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與馬季相識,是在1976年。這一年他和師勝杰一起赴北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作為評委的馬季那個時候已經是相聲界的中流砥柱,是一錘定音的人物了。他相中了這個相聲新苗子,就對身邊的專家們說,這個年輕人天賦和悟性都很高,只要假以時日多加錘煉,就一定能夠成為相聲大才。他要把姜昆調進京來,并收他為徒,幫助姜昆盡快成才。那時候,姜昆在黑龍江建設兵團已經小有名氣,被譽為“曲苑新葩”。調他進京,對兵團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人家不愿意放人。
可是馬季不愿意看著這個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就這樣埋沒在基層。他思慮再三,后來想出了一個妙招。為了討好兵團,也同時與兵團領導搞好關系,他帶領一支曲藝演出隊,直奔姜昆所在的兵團。他打起慰問演出的旗號,不給領導提調姜昆的事,只是帶領曲藝團賣力地演出。他們演了一場又一場,讓平時很難見到這些明星的兵團領導十分感動。也為馬季識才、愛才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放姜昆去北京。姜昆最終成了中國相聲界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姜昆因為馬季的發現和推薦走向成功,可喜的是姜昆繼承了馬季的品格,也始終把從基層發現人才當做神圣的責任。1987年8月,時任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的姜昆帶團到了遼寧省鐵嶺市,可在體育館剛演了一場,姜昆就發現觀眾對節目根本不感興趣。從沒受過這分冷遇的姜昆悄悄深入到群眾中了解情況。觀眾誠懇地告訴他:“你們的節目根本不逗樂,與我們鐵嶺團的趙本山一比差遠啦!”姜昆將信將疑地說:“那我們就看看那個趙什么的節目吧,也算是互相學習。”
趙本山聽說是給姜昆這樣的大名人演出,立即拉上幾個演員,手拎肩扛著幾件破道具就來了。當時他們演的是《瞎子觀燈》和《1+1=?》兩個節目。
演出開始了,包括姜昆在內,說唱團的演員們開始還能作矜持狀,一臉嚴肅地不說不笑,可看著看著,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演出結束,姜昆一個勁兒地夸演得好。他說,要把趙本山的節目推薦到中央電視臺演出,他回北京要向曲藝界隆重推薦趙本山。
就在當年的國慶晚會上,趙本山的《1+1=?》作為開場節目被推出。趙本山在中央電視臺一炮打響,從此成為中國曲藝界一顆耀眼的明星,成為中國的小品之王!
沒有馬季這個伯樂的發現和推薦,就沒有今天的姜昆;沒有姜昆這個伯樂的發現和推薦,就沒有今天如日中天的趙本山。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作為伯樂的那種博大胸襟和崇高品格。
這也正是馬季和姜昆之所以成為一代大師的理由,也是他們無論在本行業還是在全社會為人所崇敬的理由。故而成為伯樂,不僅需要能力,更要有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