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還是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師資問題是所有問題的“瓶頸”,農村教育更是重點。只有廣大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切實提高到適應課程改革發展需要的水平,才能確保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根基更加堅實。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研員,我在與本省農村教師零距離接觸,與教師們展開對話與交流的過程中,初步了解了本省各地小學科學課的實施情況以及課堂的現狀,了解到農村一線教師對新課程的困惑與需要。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如何使這支隊伍人員穩定、結構合理,盡快適應科學課的發展和需要,實現由自然教師向科學教師的轉化,提高應對新課程的素質和能力。
走近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從他們的課堂上,我們已經感受到課改帶來的變化與沖擊。
首先,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一部分教師的課堂,不再是僅僅注重科學知識的獲取,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積極的情感,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對研究問題的興趣,并能通過活動的設計,提供給他們有結構的材料,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通河縣孫友老師教學《地球的衛星——月球》一課時,通過對資料片的觀察,學生感受到浩渺的星空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更增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正在有意識地引領學生由原來的注重知識的獲取向科學探究的方向邁進,由原來的關注結論到更加關注知識的產生過程,由以往更多注重驗證性實驗向注重探究性實驗轉變。
其次,教師注重了科學與生活、社會的整合,并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多數教師都能結合教學實際、地域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捕捉有用的教學信息,實現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發現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不斷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結合本地特點,把學生耳熟能詳的動植物等引進科學課堂,并把科學的觀察和研究拓展到課外。在講解《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的內容時,由于教材中設計的是養蠶的活動,蠶在北方不普遍,很多教師帶領孩子們就地捕捉蝌蚪,和孩子們一起觀察、飼養,經歷由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使孩子們不僅親歷了動物的生長過程,同時也進行了珍愛生命的教育。
最后,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除了傳統的教學手段,有些教師的課堂,能主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一些無法用實驗或實物展示的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在《地球的衛星——月球》一課中,對于月球如何繞地球運行,光憑想像是很難的,這時老師把它們運動的軌跡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使學生大開眼界。更可貴的是,這位老師的多媒體課件是他自己制作的,在很偏遠的村級小學,老師們竟花費如此大的精力,作出如此生動形象的課件,對所有的聽課老師都是一種震撼。無疑現代教學手段的適當運用,不僅為課堂教學增加了新的活力,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同時,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有教師的問題,也有客觀因素所造成的。這將制約科學課的改革和發展。
一、教師們對科學課本質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很多教師還是按照自己對科學課的認識和理解教學,與科學課真正的視野和高度比起來,還相距較遠。很多課只注重形式而非實質,看似也具備一些科學探究的環節,學生也在動手實驗,但仔細回味起來,卻沒有真正實現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沒有真正形成科學的行為方式。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實驗的要求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科學探究是講究規則的,如果學生都是隨心所欲去做,一方面會偏離研究方向,另外對于理性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也是沒有益處的。還有的教師關注較多的是熱鬧的氣氛,學生是否在動手,是否在討論,是否在實驗,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卻不去思考和分析,對于科學精神的培養還不夠充分,對學生尊重事實、尋根究底、敢于質疑等科學品質培養的意識還比較淡薄。例如,某教師教學《奇妙的指紋》一課,學生把已有的經驗和實驗結論混為一談,通過實驗學生得到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每個人的指紋都不相同。我們的老師是不是應該反思,這是在本節課所能得到的實驗結論嗎?
二、部分教師的科學素養不高導致對科學教材的把握有偏差
有些教師雖然在使用科學教材,但對于教材的整體性、結構性以及每一部分內容所要實現的三維目標不是很清楚,對每個活動設計的目的理解不透,對活動與活動之間的結構性缺乏認識。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沒有真正體現編寫者的意圖,科學課上得沒有科學味,有些環節在走過場,甚至是穿新鞋走老路,用的是科學教材,上的是自然課。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上課伊始,老師提問:“看到課題,你想研究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結果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社會學的、有科學發展史的……15分鐘過去了,孩子們還沒有切入研究的主題。還有的教師把書中的探究性實驗又變成驗證
性的實驗。
三、科學教師隊伍中教師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凸顯
在每次培訓的過程中,每個地(市)聽課的教師近百人,通過與他們交流得知,其中專職教師非常少,每個市(縣)一般僅有2 ~3人,很多教師都是兼職的。有的教師身兼幾個學科,人員不穩定,流動性很大,并且多數教師的年齡偏大。一般情況下每個鄉村小學,學校教職工一共10人,其中6位班主任,一位校長,其他的幾個老師承擔所有的科任課。諸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導致教師隊伍發展不均衡現象比較明顯。
四、辦學經費不足制約著教師和教學的發展
由于各地辦學經費的緊張,教研員和教師走出去學習的機會很少,參加各種培訓的機會也很少,所以,有時候信息比較滯后,遇到的困惑無法得到及時解決。甚至有的村級小學只給教師訂教材,而不訂教師用書,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另外,科學課都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的,有結構的活動材料是教學的必要保證,但各學校實驗室中的實驗設備陳舊,已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因此,許多科學活動需要的材料都是教師從家里帶來的。例如,教學《溶解》這部分內容時,需要的食鹽和糖等材料都是教師從家里帶來,而講《磁鐵的磁性》時,有的農村小學的實驗室甚至沒有磁鐵,有的僅有幾塊也因時間太久,磁性很弱。因此有的教師就變成了講實驗,或是只有教師的演示,學生失去了動手探究的機會。這些都制約著科學課的發展。
通過調研活動,我們雖然對農村教師的工作、生存狀態有了一些了解,但還不夠全面;我們雖然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幫助,但還略顯單薄。我們今后的培訓工作,還任重而道遠。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和途徑提供給廣大教師更多的服務和幫助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今后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一、組織多種形式的送教下鄉活動,實現城鄉互動
針對農村教師渴望學習、渴望交流的情況,有計劃地組織名優骨干教師深入到農村學校,與農村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交流各自對教學的理解。依托這些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對廣大農村教師進行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培訓。逐步形成梯隊合理、素質強的教師隊伍。本學期,我們請教科版教材培訓專家繼紅小學的金光濤老師深入到雙城、五常兩地對教師們做教材輔導講座,并與當地教師互動交流,使教師們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優質的培訓,效果非常好。
二、結合網絡教研,開展更多的遠程培訓
依托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的學科網頁、教研論壇、學科資源庫以及黑龍江省的小學教研在線網上論壇,在有條件的縣、鄉小學開展遠程培訓。這樣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即節省培訓經費,又可以節省時間,教師可以隨時參與,與課改專家、骨干教師或同行及時交流、溝通。本學期我們以學科論壇為載體,加強城鄉教師的交流。我們開展了哈爾濱市小學科學“進取杯”教學展評活動,同時,在學科論壇中我們建立了活動研討分論壇,要求所有上課的教師把教學設計和反思發到上面,參與活動的老師以跟帖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思考、建議、困惑,實現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同時,我們開辟的金光濤教學隨筆專欄,把金老師每天的教學故事、教學反思發到論壇中,深受教師們歡迎,僅3天,點擊人數就超過100人。第八批市級骨干教師培訓,我們也開展了遠程教研培訓。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先帶動一部分農村骨干教師參與進來,再不斷拉動其他教師的參與熱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強培訓者的培訓,實現立體網狀的培訓模式
為了充分發揮本地教師的資源優勢,我們將進一步建立逐層培訓的模式,每個縣(市)選出一部分優秀兼職教研員,對他們進行專門培訓或是走出去,到學科活動開展比較突出的區(縣)學習、調研,回去之后承擔培訓下一級教師的任務。這樣逐步形成立體、網狀的培訓體系,使培訓真正落到實處。
雖然農村小學科學教師的培訓任務任重而道遠,要想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我們還需要長期的努力,但隨著教師認識程度的提高和培訓方式的轉變,有理由相信,小學科學教育會迎來燦爛的春天!
(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