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業經過20多年的風雨歷程,已從低端的有形競爭步入到無形的競爭時期,八九十年代是地段、質量、環境和價格的競爭,而今是服務、品牌及更高端的文化競爭的時代。
房地產企業相對其他行業企業而言規模大、資金密集,應當說對管理的要求更高、制度更完善、企業文化更成熟,但現實卻是我國房地產企業的文化建設卻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甚至很多企業可以說根本沒什么企業文化,如果有基本也是偽文化和劣文化。
企業文化是永續的高品質生產力,是企業文明進步的標志。文化是一種傳統、一種機制,也是一種使企業向前發展的力量,成熟期的房地產市場,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企業文化的競爭。
企業文化有兩個核心要素:內化的企業管理機制和外化的企業形象。
內化的企業機制要以人為本,體現企業的價值取向、經營哲學、行為規范、管理風格的管理制度、并能得到員工和業主對企業的愿景、使命和核心價值的共同認知,起到強烈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外化的企業形象集中體現就是企業品牌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地產企業應該根植于文化、社會、環境、信念打造自己的企業文化的品牌模式,這種品牌不僅展示的是其知名度,更關鍵的是美譽度;房地產作為一種社會功能很強的產業,企業應當有更好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企業文化基本的元素,也是企業外化的感召力。
遺憾的是國內大小近4萬家地產企業有企業文化意識的為數不多,意識到且能身體力行的更是風毛麟角。由于先天性的文化底蘊不足,中國房地產企業文化的缺失使企業失去了文化這一核心的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得了難以昂道闊步的軟骨病,所以打造永續經營的組織和基業常青的地產介業顯得步履維艱。
地產企業文化先天不足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幾個黃金期,使得各類的地產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進而完成了原始積累,但很多地產企業原有的江湖習氣并沒因此改變,這樣就造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社會不良形象,企業沒有文化涵養成了社會詬病的口實。
為什么房地產企業普遍沒有成熟的食業文化呢?
一是由于房地產企業大多起點低,很多是當年的建筑隊發展過來的,缺乏良好的文化底蘊;其次是企業歷史短,還有很多是半路起家,部分部門和單位看到機會就成立了項目組,由項目而公司,企業創建的目的很直接一一瞄準房地產暴利空間。企業全部文化的核心在于獲取項目收益,謀求生存,企業沒有長期的遠景目標。所以這就造成了房地產企業先天不足一一惟利是圖,投機鉆營。在這種狀態下,房地產公司很難產生優質文化。
當然也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在完成原始積累后,管理迅速轉型,由完全的老板意志而轉換為現代企業治理,由單純的投機取利演進為制定企業發展規劃、愿景,并明確企業的社會責任,南不擇手段圈地賣房改進到注意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水平,這樣就形成了企業文化的雛形。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實力的增強,特別是國家對房地產政策的完善,使得企業的競爭逐步走向市場化,原來那種空手套白狼的爆發模式的生成空間越來越小,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一個與發展相匹配的管理模式,這樣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良好市場經驗的高素質人才進入到房地產企業隊伍,改變了原有的靠酒瓶公關、拳頭管理的領導團隊,使得企業治理水平得到提高,現代企業文化得到培育和發展。
當然其中也不乏一部分“家教”厚重的國有地產企業,他們系出名門,先天的政府資源、金融資源充沛,自然少了些江湖習氣,在管理上有較好的基礎和優良的傳統,企業文化相對成型,他們的管理模式也有較好傳承。他們利用嫡系血脈,獲得其他企業難以獲取的資源,通過不正當的競爭或不公平的競爭發展起來,他們的成長也少不了對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侵占,只不過他們有著政府的牌子,就有了合法的外衣,不像民營企業那樣要打打殺殺才能行走江湖。另外國有地產企業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造成所有者缺位,企業的效率低下,派系叢生、明爭暗斗、內耗嚴重幾乎是他們的通病,所以國有地產企業文化很多看似完善,實則是兩張皮,明里一套暗里又一套,從上到下基本口是心非。這樣的企業文化很多是偽文化!
不可否認部分民營企業的創建者不乏一些民間精英和體制內下海的儒商,他們有著清晰的愿景、敏銳的商業感覺和理性的判斷,他們自身的氣質和修養使他們的管理更為規范,他們捕捉商機的能力和博大的商業計劃使他們的企業有著明確的戰略,他們的知識結構給企業帶來了全新的管理理念,他們可能使尊重員工和消費者的價值,以人為本是他們口頭禪。但這決不意味著他們就自身清門,他們同樣要利用社會的潛規則和官場的腐敗進行“交易”和“置換”,只不過他們做得隱蔽而優稚,甚至他們還打著科技、人文、環保等不同的旗幟,看似冠冕堂皇,本質并無太大差異。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人性是何等丑惡的,也有生存的迫使,人畢竟離不開犬環境。他們的企業文化看似富麗章阜,其實缺乏推敲,更不必說真誠了!他們的員工并沒有真正的認同感。成熟的企業的文化是員工都從內心深處認同并自覺遵守公司價值觀、制度、行為方式,企業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文化缺失造成企業人格分裂
中國房地產的發展對中國經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全國GDP曾長的貢獻率(包括直接貢獻率和關聯貢獻率)2000-2003年間平均是17.26%;2003年之后對GDP貢獻率每年不低于2.5個百分點,房地產業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其中房地產開發商功不可沒。
但由于成長環境和發展基礎先天不足而造成人格分裂,他們的負價值同樣不可低估。中國地產商在商戰中很清楚哪些是有效資源,哪些是高效資源,他們很清楚只要解決了土地問題和資金問題,其他的問題都好辦,對于各類手續辦理,他們只要用“糖衣炮彈”就屢試不爽,而對失地農民和拆遷戶就只有炮彈了。
為了通關,他們利用了官場的腐敗,同樣由于他們行賄也成全腐敗,惡化了社會環境;他們投機鉆營攪亂了供需市場,制造經濟泡沫,給國家帶來潛在的經濟風險;在對待拆遷戶和失地農民時又以強凌弱,缺乏社會責任,制造社會不安定和不和諧。
企業的靈魂在于人,人的靈魂在文化,企業的進步與人的進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同時的。企業的愿景、使命、價值觀不單單是口號,而是對員工、消費者和社會的責任和承諾。企業文化的成熟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沉淀,同時也需要不斷的革新,才可有旺盛的生命力,企業文化奠基人勞倫斯·米勒說過:“企業家不可沉湎于過去和現有的成功,必須不斷揚棄過去、超越自我、展望未來,建立新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堅持創新、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才是企業文化創新和企業文化的力量源泉……”
房地產市場由于同質化嚴重,差異化競爭主要表現在品牌優勢和附加值上,品牌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在體現,要使品牌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賴于先進的企業文化。 企業品牌形象另一個外在表現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尤其是作為一種依靠公共資源發展的產業,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是房地產企業的基本素養。
其一,房地產是高利潤行業,實際平均利潤在20%以上,這一利潤率相對其他行業企業而言簡直可以說是暴利。這些利潤一部分是企業創造的,還有一部分是相應的其他社會組成部分創造的,因此房地產企業拿出相應比例的利潤作公益事業是理所當然的;
其二,房地產企業是資金密集型企業,綜合各方資金來源,可以說70%以上的資金直接或間接來源于銀行,而銀行的錢大部分(約14萬億元)又來自居民的存款,一旦房地產企業有破產的風險,銀行實際承擔了絕大部分,而銀行也是企業,銀行破產首先損失的是廣大儲戶。這樣的事情在個別地方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已經出現過!因此房地產企業的風險實際還在社會,其為社會做些公益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其三,房地產企業占有的資源是最為寶貴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我國的土地性質分為國有和集體所有兩種,無論哪一種都是公共資源,占有公共資源,就有為公共服務的義務。
2007年初,中華慈善總會發起了“中國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有64.71%的網友認為,房地產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并不具有社會責任感;有89.41%的網友不認為中國(北京)房地產企業和老總樂善好施。當然這里邊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制度及政策的原因,但主要是中國地產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差,缺乏起碼的社會公民意識!