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神話”是商業文化
還是精神還鄉?
國際寫作項目“重述神話”在中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作家蘇童的《碧奴——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推出半年來已銷售10萬冊。近日,葉兆言《后羿——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話》也首發5萬冊。據悉,山西作家李銳將重述“白娘子”,藏族作家阿來將重述“格薩爾王”,另外還有格非、莫言等10位作家都將陸續加入重述神話。作為一種商業文化策略,“重述神話”無疑是成功的。重述神話是現代人精神還鄉的重要途徑,可是它能否成功完成這個使命卻遭質疑。商業化的文化行為往往容易陷入“流行化”和“標簽化”,因此更需要作家有一種虔誠的姿態、豐富的學養和文化的洞察力。拂去歷史的塵埃,挖掘神話的“文化符碼”,并找到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連接點。不能沉浸于精致化的語言和敘述上的自戀,為重述而重述。從這個角度來說,“學者型作家”更適合重述神話的寫作。
“三把火”燒旺“明史熱”
2006年,出版界和網絡上的“明史熱”,已經讓人戲稱去年為“明”年。沒想到今年一打頭,湖南衛視播出46集開年大戲《大明王朝1566》把這股明朝熱的火又燒旺了一把。網絡寫手石悅的《明朝那些事兒》深受追捧,他創造了一個草根寫史的新紀錄。出版社接力續火,有關明朝歷史的圖書和話題接連不斷、持續火暴。
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是最初的一根導火索。它在30年前一面世,就挑逗起了國人對明史的興趣,而它30年來一版再版,就像一杯功夫茶,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影響力從學界到民眾逐步增強。2007年1月8日,《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以開年大戲的姿態首次播出,再次以歷史劇的姿態引發新一輪的收視熱潮。如果說網絡上和圖書上的明朝都需要靠文字營造一種場景的話,電視劇則把明朝的生活場景和情境活生生地端到了受眾眼前。
昔日“見義勇為”變為今日“見義智為”
“賴寧式”好少年曾是全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但近年這種觀念正逐步改變:2006年中國教育部最新頒布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中規定,救災搶險應當由專業人員或者成人從事,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參加。在此基礎上,不少地區、學校均制定守則、規范,不鼓勵學生“見義勇為”,最多也只能“見義智為”。各界人士紛紛呼吁教育機構在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的同時避免青少年對英雄行為的簡單模仿,而要將保護自己生命安全作為第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