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一般把弱勢群體分為兩類: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前者淪為弱勢群體,有著明顯的生理原因,如年齡、疾病等;后者則基本上是社會原因造成的,如下崗、失業、受排斥等。從我國弱勢群體的整體情況看,主體是社會性弱勢群體。目前階段我國弱勢群體的具體構成大體上說,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
一、弱勢群體的主要特征
1、我國目前的弱勢群體,從規模和劣勢程度上首先當推貧困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經濟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造成了新的貧困群體:城鎮的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停產或半停產企業的職工。據社會統計專家朱慶方測算,城鎮貧困人口約有3000萬人,貧困面為8%左右。再加上我國農村的8000萬貧困人口,貧困群體的總規模約在1億人口左右。而有關專家估計的弱勢群體規模在1?郾4-1?郾8億人左右,因此貧困群體構成了我國弱勢群體的主體。其次是殘疾人群體。再次是老年群體。此外,我國還有一些正在形成中的弱勢群體,例如單親家庭,其中多數是由婦女與孩子組成的;犯罪及處于犯罪邊緣的青少年;戒毒者群體;勞改犯的子女;居無定所、無固定職業的城市流動人口等。
2、目前弱勢群體是在社會分化加劇的情況下出現的,很多人有較強的相對剝奪感。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很不均衡,我國已經由改革開放前的平均主義盛行的社會轉變為一個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社會,基于經濟分化的社會分化也越來越大,一些人的相對社會地位下降了,引發了比較嚴重的相對剝奪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可用一組數據說明: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每年還要出現數百萬的失地農民,目前總量已經達到4000萬~5000萬人。由于很多失地農民缺乏必要的非農產業謀生技能,加之征地補償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現象,他們的生產生活也面臨較大困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國有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至今已向社會釋放出下崗職工約3000萬人。此外,1億多進城農民工的基本權利維護和社會保障問題也迫切需要尋求解決之道。
3、要改變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需要國家和社會力量給予幫助或支持。不管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原因,目前社會弱勢群體依賴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其弱勢地位,盡管他們并非不想改變上述困境。在資本發展的早期,社會強調自由競爭,“適者生存”,人們更多地將弱勢群體的貧困處境歸咎于個人原因,社會對弱勢群體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這種狀況后來發生了重大轉變,人們更多地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考察他們形成的原因,人們認識到外力的幫助和支持應成為改善、改變他們的狀況的主要力量。當然,現代意義的社會支持不是一種被動的幫助或施予;它強調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時以通過與弱勢群體成員自身的力量的結合,提升社會弱者的能力,增加他們社會參與的機會,從而達到改變他們弱勢處境的目的。這便是現代社會工作所強調的“助人自助”理念的具體體現。
二、加強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意義
1、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目前最大的障礙就是貧富的分化,貧富分化嚴重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矛盾,隨時可能引發沖突而危及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所以平衡社會財富,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障和扶助,促進社會的公平既是全面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又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底線。
2、是在對我國改革開放歷程回顧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由經濟動因開始的,但我們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社會發展、生態發展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如社會保險制度滯后于企業改革,“三農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建設中重視城市形象和房地產開發商利益輕視拆遷居民利益和失地農民利益,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等等。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改革開放應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發展并重,要實現這種全面發展,將我國由解決溫飽問題的低水平共同富裕建成全面小康的高水平共同富裕,保護弱勢群體必然刻不容緩。
3、是人權與國際貿易掛鉤的大趨勢的要求。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中,人權問題一直是西方國家為難中國的一個攻擊點。“社會條款”與國際貿易掛鉤已成為WTO新一輪談判中的焦點問題。從國際貿易發展的大趨勢來看,也確確實實是日益關注人權,特別是工人的權益。身處世界貿易圈內的中國,當然要服從這一大趨勢,重視人權,保護人權。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包括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等,應該是我們保護人權的當務之急。
三、加強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幾點措施
1、重點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盡快建立綜合性的社會救助體系。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覆蓋面小、負擔重、城鄉“二元化”等問題,即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解決的只是根據當地消費水平確定的最低營養需求問題,而事實上,相當多的貧困人口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救助體系。這一體系至少應涵括以下內容:一是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建立貧困人口疾病醫療救助制度;三是制定貧困家庭子女享有義務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政策(可通過教育補貼或教育費減免等手段);其次針對遭遇天災人禍的貧困人口,還有必要建立緊急救助機制。
2、迅速、全面推進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社會保險并非以弱勢群體為中心,但社會保險通過向勞動者提供養老保險、疾病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有效地解除了國民的后顧之憂,并為避免受保者淪為弱勢群體創造了條件。因此,必須摒棄只要社會救助不要社會保險或者只重貧困救助而忽略社會保險的傾向,根據現實國情和就業格局新變化,在完善現行制度的條件下迅速推進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一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與失業保險制度(據國家統計局調查,1999年只有36?郾6%的居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1?郾8%的人參加了失業保險,這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差距);二是盡快全面推進醫療制度改革(2001年底我國醫療保險的覆蓋人口還不到20%,城鄉社會均存在著低收入家庭有病不敢醫、部分居民因病致貧的現象);三是從速確立并強制推廣工傷保險制度。
3、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首先應建立固定的財政撥款制度。政府應該承擔著保護弱勢群體和主導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當然責任,因此政府應當明確財政中的社會保障投入比重,并明確相應的增長機制,并且要強化征繳管理,提高基金收繳率。其次是要明確界定企業的責任。新型社會保險制度應當按照一個統一的費率標準向所有符合法律規范的企業征收社會保險費,包括企業應當承擔的基本養老費、失業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三是要落實個人承擔的責任。就是要讓勞動者分擔相應的社會保險費,比如征收個人社會保險費,按照不營利的原則對相關社會福利收取服務費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利息稅及制定遺產稅、贈與稅、特別消費稅制等措施來適度調節國民個人收入分配,讓先富起來的居民更多地分擔一些社會保障責任。四是要引導社會各界分擔相應的責任。
4、大力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并重視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的權益。據統計,我國目前貧困群體的總規模約在1億人口左右,其中農村占8000萬。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城市流動人口達1億多人,但城市農民工完全處在城市的社會保障網絡之外。在此背景下,要真正保護農村居民中的弱勢人口并促使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免于淪為弱勢群體,就有必要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一是進一步做好對貧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二是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三是逐步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對農民工,首先應保障他們獲得相當于自己勞動價值的工資收入,并保證及時足額到位。此外應該盡快將盡可能多的農民工納入城鎮工傷保險,解決他們在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時的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問題。
5、要為弱勢群體鑄就剛性的權益保護網。法律是弱勢群體權益得以保障的根本所在,應該從立法、執法、普法及法律援助等多角度入手,為弱勢群體鑄就剛性的權益保障網。尤其是政府要帶頭杜絕在保障合法權益方面的“行政不作為”現象,要積極組織公益性普法講座,強化弱勢人員的法律意識尤其是訴訟意識,引導和鼓勵弱勢人員運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正當權益。作為司法部門,要把弱勢群體作為法律援助的重要對象。同時也應該看到弱勢群體的需要是雙重的,他們不僅需要經濟或法律幫助,而且需要精神上的尊重和理解。
6、加強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和職業教育的措施。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為弱勢群體創造各種職業學習機會。政府應加大實施知識富民的力度,建立貧困地區農民享受真正的義務職業教育制度,圍繞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增強農村勞動力掌握和運用先進實用知識的能力;加大對貧困地區財政支付轉移力度,并應用于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衛生和基礎電信服務方面。二是加強下崗職工的創業培訓,提高再就業能力。首先要增加貧困群體再就業培訓支出,以加強免費培訓城市貧困無業人員,提高再就業能力;其次在挖掘就業機會的同時,做好對貧困勞動者的職業指導;另外還可設立政府基金,實行小額貸款擔保,幫助其獲得小額創業貸款。
(作者單位:西安消防指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