傳曰:……時爽今朝政,黨與共相進用,弼通俊不治名高。尋黎無幾時病亡,爽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門下,晏為之嘆恨。”
以上所說到的條目,筆者也不能完全肯定自己所舉即為最早用例,只是有所收獲,愿意公諸同好,一起討論、完善。或有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也請王先生和諸位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從事語言研究尤其是詞匯研究的工作者有責任共同為《漢語大詞典》的完善貢獻一份力量,希望更多的學者投入到這一有意義的工作中來。
責任編輯 黃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