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英語自學能力三法
一、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在課前預習中,學生要看懂教師尚未講授的新知識,就必須綜合運用自己學過的相關英語知識,通過對新材料的綜合觀察,認真思考分析,最后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起作用的就是自學能力。因此課前預習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指導學生預習時,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使其樂學。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一些問題來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培養學生查閱字典的能力
字典是語言學習者的重要工具書,要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就必須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教師不僅應教會學生查閱字典的方法,還應該訓練學生查閱字典的速度和能力。這一點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這將為他們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開展讀課外書的活動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為了給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活動也易于培養自學能力。教師應在課文教學以外,選擇比較簡單,生詞少,內容生動有趣的短文,讓學生自己在課外閱讀。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新馬路小學 楊薇)
教師備課小竅門
1.備導入導入的方法要依據課文而選,要通過導入給學生留個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如在教學《蜘蛛結網》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播放一個畫面:一名女孩在樹林里跑,她的臉忽然被蜘蛛網蓋住了。小女孩邊哭邊說:“蜘蛛是怎么織的網,這么大,這么粘,這么結實呢?”畫面停止。“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她找到答案嗎?”學生被畫面吸引了,異口同聲地回答“愿意”。
2.備重點重點往往是新課中要說明的問題或是講明的道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要找到進入重點的入口,《蜘蛛結網》一課的導入結束,學生的匯報就把蜘蛛結網的過程說清楚了。根據學生的回答再給學生一條線:引出蛛絲——纏到對面的樹上——結成纜索——第二條平行纜索——織網。這條線在學生興趣很濃的情況下就把學生牢牢拴住了,使整個一堂課有了靈魂。
3.備難點所謂難點,即教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難點和重點有時是一致的。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重難點,并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蜘蛛結網》一課的難點是知道作者為什么非要砍蜘蛛結網?這個答案看似簡單,書中已經說了小時候蜘蛛網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可深層的意思怎樣去理解呢?我同學生一起回憶了《愛迪生孵小雞》這篇課文。愛迪生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發明呢?這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找到了本課問題的答案。
(北安市石泉中心小學郭麗敏)
不讓學生“好好”學習
一家動物園新來了一位河馬飼養員。老飼養員告訴他,不要喂河馬過多的食物,不要怕它餓著,以免它長不大。新飼養員十分納悶,他沒有聽從老飼養員的建議。河馬的面前到處是食物,人們無不感到他的仁慈與善意。兩個月后,他發現他喂養的河馬卻沒有老飼養員養得大,于是他和老飼養員對換養河馬。不久,老飼養員養的河馬又超過了他養的河馬。怎么回事,他大惑不解。老飼養員說,你喂的河馬由于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當回事,不好好吃食,自然長不大。我的這一只,總是在缺乏食物,因此它懂得珍惜。珍惜是一種正常的生命反應,甚至是一種促進。
想到我們的教學,教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處心積慮地把學生“該有的”和“該要的”知識都作了悉心準備并無私地奉獻給學生,不忍心也不甘心讓學生“吃不夠”,擔心學生“餓著”。于是,復習鋪墊“一應俱全”,只怕學生“難產”知識;新授講解“無微不至”,只怕學生“難解”知識。由此,教師慈母般的關懷因過分“不放心”而異化成“保姆式”的包辦,學生學習知識“得來全不費工夫”,缺乏激動人心的深刻體驗,更多的是單調枯燥、機械重復留下的苦惱與厭倦。
學生會因知識的不夠吃而產生索取更多知識的強烈欲望,學生會因“不易吃”而把辛苦贏來的知識當作寶貝。或許,不讓學生“好好” 學習知識,反而能讓學生學得更好。
(江蘇省江都市麾村小學 陸美玲)
英語作業批改有技巧
1.在書面作業之前,先進行適當的口頭準備。教師感到學生做作業有把握了,再讓他們動筆,而且給學生以提問的時間,幫助學生解決作業中的疑難。教師要認識到:做作業的目的不是檢查學生會不會做,而是提供復習、鞏固、提高的機會。錯誤太多對學習英語沒有什么好處,只能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因此在讓學生動筆之前,千萬不要吝惜時間,要在答疑解難中多下工夫。
2.教師批改作業之后,要分析研究學生所犯的錯誤。包括全班共同性的和個別學生常犯的錯誤,并針對錯誤提出改正的具體要求。對于共同錯誤如:名詞單復數、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的時態等,師生應共同集中精力加以消滅。以后如果個別同學再出現這樣的錯誤,則需要進行多次強化練習。這種練習只需要檢查,不批改。
3.要培養學生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每次交作業之前,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己檢查。學生不少錯誤不是因為不會,而是一時的疏忽大意。很多學生匆忙做完作業,自己根本不檢查,完全依靠教師批改。學生一旦養成不認真的習慣,對以后學習極為不利。教師應教育學生堅持自我檢查,盡力把作業做好。檢查內容包括:有無漏掉單詞、拼寫錯誤、選用代詞、動詞時態、句子標點、字母大小寫等。遇到不明確的地方,可以隨時問同學和老師,以求圓滿解決問題。
(山東省青島膠州市實驗小學 李鵬程)
數學閱讀三步走
如何進行數學閱讀教學?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三步閱讀法。
第一步,粗讀。“粗”即“快”的意思。讓學生把全部內容概要地了解一下,初步留下一些印象。“粗”,不必仔細閱讀,不必仔細推敲、研究,但要對不認識的字詞及不了解的地方做好記號,留后處理。
第二步,精讀。學生在閱讀數學課本時,只要是重要的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定理及數學思想,一定要用筆圈出來。同時,讓學生有重點地閱讀。這指的是數學課本中的重要的知識點和學生在課后回憶知識想不起或記不清的部分。精讀要做到“慢”、“細”、“深”。
第三步,消化。在粗讀和精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反復琢磨書中的精華。消化過程是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是學用結合的過程。
(浙江省紹興縣孫端鎮榆林小學 許高水)
美麗的“臺 階”
一天,我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讓學生把自己學會的字寫在黑板上。小敏第一個沖上講臺,一連寫了“泉”、“杜”、“股”幾個字。在寫“結”字時,她只寫了“纟”,卻怎么也寫不出另一半,急得汗都出來了。下面的同學把小手舉得老高,是請一個同學來幫助她,還是我提示她一下?我猶豫著。可是這樣做會傷了她的自尊心,對她的學習熱情也是一種打擊。
我向窗外一望,忽然靈機一動,說:“同學們先不要著急。小敏一時想不出來,是因為她太緊張了。我想讓她站在教室門口,向遠處眺望一下,放松放松,她一定會想出來的。”于是,小敏在教室門口思索,并向遠處眺望。果然,她很快蹦跳著跑回講臺,十分認真地在“纟”的旁邊寫上“吉”。
我問:“小敏,你是怎么想起來的?”小敏紅著臉說:“我是看到校園墻上‘團結求實’的標語才想起來的。”我趁機說:“同學們,小敏到門口一站就把這個字寫出來了。所以呀,生活中處處有漢字,處處有學問。我們在學習上做一個有心人,多觀察,善發現,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
在后面教學中,小敏聽課特別認真,一雙大眼睛滿是自信,還充滿了對我的感激。
給學生一個“臺階”,看似一個很隨意的舉動,保護的是學生的自尊心,點燃的是他們心中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喚醒的是求知的方法,收獲的是他們對成功的自信心。多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會多一個成功的學生。
(山東省昌樂縣唐吾鎮北唐吾小學 王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