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通過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和保障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完善發展各項經濟政策體系
1、完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各級政府應把循環經濟財政投入列入財政預算支出的重點內容,并逐年增加。政府應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旨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技術開發與推廣、示范企業與示范項目試點、宣傳培訓等,鼓勵和支持企業研發、生產、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型產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政府大力支持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場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2、完善投資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各級政府應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政府應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發展循環經濟,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循環經濟投融資機制。
3、完善稅收與收費政策,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按照國家稅收政策,分批調低和取消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等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陸續提高煤炭、原油、天然氣等礦產品的資源稅稅額標準。實施有利于汽車產業升級、減輕汽車污染的稅收政策。對再生資源回收及資源綜合利用、生產環保產業設備的企業,對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加強排污費征收和管理,排污費的征收使用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排污費收入專項用于環境污染防治。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積極推動污染治理市場化、產業化進程。
4、完善價格杠桿,引導企業生產和消費行為。政府定價要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對市場調節的價格要進行有利于環保的指導和監管。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理順自然資源價格,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性產品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積極調整水、熱、電、天然氣等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的節約使用、高效利用。
5、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
積極發展環保產業,
推廣環保裝備與產品
1、嚴格執行環保產業政策,規范廢棄物循環利用。嚴格按照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規范各類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一是推進廢鋼鐵、廢鋁、廢銅、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廢舊紡織品、報廢機動車、包裝廢棄物、廚余垃圾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不斷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利用體系。二是加強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的循環利用,重點抓好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礦和冶金、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循環利用為重點,推進工業廢物綜合利用。
2、多渠道籌集污染防治資金,加大環保投資力度。各級政府應把城市環?;A設施建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納入政府預算。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拓寬污染防治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或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充分利用國外優惠貸款或贈款,用于環保設施建設。
3、大力研發、推廣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鼓勵企業研發、采用技術先進、經濟、高效的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限制相對落后的環保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淘汰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加快環保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國產化進程,提高環保裝備標準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
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循環經濟技術創新
1、構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組織開發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等,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搭建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應用合作平臺,鼓勵企業通過合作延長和拓寬循環型生產技術鏈。
2、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技術標準體系。按照國家政策,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和合格評定制度,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涉及循環經濟的有關污染控制標準。加強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標準化工作,嚴格執行主要用能設備及建筑能效標準、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和主要耗能(水)行業節能(水)設計規范。實施強制性產品能效標識、再利用品標識、節能建筑標識和環境標志制度,鼓勵企業參與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以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3、構建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完善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將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中介組織等資源,努力構建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完善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實行各級政府循環經濟信息發布制度,及時向企業和社會大眾發布有關循環經濟的資源、能耗、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為其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積極開展循環經濟技術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加強循環經濟立法,強化環境監管
1、加強循環經濟立法工作。當前,結合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實際情況,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立法工作,健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的配套法規和有關資源回收、綜合利用、污染防治的法規。有必要整合相關法規,統籌兼顧,適時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2、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規劃環評,將環境因素更為系統地納入各級政府宏觀戰略決策,以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使產業發展、生產力布局與區域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生態功能相一致,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實現循環經濟。另一方面,要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嚴重的項目。建設項目未履行環評審批程序即擅自開工建設或者擅自投產的,責令其停建或者停產,補辦環評手續。
3、推廣清潔生產,加強排污控制。各級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企業推行清潔生產。企業通過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嚴格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依法加強對污染行業和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排污控制。
4、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等違法行為,予以重點查處。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部門協調,完善聯合環保執法機制。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加強對環境執法活動的行政監察。完善對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制,逐步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5、健全環保社會監督機制。各級政府應當實施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地區有關環境保護指標,及時、準確地發布環境信息,實現環境信息公開、透明。公布排污狀況不達標的企業。發揮社會團體、新聞媒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
各級政府率先垂范,大力構建節約型機關
加強政府機構節約資源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要求。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優化政府機構資源配置。積極轉變政府職能,降低行政開支,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構建節約型機關。結合各級政府實際情況,節約型機關建設著重抓好建筑節能、公務車輛節能管理、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日常節約資源管理等方面。
深入開展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倡導生態文明。各級政府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循環經濟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提高公務員、企業員工、社會大眾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自覺行為。循環經濟宣傳教育旨在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引導和規范合理生產和合理消費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倡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鼓勵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和有機標志食品,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各級政府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舉辦面向公務員、企業員工和社會大眾的循環經濟知識講座和科普活動,傳授循環經濟相關政策、法規、理論、技術,以增進授課對象對循環經濟的理解,提高其節能意識、環保意識。鼓勵企業開展面向內部各層次員工的形式多樣的循環經濟宣傳教育活動,傳授減量化技術、再使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等循環經濟實用技術,使之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 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