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滾滾,癡癡情深,聚散總有時。”這說的是緣分,人與人的緣分如此,人與書的緣分也一樣。
第一次大批賣書是在大學(xué)畢業(yè)后。剛回到家鄉(xiāng),馬上就恢復(fù)了逛舊書店淘書的愛好。我把課本、課外讀物、部分外語詞典以及從前有興趣現(xiàn)在無感覺的書如《九三年》等掃數(shù)賣給了舊書店,再從那里買我喜歡的古籍、新著,如《管錐編》、《柳如是別傳》、《莎氏樂府本事》(英文)等。郁達(dá)夫有詩句云:“賣得文章為買書”,我是“賣了舊書買新編”。小時候母親就時常說我“五馬換六羊”,大概的意思就是每次交易都會吃虧。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但也有例外。比如我們賣廢品時,或把東西當(dāng)做廢品出售時,吃虧的總是我們自己。比如不論是洗衣機還是電冰箱或電視,收廢品的或商場收購時一律只給你100—150元,不管它們能不能繼續(xù)使用,也不管它們買時是多少錢。再比如我們把書賣給舊書店,遭受損失的還總是我們自己。
1995年換了工作,原單位收回了住房,十幾年的青春虛擲,生活愈加狼狽。1999年家里人及親戚贊助買了房子,錢更緊張了。我又打起了書的主意。賣給舊書店覺得太虧,于是就加入了每周六、日在市圖書館院里的賣書隊伍,赤膊上陣去練攤了。在那里認(rèn)識了《今晚報》社的記者王振良,把《清稗類鈔》(十三冊)、《古史辨》(共七卷九冊)賣給了他,而且,我一高興,還送了他一本顧頡剛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十二本的《說郛》、散本的《筆記小說大觀》(其中有《太平廣記》、《容齋隨筆》、《夷堅志》等)、兩大巨冊《經(jīng)籍纂詁》(中華書局版)和兩本32開的《經(jīng)籍纂詁》(浙江古籍版?)、楊樹達(dá)的兩大本中華書局出版的訓(xùn)詁論文集先后也都賣了。因為我有中國書店版三卷本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和上海古籍社兩卷本的鑄雪齋抄本白文《聊齋志異》(此兩卷本比那三卷本篇目還多),所以就把上海古籍社四卷的會校會注會評本也賣了。雖然中華書局校點本《二十四史》、《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詩》、《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等大部頭沒有賣出去,前后也賣了兩千多元,加上搬家前論斤賣的三十多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真正是損失慘重,至今仍令我心痛。
搬家后情況相對地好了一些,我的心里又蠢蠢欲動,為自己的短視行為而后悔——后悔搬家時沒有定做頂天立地一面墻的書架,害得我的存書只好碼在柜子上或堆在床底下,找本書要費很大的勁;后悔賣了那么多的好書,那可全是自己日積月累的結(jié)果呀,整整二十年心血呀!我寫下了“半生窘困,一世讀書”的字樣,又開始逛舊書店(市圖書館院里的書市取消了),把賣出去的書往回買。三會本的《聊齋志異》買回來了,可是不如我賣的那套新;《清稗類鈔》也踅到了,品相差不說,還缺了第十一、十二冊。錢鐘書先生頻頻征引的《說郛》、顧頡剛先生一舉成名的《古史辨》,卻再難覓蹤跡。似乎由于今是昨非的認(rèn)識,或者說出于一種補償心理及新我對舊我的懲罰情緒,再購書時就更加熱情盡興——《追憶逝水年華》(七卷本)、《莎士比亞全集》(英文)、海德格爾的兩卷本《尼采》……統(tǒng)統(tǒng)買回家了。現(xiàn)在又趕時髦,同小青年湊熱鬧,不但從網(wǎng)上購買了司馬光的《涑水紀(jì)聞》、塔西佗的《編年史》、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jīng)典》……,而且還加入了99讀書人俱樂部,通過組織選購了《鋼琴教師》(耶利內(nèi)克)、《王小波文集》……
我把自己多年來讀書、買書、賣書、編書、評書的生活和工作一篇篇寫了出來,去年在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了隨筆集《徘徊在門外的感覺》——在讀書、編書方面,自己始終是個新手、門外漢。承蒙北京的《書摘》雜志抬舉,他們于去年的第九期和今年第二期分別選登了書中的《兩種自由》和《說“悔”》兩篇。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愛書的我對待書的態(tài)度,是否像某些貪得無厭的官僚對待金錢一樣,只是在滿足占有欲,而并不看重其實用價值?有時我想:現(xiàn)有的藏書我一輩子都讀不完,為什么“坐擁書城意未足”,還要不斷購書呢?買到什么時候為止?我的孩子如果不從事我的工作,以后會如何處置這些書?滬上“補白大王”的藏書,在其身后被子孫送進(jìn)了舊書店。這也挺好。書又回歸社會,服務(wù)人類了。巴金捐給北京某機關(guān)的藏書,媒體曾報道有一部分已流落到潘家園舊書攤。與其繞一個彎,還不如直接送進(jìn)舊書店。津門藏書家周叔弢先生,一邊把大量的珍本、善本、孤本捐給了北京圖書館和天津圖書館,一邊在耄耋之年還逛書店、買新書。天津市圖書館前館長黃鈺生先生,七老八十了還去逛天津市第一屆讀者交換大會,并從我手里買走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周老、黃老都是真正懂書、愛書的人,懂得如何使書發(fā)揮最大的功效。生命不息,買書、讀書不止。我們在世時讓我們的藏書使我們的工作更順利,更高效,生活更充實、更快樂,這就可以了。“身后是非誰管得”,我們百年之后,藏書就由它去吧。
200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紀(jì)念日,中新置地、今晚傳媒集團(tuán)、百花文藝出版社三家聯(lián)合舉辦“大戶人家叢書”啟動暨研討會,湊巧的是,我又見到了《今晚報》社的王振良,這次不是作為買主和賣主,而是作為作者和編輯的見面,也可以說還是買主和賣主的會合,只不過位置顛倒了,他成了賣主,我成了買主。他要寫的“大戶”是山西喬家大院的喬致庸。中午聊天時,我對他提起我賣出去的書有幾種又買了回來,可有幾種再也見不到了。王振良說他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三四種書賣出去又加價買了回來。我們達(dá)成了共識: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賣書。自己要想找本書或借本書太不方便了。市圖書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以前的書都成了“珍本”,不外借。有自己需要的書還不如自己買一本用著順手。
在7月28日的研討會上,我還見到了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館長虞浩旭先生。他要寫的“大戶”是天一閣的創(chuàng)建人、著名藏書家范欽。為范欽立傳,沒有比虞先生更合適的人選了。說起天一閣,讀過幾本書的人哪個不知?提到范欽,當(dāng)代讀者不能不想起余秋雨先生的名篇《風(fēng)雨天一閣》,想起為了讀書而嫁入范家卻終生被禁止登上藏書樓郁郁而終的錢繡藝;想起潛入天一閣偷走了大量藏書的薛繼渭;想起先藏于天一閣、后藏于涵芬樓、最終全部毀于日本侵略者炸彈的大批古籍……
范欽的政績已經(jīng)沒幾個人記得了,但他創(chuàng)建天一閣的功績將與世長存,永遠(yuǎn)被后人銘記。范欽生活的明朝嘉靖時期并不是“盛世”,這就愈發(fā)顯得他的所作所為難能可貴,非他人所可企及。在幾千年“很少有人文主義氣息的中國封建社會里”,是否真正存在過盛世,我一直很懷疑。所謂的“康乾盛世”,到底是誰的盛世?是康熙、乾隆的盛世,還是廣大知識分子、文人的盛世?如果是后者的盛世,那如何解釋株連九族的文字獄、刨墳戮尸的秋后算賬?盛世的國泰民安、君臣和諧與“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哪一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呢?
天一閣重藏輕用的規(guī)矩使天一閣的藏書流傳了幾百年,但其重視藏書的價值而忽視使用價值,重視藏書的文物價值而忽視藏書的文獻(xiàn)價值或文本價值的傳統(tǒng)擋住了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永遠(yuǎn)地不準(zhǔn)登樓,不準(zhǔn)看書,這座藏書樓存在于世的意義又何在呢?”(余秋雨)那說的是過去的事情。無論如何,“范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shù)百年,海內(nèi)藏書家,唯此巋然獨存。”(阮元)什么時候,我們也能有緣到浙江游寧波去天一閣朝拜呢?
暢銷書與垃圾食品
“讀史使人明智”是句老掉牙的古話,但至今仍未過時,眼下歷史著作熱賣就是個證明。當(dāng)然,暢銷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讀者對書感興趣,一種是觀眾對作者有熱情,喜歡“蛋”的也有,喜歡“雞”的更存在,兩者都熱衷為數(shù)也不少。對史書感興趣,像追星一樣地追捧歷史讀物的作者,這是好現(xiàn)象,也是好事情,總比大家都去泡酒吧,蹦迪、打游戲機好吧。
史書暢銷畢竟是好事,盡管只是通俗讀物,也總比時政類演講集或報告輯或講話記有價值。在商品社會里還有那么多人肯花錢去買不能帶來直接經(jīng)濟效益的史書,這多半不是因為讀者突然對歷史有了興趣,而更主要地是因為作者猛然間成了明星(通常是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的介紹或炒作)。讀者或觀眾更多地是追星而不是嗜書,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排長隊等待作者簽名,沒有得到簽名的遺憾莫名甚至號啕大哭,就是一個證明。說明不是作品的學(xué)術(shù)價值突然提高了,而是作者的觀賞價值陡然飆升了。
電視是大眾媒介,需要適應(yīng)大眾的口味,而觀眾在看電視時,一閃而過的畫面不會允許你有時間深入思考,所以,電視上出現(xiàn)的問題多半是淺顯的,答案是通俗易懂、人人能理解的。電視適合蘇秦、張儀這樣口才好的人滔滔不絕、縱橫捭闔,而不適合韓非這樣的“口吃、善著書”的人期期艾艾。
200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了十大“垃圾食品”:油炸類、腌制類、加工肉類(肉松、香腸等)、餅干類(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干)、汽水可樂類飲料、方便食品類(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罐頭類、話梅蜜餞果脯類、冷凍甜品類、燒烤類食品。所謂“垃圾食品”,一方面指除熱量外無其他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另一方面指提供超過人體需求并造成多余成分的食品。有些“垃圾食品”中含有香料、色素、調(diào)味劑等人工添加劑,使它們比健康食品還更具吸引力。(新華社長春11月19日電)現(xiàn)在暢銷的有些歷史讀物正如“垃圾食品”,或者沒什么營養(yǎng),或者“營養(yǎng)”過剩(讀者消受不了),可是由于有了電視、報紙等媒體炒作這樣的“香料、色素、調(diào)味劑等人工添加劑”,讀者或觀眾還是對這樣的書及其作者趨之若鶩,正如有大量的人群偏愛貪食垃圾食品。
別管是“水煮”,還是“品”三國,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垃圾食品”,讀者接觸的是“水煮”過或別人“品”過的東西,其中甚至還有他人的唾液(水煮魚的油是反復(fù)使用的,這是公開的秘密)。要想嘗到原汁原味的食品,最好還是去讀《三國志》。當(dāng)然,這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說過,白樂天的詩婦孺皆能懂會誦,也證明了他的詩是那個層次上的作品,不會有深邃的思想。正如我們總是用坐在火爐上及與靚女談情說愛來解釋相對論,用1+1來解釋哥德巴赫猜想,雖然明白易懂,但離真正的奧義不啻十萬八千里。也好比我們的電影、電視不分級,全都是“老少皆宜”的“營養(yǎng)品”,生活中的丑惡黑暗及男歡女愛就被過濾了,離真相就有了相當(dāng)?shù)木嚯x。愛因斯坦和哥德巴赫的原著不會暢銷,可寫他們的傳記有可能暢銷。雖然《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時間簡史》等學(xué)術(shù)著作也曾暢銷,但同目前動輒就是幾十萬冊印數(shù)的暢銷通俗讀物比較,相去不可以道里計。而且,上述學(xué)術(shù)著作,能夠咬緊牙關(guān)、硬著頭皮讀完全書的能有多少人呢?讀完全書而又能基本理解的又能有多少人呢?可不管怎么說,讀原著,追真相,是成年人的作為。如果你一輩子沉溺、滿足于垃圾食品或暢銷通俗讀物,別人也無話可說,誰讓你有此嗜好及品味呢?正如老而又老的老大帝國,腐朽得拒絕任何變革,或者像少而又少的長不大者,叼著奶頭不松口,這樣的人能有什么出息呢?
也許有人會問:像錢鐘書《圍城》這樣的暢銷書是否也是“垃圾食品”?而且錢先生本人不但善著述,而且辯才無礙、滔滔汩汩。那我們也反問一句:世界上有幾個錢鐘書,有幾部《圍城》?與他同時代的作家、比他早或晚的作家,有誰的作品至今還暢銷呢?《圍城》不僅是暢銷書,而且是常銷書,長效書。另一位大師魯迅的著作,有多篇入選中學(xué)課本,但《羊城晚報》曾有過報道,并不特別受中學(xué)生的歡迎,說明與現(xiàn)代讀者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距離。雖然我自己對兩位大師的作品同樣喜愛。暢銷書不一定沒價值,但通過炒作或吹噓而促成的暢銷書,總是讓人聯(lián)想到過度加工的垃圾食品。
本欄目責(zé)任編輯 肖 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