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是漢中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對漢中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漢中近十年來裝備制造業未能實現快速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主要在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上存在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漢中市委、市政府已在認真調查研究、探索如何將漢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做大做強漢中工業及其裝備制造業。
一、漢中裝備制造業現狀
漢中裝備制造業是我國“三線”建設以來積累起來的,在漢中工業企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現有裝備制造企業39戶。“十五”期間在中央和省上的大力支持和技改投入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截止2006年9月底,我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45?郾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郾7%,其中年產值過10億元規模的企業集團達到了7戶,初步形成了以飛機制造、機床刀具、精密制造、紡織電力設備等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包括冶金、建材、化工、輕紡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優勢:
1、擁有配套較完整、技術水平較高的中大型運輸機和特種電子戰飛機制造能力。其中“運八”系列飛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先進的陀螺儀表、自動駕駛儀等裝備多種機型,漢航集團所屬的裝備研制和生產的企業達到18家,年工業產值達到50億元,對漢中工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2、初步形成了規模化的數控機床、特種機床及刀量具生產基地。省市所屬的漢川、漢江等4家機床和刀具企業,以及漢航集團所屬的3家特種刀量具軍工企業,都具有了一定的研制生產規模,初步形成了粗精加工的配套制造鏈,帶動當地中小型企業近幾十家,這種產業集群在國內也是少有的,其年工業產值達到10億元,其中漢江機床公司生產的“滾珠絲杠”產品市場覆蓋率達80%,用戶滿意度在國內排名第一;漢川機床集團被評為中國機床工具行業“2005年度數控產值十佳企業”和“2005年度精心創品牌活動十佳企業”,“陜硬”刀具已經成為軍民用戶的知名品牌。
3、一批基礎工業工程和核心裝備制造能力正在形成。以漢中鋼鐵、略陽鋼鐵、八一鋅業和略陽電廠為代表的基礎性工業,正在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為漢中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保障;同時一批軍工企業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發展引領作用正在顯現,航空自動控制、精密儀器儀表等機載設備制造能力初具規模;“中源”電子應變計和衡器類傳感器中,高端產品國內市場占有份額達到80%;“燎原”液壓油缸和液壓泵閥已經成為行業名牌,氣流紡織機關鍵核心部件制造已形成較強能力,核燃料制備和稀有金屬材料生產也初具規模。這些優勢為漢中建立軍民結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十一五”漢中裝備制造業發展思路
根據全省和漢中市“十一五”規劃目標,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漢中市在陜南要實現率先突破。振興裝備制造業,要以創新為動力,以改革為突破,加大開放力度,突出發展重點,緊緊抓住國家和省上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機遇,重點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著力構筑若干產業集群,使我市裝備制造業盡快成為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實現由裝備制造業大市向裝備制造業強市的跨越。形成一批國內知名和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和產品,在某些關鍵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面向兩個需求,加快三個轉型,實現四個升級”的初步發展思路:面向國防重大裝備和國家數控機床重大裝備需求,加快向軍民結合互動、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跨越的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在技術水平、產業規模、綠色安全和經濟效益等四個方面的全面升級。
“十一五”期間,漢中市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左右,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郾1%提高到15%左右,形成年產值超10億元規模的企業集團5個(漢中吉奧汽車公司、漢川機床公司、漢江機床公司、漢江工具公司、漢中變壓器廠),過50億元規模的企業1個(陜飛公司),過100億元規模的企業集團1戶(漢航集團),綜合經濟效益和整體競爭實力進入全省或全國先進行列。
三、“十一五”漢中發展裝備制造業主要任務
1、做大兩大主導裝備制造業,建設兩個新型工業園區。一是建設大中型運輸機飛機制造集中地,建立漢中航空工業園。按照“完善新平臺、開發特種機、發展民用機,開拓服務業”的思路,加快“運八”改進改型平臺研制,重點抓三大系列飛機研制生產,即特種電子戰飛機、新型軍用運輸機和民用飛機。去年我國首架Y8F600民用客機實現首飛,機載設備制造和航空維修業也將成為民機制造業新的增長點。據預測,未來20年我國軍用運輸機和特種飛機需求為600架,世界客貨機需求為1500架,為大中型運輸機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二是建設漢中數控機床制造業集中地,建立漢中數控機床工業園。以漢中4大機床企業和3大軍工企業為主體,通過軍民結合、資源能力整合等多種形式,吸引國際一流大公司聯合和合作,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培育數控機床制造、刀具大型聯合體、企業集團和一批規模化的配套產業鏈企業,以中高檔數控機床擴大出口,搶占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以臥式鏜床、電加工機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機床等品種為主的數控機床及刀具制造業,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實現規模化生產。
2、做強三大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培育產業化基地。一是做強儀器儀表精密制造業。以航空機載設備制造為核心,充分發揮航空電子制造企業區域集中優勢,通過與市屬企業聯合,在飛控、慣性導航、自動駕駛儀和傳感器等方面,大力開發自動化控制、先進電子裝備和高性能傳感器等新型產業,提高汽車電子產業化水平和規模,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二是做強特種和稀有材料制造業。依托核工業405廠,大力提升核燃料制造能力,形成核燃料制備和協作配套產業鏈,滿足我國未來核能大發展的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漢中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的優勢,大力提升錳、鎳、釩、鈦等稀有金屬開發和冶煉技術水平,培育特種材料開發和產業化基地,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做強機電一體化設備制造業,充分利用漢中在飛機、機床和核材料制備等工業的技術優勢,大力推進技術轉移和轉化,培育機電一體化專用設備和裝備制造業,以發展紡織機械核心部件、液壓系統關鍵元件、特種材料制備設備和先進變電設備等為重點,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帶動漢中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不斷開
拓新的增長點。
3、建設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基地,提供人才保障。漢中擁有國內著名的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和陜西航空技術學院,主要培養從事裝備制造業的高級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基本覆蓋了制造業所需學科專業,目前在校學生已達1萬多人。依托這兩所學院,利用中省企業下放學校的契機,整合各方面辦學資源,建設漢中培養高等技工人才和制造工程師人才培養基地,重點面向裝備制造業急需的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和工藝人才。在全國創出知名度,為全省制造業以及全國制造業的發展輸送人才。
4、完善工業突破發展政策,提供良好保障環境。在加強產業集群、做強龍頭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技術創新、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做好工作。加強銀企聯系,建立金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與國家開發銀行積極合作,組建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設立工業發展基金,加強產學研聯合機制建設;設立國有企業改革專項資金,成立國企改革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通過一系列新的措施,營造有利于企業壯大發展、工業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