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央視青歌賽,首開原生態唱法比賽,令人耳目一新。之所以如此,我想是因為原生態作為一種藝術狀態,久久遠離了都市的人們。其實不僅是作為藝術狀態,推而廣之,作為一種生活狀態,原生態也遠離我們久矣。
所謂原生態,是自然賦予人的最本原的一種生活狀態,是人和自然最親密的一種生活狀態;它遠離復雜性,遠離功利性,遠離雕琢性,遠離裝飾性,遠離工具性、遠離技術性,遠離操縱性,遠離時尚性,遠離學院性,因而它是簡略的、淳樸的;它的美學意義,李白的兩句詩是最好的注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只可惜,如今都市生活中已很難找到“清水芙蓉”樣的原生態了,它早被湮沒在諸多的復雜中了。是不是越復雜、越功利、越雕琢、越技術、越時尚,就越有意義、越有感覺呢?未必。比如吃,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滿足食欲、享受味覺之美,而最能讓人得到這種感覺的,不是鋪排復雜的豪華盛宴,也不是格式化技術化的麥當勞肯德基,而是饑腸轆轆時的一碗蛋炒飯、一碗紅燒肉,甚或一根香噴噴的烤玉米。這就是吃的原生態,它往往能達到食欲味覺的最大滿足。而整天錦衣玉食者,面對海鮮大餐、滿漢全席,卻往往味覺麻木,食欲大減。如今常忙著赴公款飯局者,總說吃飯“太累,太苦”,那倒也不是矯情的假話;他們離吃的原生態太遠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口腹之歡,只剩下了口腹之累。據說慈禧在皇宮里每頓飯有一百多道菜,卻苦于沒地方下筷子,吃得很不開心。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來,逃難途中,她在窮鄉僻壤吃了一回農家飯,連呼味道好極了。老佛爺終于也曉得了原生態的好。又比如愛情婚姻,它的原生態,應是男女之間出于本能的吸引,是心跳臉紅的情動于中,是李清照詞描述的“見有人來……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種情愛,是一種最美好的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單純得和水晶一樣,本是和物質、和利益、和門第風馬牛不相及的。可如今,它已被一些非情愛的東西物化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功利了??纯茨切┱骰閺V告吧:“某男,大學本科學歷,現供職于某單位,月收入4000元,有三室兩廳住房,欲求……之女?!薄澳撑髋紬l件:男方身高在17米以上,須在行政事業單位或外企工作,月收入5000元以上……”這里還有愛情原生態的影子嗎?還有心跳臉紅的美好嗎?不得不承認,功利的力量有時比愛情原生態的力量要大得多,例如它可以讓名利雙全的耄耋老翁得到“上帝送來的最后禮物”之芳齡女子。這里也說不上孰是孰非。原生態是一種自然存在,它當然是合理的;功利性也是一種社會存在,它自然也是合理的。
食色之外,還有許多原生態與我們漸行漸遠:高科技生產大批肉肥個大的洋雞洋蛋,味道鮮美的土雞土蛋卻成了稀罕之物;城市里霓虹燈越來越璀璨,卻再也看不到螢火蟲了;天上的飛機和人造衛星越來越多,卻難以看到大雁了……幸耶?不幸耶?
當然,人類生活的復雜化、技術化、雕琢化、時尚化乃至功利化,也不能不說是人類的進步、人類的建設結果。但任何建設性同時又具有破壞性。如果我們不縮小和限制這種破壞性,就會對自然的本原、對人類的本原,也就是對原生態,造成越來越大的傷害,這種傷害甚至會使很多進步和建設走向異化,并且人類一旦離開了對原生態的呵護和照看,一切進步和建設便都會變得索然無味。
我們人本身呢?不論是今天西裝革履、滿腹經綸的紳士,還是穿金戴銀、施朱著黛的女士,其原生態其實都是未經包裹、寸縷不掛的赤子。隨著年齡的遞增,我們已然不能保持原生態的赤子之體,但卻不可完全舍棄原生態的赤子之心。在精神領域,我們永遠都應葆有一片原生態之地。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指的就是人心的原生態。難道能隨著我們的長大,去破壞這種“善”的原生態嗎?在心靈這塊屬地,我們應該永遠有螢火蟲,有大雁,有奔跑的藏羚羊,有一片純凈的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