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中國文化體系龐大,它擁有對自然界、社會人文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行為方式,它是多種文化的混合體。具體地講,在思想行為上,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主;而對于自然的理解則以道家文化為主。唐詩宋詞、陶瓷、音樂、繪畫……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都烙下中國文化獨特的印記;貴和尚中、堅忍不拔、仁慈、愛國、勤奮、探索、創新……中國人高貴的文化素養與高尚的精神品質贏得世界的認可與尊重。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體系多數時間處于開放狀態。它也汲取并改造世界精華文化,如佛教。“有容乃大”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也是中國文化長盛不衰的一個根本保證。文化興則中國興。文化強則中國強。本刊推出“漢魂志”系列報道,身體力行,實踐中國文化。
遠在四五千年前,當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相繼崛起的時候,世界的東方,炎帝、黃帝部落以龍為圖騰,同樣在開始他們偉大的歷程。自此以后,這個民族的子孫皆樂意稱自已為“炎黃子孫”、“ 龍的傳人”。
他們稱華夏族。
他們創造了歷史,歷史也給了他們足夠的尊重,太多的事跡為其后世子孫所稱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小白攘夷,華夏重生等,一代又一代英雄使得后人對這個民族能夠屢遭重創仍能重生慶幸之余又覺理所當然。
由于其獨特的包容性與適應外界壓力的能力,這個民族堅強地生存了下來。當整個西方津津樂道于古羅馬文明的偉大時,他在東方已經創造了領先古羅馬的文明,而整個西方對其一無所知。只有在班超派遣其助手西行尋找這個號稱“大秦”的古羅馬帝國的時候,西方才通過與其敵對的安息帝國了解到東方還有這么一個龐大帝國的存在。
“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2300年前,做了漢朝皇帝的劉邦志得意滿地在其家鄉教小兒歌舞的時候,或許沒有想到,他所創造的這個龐大帝國王朝的名稱將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族之名,由此而生。
他有理由為自己自豪,他的子孫無比強悍。霍去病、李廣、衛青、路博德、楊仆、鄭吉、陳湯……破匈奴、擊南越、收朝鮮、敗烏桓、降夜郎、屠大宛(輪臺)、定康居。丁零、鮮卑、羌、氐、南蠻、百越無不俯首稱臣、北面來賀。他們用自已的行動贏得了所有人包括對手的尊重。
他有理由為自己自豪,他的子孫無比智慧。創造了太多讓世界為之目眩的奇跡,中央集權制度、言官制度、司法制度,絲綢、瓷器、造紙、印刷、航海、精鐵鑄造工藝,無一不獨領風騷。
他有理由為自己自豪,他的子孫無比執著、堅忍。蘇武、張騫、班超,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著后世子孫。
……
當一個血管里流淌著漢、胡兩種血液的漢人——李世民統一了整個中國的時候,后人們意識到:這個同化、摻雜了胡人新鮮血液的漢民族更加強悍、進取。
唐朝,中國歷史中第二個強盛王朝出現在東方的時候,世界都籠罩在它的光芒之下。貞觀、開元,一個又一個的治世、盛世創造出了令世界折服的偉大文明。漢民族也達到了其古代文明史的最高峰。
唐人,身處異國他鄉的中國人也為這個稱謂頗感自豪,它代表著一段曾經無比榮耀的歷史。
在經濟、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漢文化復興這個詞逐漸熱門。為何要在現代文明發展如日中天時提出“復興”一詞呢?漢文化復興的必然性在于文化共存的必然性。文明的復興不是作為民族主義者的炫耀資本,而是世界發展的一種樣本。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在獨立發展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成為世界的一個樣本。
漢文化的復興不是以推翻其他的文化為目的,也不是排斥現有的制度,只是謀求文化發展的平等機會,這就是漢文化要做的事。
在深受西方經濟大潮影響的今天,漢文化并非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它頑強地生長在漢人的內心,這是漢文化復興的內在動力。漢文化的復興關鍵在于文化內核的復興,華夏千百年來思維方式的復興。
漢文化復興無疑是對現存不合理世界文化格局的有力沖擊和修正,從而改變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意識不斷膨脹所造成的文化結構失衡或曰文化生態失調,它將使中華文明乃至東方文明擺脫長期以來受鄙視、受壓抑的地位,使古老中華文明的傳統和價值再次得到肯定。這種自信心的恢復將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出現,從而開創世界各國文化真正平等交流、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共同發展的人類文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