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創新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不斷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過程。實踐證明: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證。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在精通教材、鉆研教法、研究學法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后精心設置而成。它的創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實現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和內化,使原有認知結構得已補充和完善,激發學生主動將新舊知識發生聯系和比較,主動調動原有認知結構中能解決新問題的那部分知識,將其重組、建構,找到自主學習、主動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更有效地學習新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課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在新課開始時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提出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并引發他們主動探究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應用題時,首先出示:“一臺抽水機,5小時抽水40立方米,照這樣計算,9小時可抽水多少立方米?”學生解答這道題的方法較多,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發言一一板書。正在學生“山窮水盡”時,教師伺機地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再教給你們一種新方法,要不要試試?”一句話把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起來,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渴求,愉快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通過比例關系,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還列出下列比例關系式:
9 : 5=X : 40
40 : 5=X : 9
5 : 40=9 : X
教學中,對于學生出現的“標新立異”現象,教師要滿懷熱情地去評價,以鼓勵的態度讓學生得到寬慰,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快樂。
二、課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教學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情趣,激發內驅力,使學生主動參與、探求新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常常是最令教師頭痛的地方,如把“問題情境”設置在重點、難點處,寓“重”于樂,寓“難”于趣,則既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又能引導學生巧渡重點、難點關;既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他們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感、成就感,從而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如在學生初識了圓錐體積后出示:“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等底等高,它們的體積和是100立方分米,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由于學生受定式思維的影響,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要知道其底面半徑和高,而題目中又沒有這兩個條件,所以,不少學生為難了。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道題是有點難,不過我們能解決下面這道題,也就找到金鑰匙了!”教師邊說邊出示:“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它們的底面直徑和高都是4分米,它們的體積和是多少立方分米?”這道題學生不但容易計算,而且方法多種多樣。學生通過自行練習、相互合作、討論交流,有的找到了把圓錐轉化為等底等高的圓柱的三分之一合并計算的簡便方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學生不難發現剛才那道“難題”中的“貓膩”,難題解決了,重點、難點突破了。
三、課末創設問題情境, 挖掘學生創新潛能
學生對于新學知識,只有通過適量的練習才能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數學技能也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形成和鞏固。在課末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保持探求知識的情趣,為下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結束新課時,不能只滿足于課堂小結,更要尋找與下一課知識的“聯系點”去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要把學生的心“懸”起來,讓他們不斷地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進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如在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一課末,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鞏固練習題:“在邊長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正方形中,分別挖去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正方形的周長的幾分之幾?這個圓的面積與正方形的面積的比是多少?”由于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展示才華,所以在課后很多學生紛紛通過畫、剪、量、算等多種途徑,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找到了其中的規律。還有學生居然進一步探求了下去——剩下圖形的周長是圓的周長的幾分之幾?剩下的面積與正方形的面積的比是多少?可見,他們創新的意識和潛能得到進一步開發,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進一步感受到創新的滋味和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戚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