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科舉廢除100周年。100年前,一項存在了1400年的制度,經當時的重臣張之洞、袁世凱、岑春煊、端方等人一攛掇,幾年前一手埋葬了戊戌變法、被人視為頑固派首領的西太后下了一紙詔書,就這么完了。順手翻了一下當時也算是小名人、而且對時政頗為熱心的鄭孝胥的日記,1905年這年,關于廢科舉,居然一字未提。戊戌變法時廢八股引起的軒然大波,此時已經消失在了爪哇國里,知識界看起來已經坦然接受這個在我們看來幾乎是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個被美籍華人著名學者許倬云稱之為中國文化三原色之一的科舉制,居然完結得這么無聲無息,波瀾不驚。不僅令今天的我們不解,而且讓當時有點了解中國的外國人看了,驚奇之余,未免有點盲目樂觀?!短┪钍繄蟆否v北京記者莫理循居然由此推理說:既然“中國能夠不激起任何騷動便廢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舉制度,中國就能實現無論多么激烈的改革”。(《清末民初政情內幕》)
莫理循沒有弄明白,廢科舉這項看起來最具現代性的制度變革,雖然似乎表現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熱忱,其實背后卻有古已有之的老套路在起作用。如果沒有這種老套路,科舉即使不可避免地會被廢除,也斷不會如此迅速,更不會如此的朝野一致。
在科舉廢除的時候,雖然來自西方的“大門口的陌生人”已經進得門來幾十年,在政治上,也已成功地將中國拉進了西方的世界體系,但在社會生活上,除了少數的沿??诎冻鞘型猓@些外來者卻并沒有給中國帶來更為深刻的變化。事實上,直到科舉廢除,在學堂里讀書的人們,多半是腳踩兩只船,一邊學著聲光化電和ABCD,一邊復習著八股文,背誦子曰詩云,隨時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當年進了江南水師學堂的魯迅兄弟的例子就很典型。周作人后來回憶,在科舉廢除前夕,在學堂讀書的他,仍然受家里人的催促,要他回去參加秀才考試,對于周氏和其他類似處境的讀書人來說,腳踏兩只船,無非是多一條發達晉升的途徑而已。
廢科舉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它留下的傷痕也讓我們癢了100年。在這期間,西方的學說我們不知引進了多少,知識更是添加到了不知爆炸了幾回的地步,可是,我們的智慧好像還在原地打轉,甚至還有點退步。當年現代性的變革骨子里是傳統的套路,今天卻也海棠依舊,甚至并沒有紅肥綠瘦。100年了,覺得自己走了很遠,走來走去,才發現其實還在古人的迷局中沒有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