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繡之一,是中國繡品中品位極高、不可多得的珍品。
目前,汴繡沒有統一的商標,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生產規模逐步萎縮。汴繡復興需要外力支持。
汴繡傳承宋繡
汴繡是在繼承宋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繡(蘇、蜀、汴、湘)之一,因北宋時期汴京(開封)為皇城,所以汴繡也多為宮廷御用而做,繡工精細,極其講究典雅精致,是中國繡品中品位極高、不可多得的珍品。
據記載,北宋時期,朝廷宮中設有文繡宛,集中當時最優秀的繡女300多人專為皇帝、王妃及朝中大臣刺繡朝服和工藝欣賞品等。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等皆為汴繡的精品,所以汴繡亦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
汴繡之昌盛,《東京夢華錄》形容“金碧相射,錦繡交輝”。明代董其昌所著的《筠清軒錄》中評價:“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之情,花鳥極綽約啁哳之態。”
北宋是汴繡的鼎盛時期,到了靖康元年,金兵攻破開封,多數刺繡藝人被擄掠屠殺,只有少數工匠被宋皇室貴族帶到蘇杭一帶。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城市手工業受到嚴重摧殘,刺繡藝術也隨之一蹶不振。此后,直到近現代,開封刺繡業基本泯滅。
20世紀50年代,開封汴繡廠成立后,對古老的汴繡藝術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汴繡從沉寂中蘇醒,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汴繡精品曾獲得國家百花獎,貴為國禮贈送外國首腦,聲名遠播。許多人看好汴繡良好的市場前景,紛紛辦工廠、開商店經營汴繡。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封旅游業的開發為汴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汴繡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當時,開封有各種汴繡經營廠商四五十家,形成了以國家所有制企業為主體,個體私營、家庭作坊式經營為補充的多元化格局,可謂百花齊放、春色滿園。
然而,繁榮背后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位于開封市中山路北段的宋都御街,兩側角樓對稱而立,樓閣店鋪古色古香,經營開封特產、傳統風味、古玩字畫等,引得不少游客前來御街觀光。御街兩側經營工藝品的店鋪,均有各類品種的繡品出售,大大小小色彩各異,上面印有“中國汴繡”、“開封汴繡”等字樣,圖案以《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中國古畫為主,也有少量的西方油畫、人物肖像等。
這些繡品乍一看平齊光亮,仔細看就會發現:同樣的圖案,線條的粗細不同,針腳大小也不同;色彩過渡有的柔和,有的突兀;人物神態有的生動活潑,有的顯得呆板。而且,汴繡的價格同樣混亂不堪。相似規格、相同圖案的一幅《報春圖》,最高的一家報價5000元,最低的報價僅200元,價格落差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據了解,一些經營汴繡的店鋪從蘇州農村等地購來廉價的繡品,充當汴繡銷售。如今,這種運作方式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成了公開的秘密。還有一些店鋪為了表明“正宗”,都在店內顯要位置擺上一副繡臺,上面是繡了一半的作品。但是,這些繡品的繡制工作常常是個擺設,對客戶而言,一時難辨真假。粗制濫造的繡品堂而皇之地掛在貨架上出售,質量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更有一些店主對顧客解釋說:凡是開封人繡的刺繡都叫汴繡。
“汴繡”商標的紛爭
開封汴繡廠是開封汴繡行業中的元老。該廠1954年成立,1958年定名為“地方國營開封汴繡廠”。但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獨家生產,加上商標意識淡薄,一直未將汴繡申報注冊。
20世紀末,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假冒汴繡的店鋪日益增多,開封汴繡廠為保護汴繡地方藝術,避免市場魚龍混雜,于是向國家工商局提出申請將“汴繡”二字注冊,卻沒有想到,遭到以大宋汴繡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其他汴繡廠的強烈反對。反對者向國家工商局遞交意見書,不同意開封汴繡廠對汴繡注冊。大宋汴繡有限公司等反對者認為:“汴”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開封的別稱,按《商標法》有關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不得作為商標,開封作為河南下轄的地級市,別稱“汴”也應禁止用于商標。“汴繡”是商品,不能注冊成某一個企業的商標,開封汴繡廠的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但開封汴繡廠則堅持認為,“汴繡”不是歷史遺留的獨特地方文化,是開封汴繡廠企業名稱的縮寫,是屬于開封汴繡廠的,因而申請注冊無錯。
開封汴繡廠有關人士表示,注冊“汴繡”系列商標目的就是要保護經過幾代人嘔心瀝血創出的牌子,站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高度上,防止假冒偽劣商品把這塊牌子砸掉。如果注冊成功,凡開封市生產刺繡工藝品的廠家,只要按照“汴繡”牌刺繡工藝品的刺繡工藝和針法生產,經檢驗符合統一的質量標準,均可以無償使用汴繡商標。開封汴繡廠要保護的是獨創的品牌,保護的是產品質量,并不完全是為了獨家占有。這樣既有利于規范商標使用行為,有利于防假拒劣,更有利于汴繡牌刺繡工藝品得到健康發展。
雙方爭執不下,國家工商局商標局也以不利于保護開封刺繡行業的公平競爭秩序為由對“汴繡”商標不予核準注冊。
時至今日,“汴繡”商標雖經開封市各屆政府“積極協調”,但歷時9年仍未成功注冊。
針對商標之爭,一些專家認為當地企業應該求大同存小異。河南省政協委員劉信圣認為:開封汴繡廠長期陷入商標注冊之爭,坐等政府協調的做法不妥,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錯過了自己打造企業品牌的時機,其后果是開封刺繡工藝品市場長期陷入混亂狀態,建議換一種思路,促進問題盡快解決。
2006年10月,劉信圣呼吁,“汴繡”商標一般認為具有開封人民共有含義,因此容易引起爭議和異議,因此可以暫時擱置爭議,建議骨干企業可以盡快申請其他商標,例如汴梁牌、汴京牌、大宋牌等,商標中去掉“汴繡”字眼即無爭議。與此同時,建議開封市相關部門盡快制訂出地方工藝繡品行業標準,像開封汴繡廠等開封骨干刺繡企業技術力量強,產品質量好,因此,可以獲取首批質量認證。
國色天姿步履艱難
2007年1月16日,在千呼萬喚中,開封市30多個廠家、店鋪終于聯合成立了汴繡行業協會。在此以前,汴繡行業協會遲遲沒有成立。沒有行業協會的直接后果是缺少行業團結,競相壓價,互相打壓。這種內部紛爭讓汴繡企業無法將市場蛋糕做大做強。
對此,開封一家汴繡企業的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事實上,開封市政府提出行業協會的事情已有好長時間了,但總是口頭上提這件事,沒有人實實在在落實。具體由誰牽頭?大家如何參與?規則如何制定?價格和技術標準如何統一……”
有關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在開封市從事生產、經營刺繡工藝品的廠家店鋪有35戶,其中本市具有生產加工能力的刺繡廠有10戶,刺繡工人200余人,而從蘇州農村購買繡品搞營銷的店鋪就有25戶,蘇州人來開封開店鋪的有兩戶。據測算,開封市全年繡品銷售額3000萬元,其中蘇州農村繡品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開封人自己生產的刺繡品銷售額僅有幾百萬元。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生致力于汴繡研究和開發的王少卿先生憂心忡忡地說:“有些生產汴繡的工廠或家庭作坊唯利是圖,為降低成本就減少色次,增大線徑,粗制濫造,一幅本來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繡品,兩三天就趕出來了,繡品的低劣程度可想而知,這樣的東西完全失去了汴繡的特色。照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國色天姿的汴繡將會喪失掉精致的風格和品位,一個本來無價的品牌有可能變得一文不值。”
王少卿說,汴繡的線色有1000多種,每種顏色從淺到深有十多種之分,有些色彩豐富的作品需要一二百種顏色的絲線,一個小小的色彩過渡,就需要繡工埋頭繡半天。因此,一般小幅汴繡作品就要繡幾個月,中等作品要繡一年,大幅的要繡兩三年,有時還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這樣的作品才是汴繡中的精品,它費工費時,因此成本高,價格自然也不低。
業內人士如此評論汴繡的衰落:沒有統一技術標準,沒有統一的商標,大量外地繡品以次充好、冒名頂替、魚龍混雜、價格混亂,傳統的工藝產業無法適應市場化浪潮,生產規模逐步萎縮,沒有行業協會,政府監管不力……
汴繡受到了市場法則的嚴厲鞭撻。汴繡正在走向衰落。
汴繡復興之路需要文化創新
談起汴繡,業內人士無一例外談到了蘇繡。蘇州人為什么能把繡品賣到全國各地,在全國工藝品市場上占據那么大的份額,每年創造幾億元的利潤?事實上,市場經濟下的“蘇州模式”值得借鑒。蘇州人市場開拓意識強,沒有把自身局限于蘇州的小圈子,而是把眼光放得長遠。蘇州對刺繡藝術大力支持和保護,圍繞刺繡藝術做了很多文章,比如舉辦刺繡藝術節、建立刺繡市場進行刺繡作品競賽等。另外,蘇繡還走進了學校,有效地提高了蘇繡的知名度。汴繡只有取長補短、興利除弊,才能迎頭趕上。
如今,汴繡站在了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也許要不了多久就可能重蹈洛陽“唐三彩”、禹州“鈞瓷”等傳統工藝品的覆轍。如何拯救這一文化遺產,突圍的路又在何方?有識之士深感憂慮。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有效地整頓和管理市場,使汴繡這一風格獨特、格調高雅的工藝品不至于淹沒在假冒偽劣的繡品之中,洗去身上的塵埃,重現天姿國色。其次,應由政府或社會組織出面牽頭成立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行為。市場經濟體制越完善,行業協會的作用就越重要。行業協會既是各行業自我協調和管理的團體,又是政府管理經濟的有利輔助和支持機構,它有助于規范各廠商的經營行為,形成合力。
業內人士還認為,汴繡要重視新產品開發,要創新,要根據市場變化生產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習慣的繡品,產品也不應拘泥于單純的裝飾品,應該積極拓展其他領域;經營方式也要創新,不可固步自封,要大膽引進新的經營方式開拓市場。還要培養專業人才,要有人去真正做策劃、包裝、營銷等。先前,開封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胡魁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汴繡是國有無形資產的一部分,它的保護與發展已經引起開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果不能使之得到有效的保護,對國有資產在規范的前提下的保值增值將是巨大的打擊。”
肩負著傳承傳統工藝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雙重使命的汴繡,如何實現產業化?時任開封市市長的劉長春回答媒體采訪時說,汴繡行業不能抱著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不變的態度,要用工業化的理念和改革的思路來推動傳統工藝品行業的發展,可以借鑒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成功經驗,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盤活存量、擴大增量,讓這潭水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