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師:今天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上一節科學課。我們科學課的口號是——
生:動手動腦,認真觀察,探究奧妙。
師:這節課,我們就要像口號中提出的那樣,同學們有信心嗎?
生:有信心。
師:今天和我們往常上課不一樣,有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高興嗎?
生:高興。
師:你們高興了,老師有點緊張,為了緩解緊張,老師先講個小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玩得正高興,小明一個大腳把球踢進了一口枯井里。這口井又小又窄,伸手也夠不到球。這時啊,聰明的小剛想出了個辦法,順利地把球取了出來。大家猜猜小剛用了什么辦法拿到球的?
生:用水讓皮球浮起來。
師:你和小剛一樣聰明。
師:可如果小明和小剛他們玩的是鉛球。鉛球進去了,還能用這種方法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鉛球太沉,浮不起來。
師:你們說得很對,今天我們就研究一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板書。)
二、新授
師:同學們看,老師這有玻璃的培養皿,把它放入水中,你們認為會怎樣?
生:它會沉。
生:它會浮。
師:老師現在把它放在水面上。(師演示,把培養皿放在水面,浮。)
生:浮起來了。
師:老師把它放在水底,它又怎么了?(師演示,把培養皿放在水底,沉。)
生:它又沉下去了。
師:為什么同一種物體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呢?有的同學會說老師你放的方法不同。對了!這就是老師想告訴大家的,我們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首先要統一方法,書中就給了我們兩種方法。大家看屏幕。哪位同學來讀一下?(出示課件,生讀。)
師:讀得非常好。
(活動一)
師:今天為了讓同學們能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第一組材料已經放在桌子上了,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嗎?
生:想。
師:打開看看。(紐扣、橡皮擦、蠟燭頭、回形針、象棋、乒乓球、泡沫、西紅柿)可以了嗎?
生:看好了。
師:好,這組材料一共有8種。我們先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到水里去,先請每組同學預測一下,如果這些物體放在水里的話你們認為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并把你們小組認為會沉的放一堆,會浮的放一堆,還要把預測的結果用箭頭填在表格里。(開始小組討論,預測沉浮。)
師:可以了嗎?哪組愿意把你們的討論結果匯報給大家?
生:我們認為紐扣、橡皮擦、回形針、西紅柿會沉;乒乓球、象棋、蠟燭頭、泡沫會浮。
師:請你先別坐下,我想問問你們組是根據什么預測的?你們認為物體沉浮和什么有關?
生:我認為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板書:輕重。)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們小組認為回形針會浮。
師:你有理由嗎?
生:我們認為回形針比較輕所以會浮。
生:我們還認為象棋也會浮,因為象棋是木頭做的。
師:你們認為木頭會浮都和什么有關系?
生:和材料有關系。
生:我們也認為回形針會浮,因為它比較小。
師:哦,也就是說它的沉浮與大小有關了?(板書:大小。)
生:對。
生:我們認為紐扣是會浮的。
生:我們認為蠟燭頭也會浮。
師:有理由嗎?
生:我認為它很小。
師:現在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要不要試試看?
生:要。
師:實驗之前水槽也有話說(出示課件),除此之外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呢?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來做實驗。(生讀)現在我們就開始實驗。(學生分組活動。)
師:現在同學們實驗都做完了,哪組來匯報下結果,你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浮的有乒乓球、象棋、泡沫、蠟燭頭、西紅柿;沉的有紐扣、橡皮擦、回形針。
師:為什么西紅柿會浮起來?你們覺得物體的沉浮和輕重、大小有關系嗎?
生:沒有。
生:有。
師:到底有沒有關系呢,我們通過實驗進一步來研究。
(活動二)
師:把紅塑料袋里裝的第二組材料拿出來。打開之前,請把桌面清理干凈。我建議觀察一下這組材料有什么特點。(出示袋內物品:1號球,2號球,3號球。)
生:大小相同,輕重不同。
師: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呢?(開始活動。)
師:可以了嗎?發現了什么?
生:1號球沉,2號球浮,3號球也是浮。
師:你們覺得這一組材料的沉浮和物體的輕重有沒有關系?
生:有。
師:為什么第一組材料看不出物體沉浮和輕重有關系,而第二組材料可以看出來?
生:第一組材料大小不一樣,第二組一樣。(板書:大小相同。)
師:你們說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看出物體沉浮和輕重有關系?
生:在大小一樣的情況下,物品沉浮和輕重有關系。
(活動三)
師:現在我在想剛才你們做的第一次實驗,也是說物體的沉浮和大小沒關系。如果現在我們繼續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和大小有沒有關系,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
生:輕重相同,大小不同。
師:今天老師就準備了大小不同,輕重相同的物品。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它們沉浮情況是什么樣的。(開始活動。)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小的沉下去,大的浮上來了。
師:都是幾號呢?哪個露出水面的部分最多呢?
生:2、3、4、5號,5號露出水面最多。
師:是不是大的都浮上來了,小的都沉下去了?
生:是。
師:物體沉浮和大小有關系嗎?在什么情況下有關系?
生:有。在輕重一樣的情況下。
師:為什么第一組材料和大小沒關系呢?
生:因為第一組材料大小、輕重都不一樣。
師:為什么第三組材料和大小有關系呢?
生:因為第三組材料大小不同,輕重相同。
三、小結
師:綜合以上兩種情況,你能說出什么樣的物體最容易沉,什么樣的物體最容易浮嗎?
生:越大越輕的越容易浮,越小越重的越容易沉。
四、課后作業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物品的沉浮和大小、輕重是有關系的。想不想用你這節課學到知識做個小游戲?
生:想。
師:請同學們準備一張這樣的白紙。想辦法讓白紙浮在水面上而且還要載重,誰的白紙載重最多,誰就是冠軍。下課。
反思: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第五單元第一課。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出發,把學生“拉”進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然后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發現新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積極體驗和探索,體現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習慣、科學認識和科學素養的宗旨。本課我設計的三個主要活動是這樣的:
1.首先讓學生對桌上的材料進行預測。根據學生的預測和實驗結果進行板書。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進行自己初步的判斷: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大的物體會怎樣,重的物體會怎樣等。
2.實驗: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嗎?請學生將材料放入水中進行實驗驗證,匯報時,教師再次把學生的實驗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并讓學生對比,結果學生得出:物體的沉浮跟大小、輕重無關的結論。
3.再次進行實驗驗證沉浮與大小、輕重的關系。控制輕重,研究大小;控制大小,研究輕重。 最終得到結論:輕重一樣的物體,沉浮與大小有關,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樣的物體,沉浮與輕重有關,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從這三個活動的安排上來看,第二個活動是第一個活動的發展,第三個活動又是第二個活動的深入。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所開展的活動是按學生的思維發展循序漸進地展開,有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有利于學生認識和思維的發展,這個活動的價值就比較高。
整個教學活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入繁,層層深入,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達到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之成效。探究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通過討論不斷地去思考物體沉浮和物體本身大小、輕重的關系。這培養了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尊重證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養成嚴謹求真的習慣,經歷了“發現——否定——再否定――再發現”這樣一個不斷沖突、不斷修正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達到了科學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動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給本次活動帶來了不少的遺憾。比如語言不夠簡潔、精彩;板書不夠整潔規范;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多樣,不夠精彩;還有個別活動不夠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都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另外通過此次活動,我也深有感觸,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生動、精彩的科學探索活動,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敏銳的應變能力,否則我們所組織的活動就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多下工夫,只有不斷地給自己充電,不斷的磨練自己,才能不斷成長進步。
評析:
沉浮這節課是比較經典的內容,它體現了我們編寫組對現在科學課程的理解: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金老師這節課有四個方面是比較好的:第一,金老師的個人素質很好,有主持人的風采,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第二,整節課的課堂教學環節設計注重了發展學生的思維,把握了教材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發展的脈絡。第三,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言。這節課中學生的思考是自由的。第四,金老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記錄習慣和保護科學器材的習慣,這些都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對于這節課我也有三個建議:第一,我們要根據學生發展的狀況鉆研教材,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改進我們的教學策略。金老師這節課如果能在第一環節里就確定沉浮的觀察方法效果可能更好。第二,要把握好變量控制,改進觀察材料,避免空心材料出現。第三,金老師要注意在課堂上當學生的發言超出預設時的處理,同時要注意課堂語言的準確性。這節課對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比較高,我建議這節課用兩課時分割一下,會使探究活動更充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