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1907年中國話劇誕生,相隔6年,貴州話劇伴隨辛亥革命應運而生。之后的話劇活動也與時代同步,隨著歷次革命運動又各出現一次高漲,形成革命文化戰線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話劇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話劇運動興起 階段 影響
中圖分類號:I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4—74—5
1907年6月,中國旅日學生組織的“春柳社”在東京公演《黑奴吁天錄》,開中國話劇之先河。同年9月,上海通鑒學校學生組織的“春陽社”演出《迦茵小傳》,之后又演出《張汶祥刺馬》,轟動大上海。
僅隔6年,在上海的影響下,1913年9月貴陽達德學校演出《維新夢》、《武訓興學》,話劇在貴州興起由此發端。
僻處西南的貴州,躋身于早期中國話劇藝術舞臺,當時乃為數不多的省市之一。
一、戲曲革新促進話劇興起
貴州話劇誕生之前,經歷了戲曲革新階段。
清朝末年,貴州的一批有識之士,在戊戌維新運動對社會改良變革思想的影響下,在文化方面提出,必須“賴有雄偉之文字,慷慨之詩歌,淋漓之詞曲”以啟迪民智,對中華之戲曲他們深感“陳腐”,故“思所以改良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1月4日,貴州,宣告獨立。強烈主張變革進取、支持辛亥革命的達德學校教師黃齊生感到實現其抱負的時機成熟,“奮然日:今日何時,夙昔之愿,可以達矣”。于是,他“應時之需”根據正史、參考雜記,將明末曾任湖廣總督的貴州黎平衛(今黎平縣)人何騰蛟英勇抗擊清軍,兵敗被俘,寧死不屈,殉難于湖南湘潭大埠橋的事跡,“窮兩日之力”寫出《大埠橋》川劇新編劇本,于貴州辛亥革命成功后第十天在達德學校演出,以鼓舞人們堅持反清斗志,深得社會各界之贊賞。由于該劇的巨大影響,增強了對“陳腐”戲曲改良的信心,一個“改良戲曲實進會”組織也應運而生,在進一步探索舊戲革新的同時,尋求新的表現形式。1912年,黃齊生從在上海學習結業歸來的達德學校校友聶正邦等人帶來的新消息、新風氣中獲悉新劇這一藝術形式后,積極倡導演出新劇,立即得到響應。戲曲革新的實踐,促進了話劇在貴州迅速興起。(注:早期話劇稱新劇,1928年根據戲劇家洪深提議改稱“話劇”。)
數月后,黃齊生編寫出了《維新夢》,貴州創作的第一個話劇劇本問世。1918年《大埠橋》亦改編成話劇。
話劇《維新夢》在1913年9月達德學校創辦十周年校慶演出。時任達德學校校長黃齊生撰寫的《開會歌》歌詞中如此寫道:“黔中從此破天荒,學子竟登場。喚起新社會,搜將舊事演新裝,……寄聲高座客,從此獲益成無疆。古人情況,自家情況,對照緊思量。”表明了達德學校對話劇藝術及其社會意義的認識。
《維新夢》根據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等六君子殉難的史實,反映了當時中國正受到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必須實行變革,才能免遭列強瓜分和宰割。全劇充滿了激越的愛國主義情節,十分感人。《達德學校日志》記錄下9月9日演出時的情景:“座位不敷,佇立以觀,院兒不容,時又大雨如注,秩序井然。每幕演到妙處,拍掌之聲不絕。至九時半停演,來賓猶未盡然與覺,觀者演者俱樂此而不疲也。”當時的《筑國陽秋》評論文章贊揚“達德學校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均兩得之?!弊源?,達德學校每年舉辦一次話劇演出活動。
新生事物出現,既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招來守舊派的流言,稱他們為“達德戲班子”。前任校長凌秋鶚撰文予以回擊,稱學校的演出“都是教員、學生扮演,在我們僻陋的貴州,確是空前之舉。社會的人們來參觀的實在得著不少的益處,那般耳食者流,污蔑我們的也很多。我們不管他稱許也好,譏誚也好,還是每年都演出一次,并且不分性別,打破兩性的干壁?!覀兊乃枷肟偸且股鐣葸M,把一切陳腐的、錮蔽的、迷信的、虛偽的洗滌一空?!?/p>
達德的話劇活動,緊扣時代脈搏。1915年舉國上下反對竊國大盜袁世凱勾接日本帝國主義,力謀稱帝的聲討浪潮中,達德學校借鑒外國歷史,由黃齊生執筆編寫了《亡國恨》(朝鮮亡國的故事)和《共和鑒》(美國獨立戰爭建立民主共和的故事),反對復辟,謳歌共和。舞臺兩側寫有對聯一副:“揭開黑幕;放大光明”。話劇演出,宗旨鮮明。
在達德學校的帶動下,貴陽省立模范中學、師范學校和遵義省立三中等學校亦進行過話劇演出。
從1913年《維新夢》演出以來到1926年,達德學校自編自演的話劇,還有《丁文誠除奸》、《恢復共和》、《模范鄉》、《自治鑒》、《林則徐禁煙》、《意大利統一》、《滬江潮》等。其中1917年演出的《模范鄉》,系有王若飛參加的師生5人合作,根據貴州礦工軼事編寫的反映早期勞動人民生活的劇本;1925年由劉方岳、梅梅生編寫的《滬江潮》是反映上海工人大罷工的“五卅”慘案,支援上海工人的話劇。
達德學校的演出宗旨和演出劇目,終于觸怒了貴州當局。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政治背景下,同年8月,省主席周西成以“結黨營私、謀為不軌,勾結黨人、搗亂貴州”的罪名,查封了達德學校,黃齊生被迫離鄉,“達德戲班”也被迫解散,貴州勃起的話劇運動,轉入蕭條。
這一階段,在貴州話劇史上被稱為“達德時期”。達德學校為開創貴州話劇立下了不朽功績。出生于貴州安順,學識淵博,夙諳戲曲的教育名家黃齊生無愧為貴州話劇的主要開拓者。這位從受維新思想影響轉變為無畏的民主主義革命者,曾兩次訪問延安,毛澤東稱他是“共產黨最艱難的時候,黨外人士同情愛護黨最早的一人?!?946年3月,延安各界推選他為代表,赴重慶慰問“較場口事件”中被國民黨特務打傷的民主人士后,4月8日與王若飛、博古等同機返回延安時,不幸飛機失事遇難。
二、紅軍在貴州期間的話劇
20世紀30年代初,貴州高原上的東部、西部,出現了兩個革命文藝團體:黔東北地區的“紅色姊妹團”;黔西北地區的“草原藝術研究社”。
紅色姊妹團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退出湘鄂西蘇區轉戰于1934年5月進入貴州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時所建;草原藝術研究社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畢節支部組織的文藝團體。前者為配合武裝斗爭、鞏固根據地積極開展文藝宣傳;后者系黨組織為團結進步青年和傾向革命的社會人士,通過文藝形式教育和爭取群眾,配合黨組織開辟革命斗爭新局面。
由紅三軍組織當地部分女青年并有紅軍戰士參加的紅色姊妹團在赴根據地各區宣傳時,教唱《婦女解放歌》等革命歌曲,同時演出話劇《童養媳好命苦》,啟迪備受封建壓迫最深的婦女,掙脫枷鎖起來鬧革命;另一出為《斗倒地主分浮財》,號召農民行動起來斗垮地主,鞏固革命根據地。
草原藝術研究社在畢節縣城演出話劇《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田漢編劇)、《火的跳舞》(田漢編劇)和反映打入敵人內部特工人員英雄事跡的《敵同志》,以及寫一對戀人為革命毅然別離的《最后一吻》。《暴》劇中的七個女性由畢節地下黨支部書記林青和其他五位男同志扮演,另一位為草原社的女青年熊蘊竹出演。曾在上海與左翼戲劇家聯盟有聯系的中共地下黨員林青,本人極富藝術修養和演出才能。1934年初從上海回到家鄉畢節開辟黨的工作,建立了黨的地下組織,隨即成立公開活動的“草原藝術研究社”。該社的活動宗旨:戲要演新劇,歌詠不唱糜糜之音,繪畫不畫才子佳人,文學要寫勞苦大眾。草原社團結了一批社會進步人士和青年學生,積極開展文藝活動。由曾經在重慶專業劇團演過話劇的林青親自導演并參與演出的三出話劇,盛況空前,影響極大。1935年林青被敵人殺害。
上述兩個革命文藝團體,紅色姊妹團由于紅三軍撤離黔東特區,草原藝術研究社隨著畢節地下黨支部遭到敵人的鎮壓而解散,它們存在的時間雖不長,但其翻開了貴州戲劇史新的一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藝團體出現,在30年代初閉塞、落后的貴州,沖破封建禮教,女子登上了戲劇舞臺。
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后,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六軍團(后稱二方面軍)先后轉戰貴州。足跡遍及當時78個縣的63縣城鄉。在艱苦轉戰中仍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在戰斗間隙或部隊休整時,宣傳活動隨即展開,特別是在休整期間開展軍民聯歡、到街頭、村鎮進行文藝演出。宣傳工作是紅軍的光榮傳統,早在紅軍初創時,毛澤東就為部隊制定了如下具體的宣傳工作任務:寫標語、發傳單、演講宣傳、演出新劇。紅色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和擴大后,毛澤東擔任主席的中華蘇維埃政府在中央蘇區發布訓令:各地應組織化裝宣傳隊、標語口號隊、唱歌隊、演新劇隊??梢?,話劇是紅軍宣傳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央蘇區的瑞金還創辦了高爾基戲劇學校,為各蘇區培訓出1000多名文藝干部。紅軍大轉移的行動開始后,他們成為長征途中開展文藝宣傳活動的骨干力量。
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后,無論是在遵義部隊休整期間、在四渡赤水時的土城鎮上,或進軍云南的途中……紅二、六軍團進人貴州后在石阡地區停留,和渡過鴨池河開創川滇黔蘇區階段于畢節等地均進行過話劇演出活動。當然,處于戰爭環境下,紅軍的演出十分簡陋,也無什么道具,簡單化裝后即演出。據紅六軍團西征過貴州甕安縣時參加紅軍并當上文藝干部的陳靖說:紅軍長征途中演出的話劇都是獨幕話劇、活報劇、街頭劇,大部分沒有什么劇本,創作極快,幾個人一湊情節和臺詞,稍加排練即演出。二、六軍團長征返回貴州時,他在畢節創作的《當紅軍去》活報劇,不單在貴州演,還作為保留節目演至長征結束。從我們在歷史調查中得知,紅軍創作的話劇,劇情多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當地或行軍途中的所見所聞和戰斗中的故事。如中央紅軍的《苛捐雜稅多如毛》,揭露貴州地方軍閥巧立名目的各種苛捐雜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蔣介石罵部下》,表現國民黨“追剿”紅軍的中央軍將領薛岳、吳奇偉兵敗遵義,蔣介石大罵其無能的各種丑態;《王家烈狼狽相》,表現時任貴州省主席的王家烈,其部隊被紅軍消滅后被蔣介石撤職,丟兵又丟官的丑相;《夫妻爭當紅軍》,表現在遵義等地“擴紅”中群眾踴躍參軍的典型事跡。紅軍一渡赤水時,該劇在土城鎮演出,紅軍女干部、中央蘇區教育部藝術局局長李伯釗出演“妻子”,戲演完當即就有若干名“干人”(貴州方言,即窮人)報名參加紅軍。據1936年出版的廉臣(陳云化名)《西行見聞錄》一文中稱:紅軍在黔北地區擴大新戰士四、五千人。紅軍占領遵義期間,話劇演出宣傳活動較多,李伯釗親自幫助當地進步青年團體“紅軍之友社”排演戲劇在街頭演出,并以這批青年為基礎成立了“工農劇社”。劇社沿用在中央蘇區組建的工農劇社《社歌》,歌詞為:“我們工農劇社的戰士,演戲是我們的武器,為蘇維埃而斗爭,暴露舊社會的黑暗,指出新社會的光明,創造英雄的歷史,歌唱革命的戰爭?!滨r明地指出在革命戰爭的年月里,話劇同樣是革命的武器。
紅二、六軍團演出的《打倒陳鳴臬》小話劇,取材于黔東一土豪平日欺壓百姓,紅軍發動群眾將其打倒的真人真事;《除霸從軍》表現紅軍一先頭部隊在黔西北某鎮突然出現,發現并懲辦了正欲對一女青年圖謀不軌的敵軍軍官,女青年深受感動,毅然參加紅軍的故事……戲劇演出時,盡管沒有什么化裝,對白南腔北調,但卻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演出時臺下許多觀眾聲淚俱下,戲到高潮觀眾與演員同聲高喊“打倒軍閥”、“打倒土豪”的口號。能收到如此大的宣傳效果,是因為劇情貼近生活,反映人民的心聲。誠為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稱贊紅軍戲劇時所言:“不是他們給世界提供什么有藝術價值的東西,他們設備這么簡陋,可是卻能滿足社會真正的需要”。
三、貴州抗日救亡運動中的話劇
抗日戰爭爆發后,地處大后方的貴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各族各界同仇敵愾,從城市到農村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以歌詠和話劇為主的文藝宣傳是主要形式。這一時期話劇發展很快,業余劇團(社)接踵而立,演出活動遍及全省,形成一支空前壯大的隊伍。它們由以下幾方面組成:
一、各地的業余話劇組織。主要的如:貴陽的“沙駝業余話劇社”、“青光業余劇社”、“華光劇社”;遵義的“鐵犁劇團”、“血痕劇團”;安順的“血花劇團”;貴定的“白刃劇社”;安龍的“力行話劇社”;鎮遠的“新壘劇社”;三穗的“青年抗敵劇社”;開陽的“紫江劇社”;赤水的“海燕劇社”;黔西的“勃生劇社”……各業余劇團(社)的組織者,面及各界人士和抗日救亡團體。
二、貴州的大中學校和內遷入黔的大專院校及其話劇(文藝)組織和抗日宣傳隊。各校話劇(文藝)社團在校內或校外演出較為大型的抗日戲劇和進步話劇。宣傳隊深入城鎮街頭、山鄉演出抗日小話劇。全省學校的話劇活動是一支強勁的勁旅。
三、分布全省1市78縣的民眾教育館??谷諔馉幈l后,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民教館的工作重點以“抗戰建國”為中心。貴州省政府教育廳對全省民教館戰時的工作明確“辦理戲劇表演,定期在館內公開表演有關抗戰之優良話劇,并組織民眾戲劇隊,分期巡回區內各地工作”為其職責之一。貴陽民教館首先組織了“民眾劇團”,各縣民教館先后組建起“民教劇團(社)”或“抗日文藝宣傳隊(演劇隊)”。民眾教育館對普及貴州話劇起到重要作用。
在全民抗日救亡大潮中,貴州話劇一派生機,幾乎每個縣都演出過話劇,有“縣縣有劇隊,鎮鎮有演戲”之說。
各話劇組織及單位,演出的劇目除流行全國的《血濺九一八》、《塞上風云》、《打東洋》、《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話劇外,各地自編了若干劇目進行演出:貴陽沙駝劇社蕭之亮編演了在國難當頭,當權者卻只顧賣官鬻爵、借派兵派款敲詐勒索,人民難以喘息的《二升米》,以及揭露奸商發國難財的《劉漢卿的秘密》,反映人民武裝抵抗、徹底殲滅日寇的《還有一個》等獨幕話?。凰寄系叵曼h負責人、中學校長蕭次瞻編演了表現在民族災難的年月里,教師饑寒交迫的《老師的年關》街頭劇,印江進步作者思基編演了《畸形兒》,鞭撻那些對國家、民族危亡無動于衷的公子哥兒們;羅甸小學教師自編自導,演出了三出話劇:《豈有此理》,批駁投降論調;《捐獻》,通過該劇表現人們對抗日募捐的不同態度,歌頌踴躍捐獻的人們,斥責一毛不拔的守財奴;《炸死編草鞋的農民》,根據日機濫炸無辜的罪行,向觀眾敘述一個編草鞋的農民,在家中被炸死的故事。大定(今大方縣)中學教師蘭蕓夫創作了《家國恨》,描述平型關淪陷后,一家農戶慘遭敵人蹂躪,嘗盡了亡國奴的恥辱,平型關收復,才恢復了做人的尊嚴,從側面描寫了平型關大捷。從延安返回金沙縣工作的蘭運臧帶回她在延安編演的劇本《五里霧》排練演出,在貴州的話劇舞臺上首次出現了延安的劇目,該劇本隨著蘭運臧犧牲被敵人焚毀。荔波縣學生抗日宣傳隊演出話劇《花木蘭》,著力塑造花木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英雄形象,激勵今人共赴國難……具有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話劇,演出時觀眾深深為劇情打動,湄潭縣一抗日演劇隊在喜頭鎮表演街頭劇《捉漢奸》時,飾演漢奸的小學教師楊騰超由于表演逼真,激起了觀眾對漢奸的憤恨,被一時沖動的一位赤衛隊員槍擊身亡;貴定縣白刃劇社到平伐鎮巡回演出《打鬼子去》、《火海孤軍》、《狐群狗黨》話劇,演出結束后,該區區長何永書贈劇社對聯一副:“犧牲我相,喚醒國魂”,橫聯“還我河山”。話劇,在喚起各階層民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日救亡宣傳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滔滔的浪潮中,不是沒有潛流和暗礁。皖南事變前后,貴州當局尋找借口下令解散沙駝劇社。
1936年5月成立的“沙駝業余話劇社”,系曾在上海擔任過左翼戲劇家聯盟組織部長的蕭之亮(貴州遵義人)聯系田君亮、樂靜麓等30余人發起組織。其社章規定人社條件要“思想進步,作風純正,熱愛話劇,愿以話劇作武器宣傳抗戰者?!鄙鐔T從初期的50人發展到1940年200余人。多數為大、中學校學生,中、小學教員,還有商店店員和機關職員,是當時最大的組織嚴密、活動經常的文藝社團,每年公演不少于兩次。劇社通過社員所在學校放寒、暑假回家,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等,在當地組織話劇活動或開拓戲劇工作劇點,以發展貴州的話劇事業。僅據1938年下半年不完全統計,話劇公演較有成績的就有遵義、甕安、清鎮、安順、興義、盤縣……24個縣城和縣屬部分鄉村。沙駝劇社還積極支持外來劇人,和韋布等多名劇人合作,先后演出《升官圖》、《群魔亂舞》……等劇,形成了在貴州劇壇上以韋布為首的大型進步話劇為主演出和劇社以進步獨幕劇為主演出的兩面旗幟。在艱難的條件下,沙駝劇社廣泛開展宣傳活動,猶如《社歌》歌詞所寫的“為了喚起全國大眾,在城市、在農村,我們唱歌,我們表演,宣傳抗戰?!彼麄儚奈枧_走向街頭、奔赴農村、深人軍營,為抗日救亡呼號,為出征將士壯行,為支前募捐義演,為傷員送去人民的感情?!吧绸劇笔亲浴斑_德戲班”解散后對貴州話劇運動起到承前啟后的一個有影響的話劇組織。劇社雖被迫解散,其成員轉入其他社團繼續活動。
隨著廣西桂林的淪陷,又有大批劇人和著名的戲劇家熊佛西、田漢、歐陽予倩、洪深、夏衍、端木蕻良等云集貴州。他們在貴陽、遵義、都勻等地開展進步文藝與戲劇運動,許多劇人參與了當地業余劇團(社)的演出或指導排練等。1945年,田漢、熊佛西在貴陽舉辦“戲劇展覽會”。田漢發表演說,他要求戲劇界的同仁要區別“高臺叫化”與“高臺教化”的不同,明確戲劇工作者的性質和任務。戲劇大師和眾多外來劇人人黔,極大地推動了貴州的話劇活動。繼1938年重慶慶祝第一屆戲劇節之后,1945年2月22日至28日在貴陽舉辦了為期一周的戲劇周,這不能不說是貴州戲劇的一大進步。
四、黎明前的貴州話劇
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外省籍文化人和劇人紛紛離去,內遷大專院校亦相繼遷回,加之國民黨政府加強對進步文化活動的壓制,我省話劇活動在抗日救亡運動中一度形成的高潮日趨沉寂。隨著解放戰爭的迅速進展,中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以城市學生運動為中堅的反美、反蔣愛國民主運動在貴州省蓬勃興起,話劇活動在城市特別是校園中也隨之迅速展開。
此時期的話劇組織,貴陽率先成立了人才較為集中的民教劇團。之后,春秋劇社、青光劇社、實驗劇社、青年劇社相繼成立。遵義成立了“遵義業余劇社”、血痕劇團(抗戰期間的原“血痕劇團”基礎上擴大成員組成),安順的“血花劇團”(成立于抗戰期間),還有都勻、貴定等較大縣城的話劇團體。其中,影響最大、活動時間較長的是貴陽民教劇團,它是以抗戰期間的“民眾劇團”加上田漢主持排演的《少年游》一劇演出的一班人馬組成的半職業性劇團。演出過不少具有進步傾向和現實意義的劇目。如夏衍的《離離草》、《芳草天涯》,曹禺的《雷雨》、老舍的《國家至上》、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和《裙帶風》等等。1946年,人民群眾對黑暗的政治、特務橫行的社會現狀不滿,民教劇團有感于時弊,排演了吳祖光的《林沖夜奔》,反動當局認為是反政府的“壞劇”,糾集流氓、打手到劇場尋釁鬧事,導演曹藻被毒打,并被驅逐出境。
校園里的話劇活動。1945年夏新成立的貴州大學業余話劇團每年的演出不斷,演出了進步話劇《風雪夜歸人》、《雷雨》、《朱門怨》、《萬世師表》、《升官圖》等。1949年,貴大爆發“反饑餓、反內戰”民主學生運動,不斷演出抨擊時弊的話劇。學生(業余話劇團成員)李世同編演了反映教授悲慘生活的獨幕話劇《兩塊半大洋》。同年5月舉行紀念“五四”運動30周年的文藝晚會上,該校學生會由史健主持演出了反蔣話劇《大獨裁者》。不久,李世同等五位劇團的同學被捕,史健慘遭殺害;貴陽師范學院的“行健劇團”,演出《萬世師表》等進步話?。挥兄酆裨拕⊙莩龌A的貴陽清華中學,1947年自編自演了根據魯迅原著改編的《阿Q正傳》,1948年演出了根據張樂平連環畫《三毛流浪記》改編的同名活報劇,以及《雷雨》等進步話劇。演出活動長久不衰的達德學校,在四十年代末期改編演出了《財魔》、《屠夫》等劇目。貴陽女師、大廈中學、青年中學均在本校校慶時演出進步話劇。在省城貴陽的影響下,遵義的省立高中、城成中學,安順、都勻、畢節等縣城的中學均在民主學生運動中演出過上述話劇。畢節弘毅中學的“弘毅劇團”,演出《日出》等多個劇目。話劇伴隨著學生運動再次出現高潮。
毛澤東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戰線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笨v觀近半個世紀貴州之話劇活動,伴隨辛亥革命旗幟鮮明地出現于舞臺。之后,隨著每一時期的革命斗爭形勢出現一次高漲,構成革命文化戰線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貴州話劇運動的主流。可以說,貴州的話劇是應革命之運而生,隨革命之洪流而長。
1949年冬,貴陽話劇藝人趕排了《翻天覆地的人》慶祝貴州解放,迎來了話劇的新生。
責任編輯 何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