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西遷。為了建設鞏固的大后方,改變西部文化落后狀況,張道藩大力倡導西部文化開發。他重視新式教育的推廣,關注青年的培養,重視文物保護和開發,注重觀念的更新,給落后的西部地區帶來了新文化、新知識、新觀念,開啟了西部新文化的風氣。他還努力從事于文化開發實踐。他的西部文化開發思想和實踐,為西部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關鍵詞:張道藩 西部 文化開發 文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4—60—4
張道藩(1897——1968),貴州盤縣人,長期在國民黨中央擔任要職,一生任職多與文教有關。抗戰爆發后,他成為國民黨文化事務的最高負責人,大力倡導西部文化開發。對張道藩的西部文化開發思想及文化開放實踐進行研究,既可以為今天的西部開發提供借鑒,又可以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一、西部文化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抗戰爆發后,張道藩大力倡導西部文化開發,有著深刻的政治內涵,其主要政治目的在于抗戰救國。他清醒地意識到,“文藝除了本身的使命之外,對政治實在有很大的影響。”“一本詩集、一部小說、一幅畫、一支樂曲、一座雕刻,其本身的價值和所發生的影響,并不是科學發明或學術著作所能代替的。”文化開發對于喚醒西部地區人民抗戰救國的熱情有著巨大的作用。1938年初,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西遷至重慶后,鞏固西部大后方的統治既是國民政府的要務,也是堅持抗戰的要務。推進西部文化教育開發,培養西部民眾國民意識,開啟民智,提高國民素養,則是建設西部大后方的重要舉措之一。
張道藩接受過中西方文化熏陶,對于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他意識到,“輿論宣傳要以文學藝術的形式來表現”;通過電影、話劇、報紙、戲劇、小說等文藝表現形式,發揮文藝強大的輿論宣傳和社會教育功能,就能達到“寓教育于娛樂,納人心于正軌”的目的。這種認識也是促成張道藩力主文化開發的原因之一。
西部文化開發是改變西部文化落后現狀的需要。西部地區因其地理位置的劣勢,信息閉塞,長期以來文化發展處于邊緣狀態。學校數量少,在校學生人數少;接受新知識的群體少,絕大多數都是文盲,落后愚昧迷信觀念盛行,大多信仰宗教。“云南邊區的信仰多神教及拜物教,苗夷的信仰巫教,甚有終生祈禱,或毀家佞佛者。”在作為抗戰基地的西部大后方,進行“文化建設”,“使國民基礎教育普及,充實和改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創造前進的民族文化”,是當時局勢的必需。國家的發展,要求民眾的素質要有相應的提高。如不對西部文化現狀有根本性的改變,不僅不利于抗戰的大環境,不利于國民政府統治的鞏固,而且會影響到國家的長遠發展。一個國家的盛衰,“必然是決定這個國家的文化本質的優劣,沒有文化的民族國家,固必會為歷史所淘汰,即具有文化的民族國家,有時亦因其文化本質的式微,也不免于為異族征服,同化,甚至于滅亡。”
抗戰時期,西部大后方成為大批文人的避難所,知識分子的會聚為西部文化開發提供了足夠的高知識階層和人力資源,為西部文化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濃郁的文化氣息彌漫在廣大的西部地區,這是西部文化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與此同時,包括國立、省立及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大批內遷。據1941年國民政府統計,遷往四川的18所,遷往云南的3所,遷往廣西的2所,遷往貴州的4所。大批高校的內遷,為西部地區文化的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西部地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給文化教育極度落后的西部地區帶來了新知識、新學風、新觀念。
國民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是張道藩的西部文化開發舉措得以實施的保證。其一,國民政府重視文教,認為“教育、經濟、軍事三者之中,教育尤為首要。”“教育之優劣成敗,即為國家、民族興亡盛衰最大之關鍵……教育之成敗,亦即我國抗戰成敗最大之關鍵。”對于地處全國抗戰中樞的西部地區,教育尤為重要。其二,政策上予以關注和支持。1940年3月23日,蔣介石在中央政治學校發表演講,以辦報為例,主張通過報紙的興辦,彌補西部文化開發的不足,以“向困難最多而前途希望最大之內地,散播文化之種子,提高人民之知識。”認為雖然“內地辦報,夙稱困難”,但“依吾人之理想,宜使平均每五縣或三縣,有一規模完善之地方報紙;印刷不求其精美,內容必期其充實,補社會教育之不足,為地方進步之動源。”其三,經濟上給予幫助。1938年,不少文化教育界人士會聚西部城市,生活困難。蔣介石指示張道藩,“選擇若干已有成就、或對國家可能有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不分黨派,一視同仁,包括共產黨的文化人士或左傾分子,凡是愿意跟我們接近的,都可以同他們聯系,每人每月補助一些稿費。”國民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為張道藩在西部地區推行文化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指導思想和具體措施
張道藩以“三民主義”作為其文藝政策的指導思想。在他看來,三民主義的目的,在于“根本除去足以妨礙人類生存的一切不良勢力和現象。”在西部廣大地區,人民生活困苦,各民族語言文字復雜,交通梗阻,內地教育人士和文化資料,不易深入。“對于子女教育,仍多采用直接傳授與仿效的原始方法。除宗教經典外,幾無文字教育可言。”改變這種現實與生存狀況,正是他倡導的“三民主義”文藝思想的現實努力方向。
作為國民黨在文藝政策及執行方面的最高負責人,張道藩把開發西部文化落到實處。事實上,自從南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以重慶為中心的西部地區就成為了國民政府統治的中樞。當時,除西部以外的廣大地區基本上被日軍占領,成為淪陷區。因此,相關的文化政策和措施的實施,是以西部地區為基點和重心的。
其一,重視新式教育的推廣。張道藩主管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下設教科書組、青年讀物組、社會讀物組和劇本整理組四個小組。編輯教材包括:大學、中小學用書,社會教育用書等。編輯委員會采取“采選成書”、“公開征稿”、“特約編著”等方法,整理、編撰了大量教科用書和民眾讀物。張道藩非常重視教材運用對于教學的作用。以1946年編輯的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例,即是“以民族主義為中心,特別說明國史上光榮事跡,以激發學生愛國心,并養成其堅強的民族意識,與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整理和編撰教科用書,出版相關的民眾讀物,既可以為西部各級學校教學提供規范的教學用書,又可以為廣大西部民眾提供生動、趣味性強的通俗讀物,這對于開啟民智、規范教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35年,張道藩與陳立夫等人聯名向中央建議設立國立戲劇學校,以“造就職業的戲劇人材”。這所學校“抗戰以來更顯示出了其優越的成績。”學校在1938年遷到重慶,在張道藩文藝創新思想的影響下,以現實環境為基礎,寓教育于實踐,創造了多種新的文藝表達方式。如王永梭表演的諧劇“富有獨創性,題材完全從現實中隨意選取,不拘形式,不限內容,可用最經濟的手法,表現出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對“軍中文化和社會教育都很有幫助。”針對四川茶館多、川民喜歡喝茶的生活習慣,戲劇學校的學生自創茶館戲。茶館戲以茶館作為表演戲劇的舞臺,“方法很巧妙,也很有效果。”茶館戲寓教育于生活,不僅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豐富了戲劇的創作和表演。1939年,張道藩呈請教育部將這個學校改成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此后,中國有了“第一所專門培養話劇人才的戲劇專科學校。”
其二,重視青年的培養。張道藩尤其重視文學青年的培養,認為“青年人創造力最為豐富,自然對文學貢獻也最有希望。”他參與籌備青年寫作指導委員會,注意發掘青年的創造潛力。他通過“經常舉行文化講座、各部門座談會、美術展覽、音樂欣賞、短劇演出等活動,并計劃創設文藝獎助金,以資助文藝創作”,培養青年的“高尚情趣”,“激發他們的創造潛力”,“使得他們在文藝上有造詣,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為了給廣大活躍在西部舞臺的青年提供更多學習和文化交流的機會,由張道藩主持發行的《文藝先鋒》專門增辟兩個專欄,“一是攻玉集,和青年討論創作問題,并答覆他們有關的詢問;二是遺珠錄,選刊青年作品中較優的部分。”在抗戰時代,后方物資缺乏,印刷困難,作家散處四方,寫作極為艱苦。《文藝先鋒》等刊物的創辦,“彌補了出版界的空虛,增加了文藝界的供獻”,使文教事業在遭受重大創傷之后能夠在西南大后方得以恢復和發展,給處于西南大后方的文藝工作者尤其是愛好文藝的青年提供了施展的舞臺。
其三,重視文物保護和開發。張道藩認為,中國古代存留的藝術文物及著名史跡,大部分都在西北。因此,他曾建議由教育部成立一個藝術文物考察團,赴西北地區作長期深入的考察。為工作的方便,藝術文物考察團分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民俗等部門;資料的收集,以圖畫、摹繪、石膏模鑄為主,以攝影、拓搨及文字記述為輔。全體團員先后在西安、洛陽、南陽、西寧塔爾、敦煌各地工作,歷時數年,行程萬里,“收獲極為豐富”。張道藩認為“美術對國家社會之貢獻亦較大”,為了讓陪都各界人士“能夠看到敦煌藝術的真象”,在重慶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單辟敦煌藝術專室,“將藝術文物考察團在敦煌臨摹的魏唐二代佛教壁畫、圖案裝飾、及制成的敦煌千佛洞地形、佛窟形式等模型三百多件,一并展出”,不僅再現了中華藝術的瑰寶,也豐富和開拓了陪都人民的眼界,形成了文物保護的自覺意識。
其四,注重觀念的更新。改變西部人民落后愚昧的傳統觀念是文化開發的要務,難度很大。張道藩自己也承認,“要革新地方的習俗,阻力也很大”。但如果不從觀念上除舊布新,沒有質的飛躍,文化開發的任務就難以達到。
張道藩率先垂范,移風易俗。當父親去世時,在辦理喪事的禮數儀節方面,他不因自己是國民黨的高官而大肆操辦,而是以身作則,一改地方上鋪張浪費的陋俗。他說,之所以這樣做,“不僅為了省錢,也可藉此轉移風氣。”母親去世時,他堅持“喪奠一切崇儉,祭文自作、自讀,悼唁禮金一概婉謝(省內外寄唁、祭幛、挽聯例外),出殯不用儀仗”。對家事,他“處理合理妥善,巨細不遺,對舊時未了婚事,給予生活資助”。對祖遺財產,他不分男、女,均有繼承權,開盤縣女子繼承權之先例。對地方公益事業,他大力支持,“對母校南臺兩級小學及私立南臺中學修建捐助”。他又在盤縣民教館對學生作了幾次演講,內容主要為激勵在校學生。甚至對于地方打街罵巷、指雞罵狗等惡習作了諷刺性規誡。這些舉措,對地方長期以來存在的陋習陳規起到了一定的改革作用。
三、張道藩對西部文化開發的貢獻
三四十年代,作為國民黨在文藝政策及執行方面的最高負責人,張道藩倡導的西部文化開發,是以維護國民黨的統治作為前提和出發點的。他忠于國民政府,信仰三民主義,他所倡導的一系列關于開發西部文化的政策和措施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目的。他重視在西部推行新式教育,是為當時的國民政府培養和儲備后備力量;他注重發掘青年的潛力,也是為當時的國民政府培養人才。不過,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所效忠和維護的是南京國民政府,就完全否定他的功績。他的西部文化開發思想和實踐,有利于中國的抗戰大業,有利于西部地區的發展。尤為讓人感慨的是,他沒有國民黨高官的架子和派頭。他在倡導西部文化開發的過程中,不是作秀,不是蜻蜒點水。不僅制定政策,進行指導,而且身體力行,積極投身于西部文化開發的實踐當中。他的西部文化開發思想和實踐,對推進西部地區的文化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一,傳播新知識,培育大量新式人才。大量高校的西遷,以及張道藩倡導的新式教育理念和措施的施行,不僅保存了教育力量,也為廣大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具有新知識的人才。特別是他主管的教科書編輯委員會,量體裁衣,不僅規范了教學用書,而且提供了大量的通俗讀物,對于西部人民開闊眼界,豐富知識,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它有助于增強西部民眾的愛國主義意識,樹立國家民族觀念,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抗戰救國大業,一改過去置身事外、盲目無知的消極狀態。
其二,重視青年的培養。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然而處于戰時特殊環境,身處西部大后方的青年,很少有機會能一展文藝才華,學習新知識。重視對青年的文化培育,給予青年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上進心,事實上也是在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石。沒有青年一代作為支撐力量的國家,不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三,致力于文物的開發和保護。西部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沉淀,有著迥異于其它地區的文化魅力,是西部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西部文化財富。如何保護這些無價之寶,怎樣才能讓眾多的中國人欣賞到西部的文化魅力?從組建藝術文物考察團到舉辦美術展覽會,張道藩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使世人對西部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其四,倡導移風易俗,除舊布新,有利于人民摒棄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觀念,與時俱進,逐步形成新的生活觀和處世觀。
歷史發展到今天,西部開發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西部文化開發則是這項國策能否順利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國家為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包括吸引和用好人才,發揮科技主導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強文化衛生建設。以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張道藩開民智、啟民德、興民力,提高西部人民素質的西部文化開發思想和舉措,無疑會對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鑒。
責任編輯 王¥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