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我國文化產業領域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2001年一年中,我國在文化產業政策的層面上,有一些比較大的運作,包括陸續組建大的文化產業集團,允許外資企業進入若干文化產業保護領域,標志著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國際化競爭,并開始實行一些積極借鑒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經驗的舉措。
中國加入WTO之后,文化產業原先一些受保護的領域開始對外開放,新的競爭局勢隨即展開。這種新的局勢,促使我們全面地審視既有的文化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
文化產業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過去的幾年當中,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據文化部統計,截至2000年年底,由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業、藝術品經營業等產業單位20多萬個,年上繳稅金20多億元,創值100多億元。加上傳媒、出版、培訓教育和文化旅游等產業10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也有專家統計,我國今后幾年內,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有3000億元以上,到2005年已達到5500億元左右的規模。
無論是消費需求,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目前的文化產品生產能力都存在著極大的不足,核心問題就是產業化程度較低。這是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但是,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是巨大的:中國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厚,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特別是“九五”、“十五”計劃的實施完成,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人們開始追求一種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費,社會經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在“十五”期間,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宏偉戰略。黨中央多次強調,西部大開發的過程同時應該是一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照我們理解,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應該是大力發展西部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可以吸收大量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把西部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推動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從戰略高度認識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并不僅僅是一項具有經濟效益的工作,而是需要從國家文化安全與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來予以重視。顯然,在現代國際化的環境中,發展文化產業是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價值的手段。只有在發展文化產品方面采取產業化市場化的途徑,才能加大傳播我國民族優秀文化的力度,才能在國際文化產業中占有和我們泱泱大國相稱的地位,既獲得文化的競爭優勢,又以過去所沒有的深度和廣度,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的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更具有一種緊迫性。我們今天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要面向全國,而且必須面向世界,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之轉化為全世界億萬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這樣一方面可以創造數以百億計的利潤,另一方面又可以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價值觀、審美觀)傳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發達國家特別是以美國文化(美國的價值觀、審美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文化單一化的局面,這是一種現實的危險。許多學者已經指出,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構筑國家文化安全體系具有必要性,并指出,發展文化產業乃是構筑國家文化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在現代環境下,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離不開文化產業,推動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也離不開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使其文化具有與經濟規模相應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其經濟規模,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